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的“布白”艺术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a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空白。如中国画创作中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以虚代实、以白当墨、以无当有,为欣赏者留下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正是这种意境的真实写照。写作中运用“布白”,可以别出心裁,虚实相济,收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能形成“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一、运用“布白”,可以使难言之物、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有许多对象,单靠实写并不能为读者所真切把握,因此必须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虚写,以唤起读者能够在心目中真切地看到,在心灵中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所难以直接表达的内容。如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选取的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文章对江南的雪景并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雪景的美丽,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笔下的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到温暖的美好的“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写自己的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写别致新颖,不仅为文章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也使作者笔下的雪别有情致与韵味。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的融合,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的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二、运用“布白”,可以使难以抒发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在表达情感,特别是离愁别绪这样的难抒之情时,可以假借自然事物把它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避实就虚的笔法,能以景显情,以物传情。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不直说,更不和盘托出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只是写客人早已影去无踪,诗人还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那“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里既是悬念,也是以白当墨,以无含有,以虚代实。这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运用“布白”,可以使人物形象形神毕现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实笔和虚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实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可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突出,形态毕现,但一味写实,就略显平淡了。如能运用虚笔,借助他人的感受、反应和态度等来刻画人物,或传其精神,或表现其技艺,则能让读者耳目一新,又回味无穷。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本选录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的主人公是贝尔曼,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最感人的能表现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的画叶子的镜头却没有写,这就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情节空白。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墙上,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颜料,在墙上施展他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这个情节空白,使贝尔曼的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鲜明,从而有力地表现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这个主题。
  《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书艺人真的喊出声来,那么,不管他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能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是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这种避实就虚的手法,将张飞神勇无敌的气概声威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击节称叹。
  
  四、运用“布白”,可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含蓄深刻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结尾就是很有些空白的味道:“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来记念刘和珍君。”这个结尾不仅呼应了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歉疚,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为什么说不出话呢?是过于悲痛无法说呢,还是需要思考不想说,或者是环境险恶不便说呢?凡此种种留给读者去填充吧。可见空白并不是虚无,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把丰富的内容放在前面,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特别的耐人寻味,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以虚代实,才有空白,有空间。有空白,才有含蓄;有空间,才有想象的飞翔,神韵的流动,才能寓无限于有限,藏无形于有形,给人反复玩味的深广而博大的艺术享受。写作中适当运用“布白”,可以使难言之物、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可以使难以抒发的感情融入景中;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鲜明;可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含蓄深刻。运用“布白”,对提高作品的表现力确实很有帮助。
  [作者通联:江苏赣榆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经常听中学生课后闲谈:语文课真没意思,把一篇课文分析来分析去的,到底为啥?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篇课文,老师没讲时,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老师一开讲,学生则昏昏欲睡。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自然有机会可以耳闻目睹到多种形式的语文课,我常常会被老师们的口才、博学所折服,屡屡为多媒体课件画面的精美而惊艳。可是当我把目光转向学生时,我看到他们的眼神是空洞的、没精打采的,他们的表情是漠然的,虽然他们听课很专
日前,全州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我校举行。所上的课文有高一第一册(人教版,下同)的《胡同文化》《我有一个梦想》《劝学》《烛之武退秦师》,高二第三册的《故都的秋》《灯下漫笔》《泪珠与珍珠》《我为什么而活着》《六国论》《游褒禅山记》。每位参赛教师大约有两星期的准备时间,准备得较充分。竞赛中,每位参赛教师均展示了扎实的业务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特别是娴熟的多媒体运用技术),注意落实新课改理念,充分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