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祖国内蒙古自治区广袤的土地上,有一条绵延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脉,这里干燥少雨、大风不断,夏天云雾霭霭,冬天沙尘侵袭,北部战区雷达某旅十一站官兵就驻扎在这山脉中的喇嘛山。
喇嘛山名字的由来,要从一个和打仗有关的故事说起。
相传1707年,康熙帝带领王公大臣巡视西拉木伦等地。途经乌兰布统地区时,随行的蒙古诸王谈及了乌兰布统之战,感谢皇帝为他们除掉了民族分裂分子噶尔丹,夺回了他们的土地。当晚,康熙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在乌兰布统之战中战死的大将军佟国刚和将士们。醒后,康熙回想起梦中的情景,心情十分悲痛,遂命手下大臣速回热河请365个喇嘛来到此地超度英灵。后来,每年仲秋,康熙都派大臣带喇嘛到此山致祭,喇嘛山由此得名。
后来,喇嘛山成为一块军事要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雷达十一站因势组建,担负对空警戒和要地防空任务。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官兵在几乎与世隔绝的雷达站里,以“山高人为峰”的战斗姿态,时刻守望着这片蔚蓝的领空。
站里的同志们都说:“喇嘛山有‘三宝’:天寒、地旱、风沙大。”调侃的语气里流露着军人面对艰苦自然环境洒脱的情怀。
他们的四季都是这样度过的。
冬天最为难熬,即使穿上最厚的棉衣棉鞋,也能明显感受到寒意袭人,长冻疮是“家常便饭”,赶上大雪封山,生活物资送不上来,只能下山背菜,背篓、水桶、竹筐,能装东西的“大号装备”都要带上。官兵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风打在脸上像“小刀割肉”,深一脚浅一脚,每前进一米都很困难。雪深路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蔬菜也跟着散落一地,捡起来继续向山上爬。到了“家”,天色已晚,官兵们的双手早已被冻得通红。
山里冬季漫长,春天十分短暂,有时甚至来不及感受春的气息,它就已经溜走了。
即使是内地多雨的夏天,喇嘛山的地面依然干旱至龟裂。由于千米以下的地下水非常匮乏,连队用水需要三级水泵,再经过5、6公里长的输水管道才能到达。等入了秋,山上的风越刮越大、越刮越疾,并且夹杂着大小不等的沙粒。四级军士长李永柱在这里当了16年兵,他说见过的最大一次风沙——几米开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由于沙多水少,几千年来,喇嘛山都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长不出树木,只有零星的杂草。尽管如此,官兵们还是顽强地开辟出了一片绿色田园。没有土,他们就开车到山下运;没有水,就把生活用水省下来,节水保灌溉。青椒、白菜、豆角……现在,山上的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是生机勃勃,雷达站官兵用“破土冲云霄”般的坚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春夏。
“苦干不苦熬”是雷达站官兵的座右铭。
上士陈明宇告诉笔者,当他还是个新兵时,他的老班长给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冬天的晚上,大风骤起,大雪突降,气温降至近零下三十摄氏度。由于那时雷达天线还没有防风罩,一阵大风袭来,雷达天线应声倒地。
“天线倒了!快上阵地!”也不知是谁最先发现的险情,大家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立刻冲了上去。
当时硬件设施简陋,阵地上没有照明设施,官兵们只得“摸着黑”抢修,为了不耽误操作,他们摘掉了棉手套,北方冬天里的铁器,冰冷、生硬,每次接触都是一股钻心的疼,时间稍长就要撕掉一层皮。
“加油!使劲!”“往左偏!向上抬!”战友们在嘶吼的大风中相互鼓劲、沟通协作,拉绳铆钉、搭架撤线。渐渐地,大伙儿的头发上、眉毛上结满了冰,手脚开始变得不听使唤,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呼喊着、努力着,迎风冒雪、战天斗地。
两个多小时后,雷达天线硬是靠人力被校正并重新加固。此时,风势逐渐缓和,官兵们终于可以撤下阵地。
听了雷达站官兵的事迹,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钦佩和震撼。
如今,新一代官兵继承了前辈们的忠诚、警惕、有为。
在雷达兵心目中,最自豪的莫过于及时发现并成功处置不明空情。因为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要专注的精神状态。
2017年元旦,中士李金东正在值班,突然发现雷达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微弱的回波信号,尽管亮度很暗,但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李金东判断该目标为不明空情,并果断上报。
“发现目标空情!”情报被逐级上报。随后,雷达组网情报系统显示,其他雷达站也相继发现该目标。
作为情报的第一来源,李金东丝毫不敢懈怠,目不转睛地盯着移动的光斑,并与站指挥员密切配合,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雷达工作状态和天线转速,边查证边上报,保证目标诸元始终准确连续,经过分析,确定该批目标为空飘气球。
此时,航空兵战机已经升空进行拦截。
随着基线扫过,李金东引导战机向目标靠近。两个光点越来越近,终于在屏幕上重合。
经查证,目标类型判断无误。电话那头消息传来,李金东和战友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旅机关进行战斗小结时,雷达站因首点上报、准确定性、全程掌握,受到了通报表扬。更加可喜的是,他们还创造了该旅历史上对不明空情跟踪最连续、掌握航线最长的新纪录。
苦,是一种磨练;乐,是一种胸怀;战,是一种使命。在官兵的心里,这座荒山就是具有磁力的“家”,他们热爱这里,奉献这里,建功這里,用青春和热血在山巅铸就忠诚大爱,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93277部队)
喇嘛山名字的由来,要从一个和打仗有关的故事说起。
相传1707年,康熙帝带领王公大臣巡视西拉木伦等地。途经乌兰布统地区时,随行的蒙古诸王谈及了乌兰布统之战,感谢皇帝为他们除掉了民族分裂分子噶尔丹,夺回了他们的土地。当晚,康熙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在乌兰布统之战中战死的大将军佟国刚和将士们。醒后,康熙回想起梦中的情景,心情十分悲痛,遂命手下大臣速回热河请365个喇嘛来到此地超度英灵。后来,每年仲秋,康熙都派大臣带喇嘛到此山致祭,喇嘛山由此得名。
后来,喇嘛山成为一块军事要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雷达十一站因势组建,担负对空警戒和要地防空任务。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官兵在几乎与世隔绝的雷达站里,以“山高人为峰”的战斗姿态,时刻守望着这片蔚蓝的领空。
站里的同志们都说:“喇嘛山有‘三宝’:天寒、地旱、风沙大。”调侃的语气里流露着军人面对艰苦自然环境洒脱的情怀。
他们的四季都是这样度过的。
冬天最为难熬,即使穿上最厚的棉衣棉鞋,也能明显感受到寒意袭人,长冻疮是“家常便饭”,赶上大雪封山,生活物资送不上来,只能下山背菜,背篓、水桶、竹筐,能装东西的“大号装备”都要带上。官兵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风打在脸上像“小刀割肉”,深一脚浅一脚,每前进一米都很困难。雪深路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蔬菜也跟着散落一地,捡起来继续向山上爬。到了“家”,天色已晚,官兵们的双手早已被冻得通红。
山里冬季漫长,春天十分短暂,有时甚至来不及感受春的气息,它就已经溜走了。
即使是内地多雨的夏天,喇嘛山的地面依然干旱至龟裂。由于千米以下的地下水非常匮乏,连队用水需要三级水泵,再经过5、6公里长的输水管道才能到达。等入了秋,山上的风越刮越大、越刮越疾,并且夹杂着大小不等的沙粒。四级军士长李永柱在这里当了16年兵,他说见过的最大一次风沙——几米开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由于沙多水少,几千年来,喇嘛山都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长不出树木,只有零星的杂草。尽管如此,官兵们还是顽强地开辟出了一片绿色田园。没有土,他们就开车到山下运;没有水,就把生活用水省下来,节水保灌溉。青椒、白菜、豆角……现在,山上的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是生机勃勃,雷达站官兵用“破土冲云霄”般的坚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春夏。
“苦干不苦熬”是雷达站官兵的座右铭。
上士陈明宇告诉笔者,当他还是个新兵时,他的老班长给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冬天的晚上,大风骤起,大雪突降,气温降至近零下三十摄氏度。由于那时雷达天线还没有防风罩,一阵大风袭来,雷达天线应声倒地。
“天线倒了!快上阵地!”也不知是谁最先发现的险情,大家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立刻冲了上去。
当时硬件设施简陋,阵地上没有照明设施,官兵们只得“摸着黑”抢修,为了不耽误操作,他们摘掉了棉手套,北方冬天里的铁器,冰冷、生硬,每次接触都是一股钻心的疼,时间稍长就要撕掉一层皮。
“加油!使劲!”“往左偏!向上抬!”战友们在嘶吼的大风中相互鼓劲、沟通协作,拉绳铆钉、搭架撤线。渐渐地,大伙儿的头发上、眉毛上结满了冰,手脚开始变得不听使唤,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呼喊着、努力着,迎风冒雪、战天斗地。
两个多小时后,雷达天线硬是靠人力被校正并重新加固。此时,风势逐渐缓和,官兵们终于可以撤下阵地。
听了雷达站官兵的事迹,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钦佩和震撼。
如今,新一代官兵继承了前辈们的忠诚、警惕、有为。
在雷达兵心目中,最自豪的莫过于及时发现并成功处置不明空情。因为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要专注的精神状态。
2017年元旦,中士李金东正在值班,突然发现雷达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微弱的回波信号,尽管亮度很暗,但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李金东判断该目标为不明空情,并果断上报。
“发现目标空情!”情报被逐级上报。随后,雷达组网情报系统显示,其他雷达站也相继发现该目标。
作为情报的第一来源,李金东丝毫不敢懈怠,目不转睛地盯着移动的光斑,并与站指挥员密切配合,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雷达工作状态和天线转速,边查证边上报,保证目标诸元始终准确连续,经过分析,确定该批目标为空飘气球。
此时,航空兵战机已经升空进行拦截。
随着基线扫过,李金东引导战机向目标靠近。两个光点越来越近,终于在屏幕上重合。
经查证,目标类型判断无误。电话那头消息传来,李金东和战友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旅机关进行战斗小结时,雷达站因首点上报、准确定性、全程掌握,受到了通报表扬。更加可喜的是,他们还创造了该旅历史上对不明空情跟踪最连续、掌握航线最长的新纪录。
苦,是一种磨练;乐,是一种胸怀;战,是一种使命。在官兵的心里,这座荒山就是具有磁力的“家”,他们热爱这里,奉献这里,建功這里,用青春和热血在山巅铸就忠诚大爱,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93277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