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枯燥为生动,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除了被学生表面的繁荣所覆盖,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所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很少得到体现,所谓的高效课堂难以和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本文从“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和“做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桥梁”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人文性 创新主体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积极提倡和践行。但是,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得教学枯燥乏味。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做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将自己的体会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达到共鸣的境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对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现状,引导学生按照“阅读—感知—体情”或“寻句—明体—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莫大的好处,因为创新思维是课堂活跃的活水。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以下一些做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鼓励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有学生对杜十娘最后的投江自杀体现她的刚烈性格提出异议。学生问道:“杜十娘如果是坚强的,已经脱离了苦海,即便离开李甲又何妨?为了一个不值得自己爱的人去死值得吗?”这两个问题一提出全班哗然。有的学生说这是作者为了突出杜十娘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有的学生说作者这样写是故意让杜十娘通过死来反衬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是服务主题的需要;还有的学生说杜十娘之前很有心计,到最后却计划落空,绝望的表现……学生都各抒己见,随意发挥。我没有对他们的意见作出任何的评价,而是鼓励学生都回去查阅资料。第二节课伊始,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交流起来。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武则天以及《烈女传》《红楼梦》等都被学生拿出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一步步禁锢女子的思想,扼杀她们的天性的。课堂上有女同学发出了“我真幸运,我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感慨。
  从讨论的结果来看,我们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自己通过思考、理解、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二)引导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一种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发展创新思维。在语文课中,教师可进行课题变换训练。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学生将文章加工成一幕三场的剧本,第一场为《沧州遇故知》,第二场为《风雪草料场》,第三场为《山神庙杀敌》,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调整文章的详略和层次结构。如《荷塘月色》一文按“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结构安排,在学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变换行文思路线索,转换文章结构,这样可使学生更加明确情景关系、时间空间行文设计以及明暗线索在文中的重要性。
  (三)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但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学生在理解什么是残缺美这个概念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想象,由维纳斯的断臂想到贾平凹的《丑石》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想到泰坦尼克号不完满的结局,齐白石绘画的留白艺术等等。再如,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依托现实生活阅历展开充分想象,学生作文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生活美景,从文学家到科学家,从教师到宇航员,从乡村新城到移居月球,从新型农民到世界金融巨头,学生从大胆奇特的创造成果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三、做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桥梁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情感这个动力因素。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好沟通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阅读感受和人生体验起着桥梁作用,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使学生阅读更为丰富的内容,获得更为多彩的体验,从而领悟作品深刻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进而痛快地把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和教材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学生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移情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入人物内心。
  比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我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军训时,学生与教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就以此来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以及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了学生的亲身感受。然后,我再来让学生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感悟很深,朗读得也非常好。
  叶圣陶说:“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的确,当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般的融合性的时候,情感的陶冶便变得轻而易举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语文教学中养成创新性思维,同时,教师做好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就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感情和谐,也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学校的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教育要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播种理念、传授方法和知识,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具有
大学文化组织的规定性主要集中于学科,大学组织的形式选择、结构演变以及职能实现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着学科的影响与作用。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工作单位。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
摘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产生歧义。因此,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英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与文化知识并重的传授理念,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注重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培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一条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 文化渗透 网络资源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90年代初,文化教
【摘 要】自安徽省开始了自主命题以来,在作文题类型、作文题材料及内容和主题等方面一直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未来的作文命题将更关注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凸显人文精神,注重理性思辨。  【关键词】自主命题 高考作文 命题趋势    自2004年分省自主命题开始,高考作文命题就打破了一统天下的格局。2006年安徽开始了自主命题,作文命题趋势呈现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探究。  一、作
这几年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坚持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广大同仁一起发奋图强,为推动黄山中学英语学科的教研教改,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谈谈我在这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成功做法。  一、坚持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