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紧缩,2011年的房产形势已进入冰点。限购、限贷、加息等不利因素,使得二手房市场持续低迷,新开楼盘更是在竞相降价促销之后仍然无法挽回成交量持续走低的形势。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al estat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policies constantly crunch, the 2011 real estate situation has entered the freezing point. 限购, be restricted to the loan, the adverse factors such as raising interest rates, making housing market continues to slump, the new building is open to depreciate sales promotion still cannot be redeemed after volume of falling situation.
为了维持生存,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不约而同的加大了对工程成本的把控,以求以更低的造价在狭小的利润空间里谋求发展。
建筑材料的价格是影响工程造价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但其本身却又不仅仅受房地产行业兴衰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建筑建材价格涨跌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其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和风险管理加以阐述。
一、前言
在《常用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所统计的数据中可以得知,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组成里,材料费用约占建设工程总造价的65%左右。近几年,人工费上涨趋势明显且涨幅度较大(从2007年12月的平均人工42元/工日至2011年12月的平均人工102元/工日,上涨了将近2.5倍),虽然材料费用占建设工程总造价的比例有所降低,但其比例仍然在60%左右。由此可见,建筑材料的费用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中依旧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此,想要在日益严峻的房产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做好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对建筑建材价格的把握和控制。
随着清单计价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通过工程项目招投标,使各投标单位谁能最终获得工程承包的资格,完全取决于价格上竞争的差异。在工程量确定的基础上,个项的综合单价(由该项的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税金等组成)却是完全开放的。其中,人工费受到国家政策约束,机械购买或租赁市场相对稳定,资质、规模相近的施工企业的管理费和所追求的利润率也应在同一水平,税金等是国家强制性统一征收的,各投标单位不会就以上部分费用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材料费价格更是决定综合单价组成费用中最具不确定因素的部分。
二、影响建材价格各种因素的分析
1、经济市场因素
(1)供求关系。在房产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材料的供求市场,取决于其衍生品(商品房)的供求市场。21世纪一始,房产市场供不应求,成交均价全国各地均一路走高,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推动潮过去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产业逐步达到顶峰。自2010年起,商品房成交价出现了明显的拐点。在政府颁布的建材信息价中也可以看出,整个2010年的建材价格比起历年逐步上涨的形势,更趋于平稳或是出现微跌的迹象,虽然在2010年12月的时候材料突现上涨,但这是受到其他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刺激。可见,当房产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时,建材价格虽然不会马上下滑,但上涨趋势也会得到一定的抑制,趋于平稳或出现拐点。
(2)原材料市场。2001年12月11号,中国正式进入WTO,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中,建材价格的走势直接受到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比如石油价格下降,化工产品价格就随之下降,而任何一种建筑材料都是工业化生产体系产业链中的一环,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将2010年的原油价格走势绘制成图(见图1),对比2010年的当年螺纹钢价格走势图(见图2),不难发现两者图形的轨迹近乎相似。
(3)替代品的发展。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新型节能建材、新型环保建材、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传统的一些建材价格势必会大大降低。例如,随着砌块类产品、现浇混凝土工艺等被大量使用到工程中,传统的黏土砖和砌筑工艺将被使用的越来越少;而轻质条板类墙体材料和拼装式施工的工艺,也会慢慢的取代砌块类产品和现浇混凝土工艺。利用各种工业废渣、废料代替黏土制造砖瓦、砌块,做水泥的混合材料,其被利用率仅仅占到了其排放量的10%,也就是说,如果能提高这些废渣、废料的利用率,就会大大降低这类建材的价格。因此,随着建筑材料开发技术的高速进步,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无论是传统建筑材料受到竞争而降低本身价格,还是新型材料本身的低成本低价格,都会使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价格逐步下降。
2、政策制度因素
(1)政策的直接影响。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彻底进入市场经济制度。而通货膨胀则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诸如经济危机、政府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致使货币购买力下降,流通商品供不应求等,在这就不做详细介绍。自2008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脹的外来输入性原因愈发明显,国际粮价、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国内的物价上涨压力巨大。到2011年为止,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均维持在5%左右,而经专家预测,2012年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在2008年达到5.9%以后再一次突破5.5%。因此,通货膨胀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各类商品(包括建筑材料)的价格上涨。
(2)政策的间接影响。2011年,银根紧缩是对房地产开发商最大的“隐患”,“限贷”、“加息”更是大大提高了置业门槛,卡紧了开发商的资金链。到了2012年,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加强及资格其获取的门槛降低,即将试点推行的房产税制度等,都标志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紧缩将进一步加剧。部分二、三线房地产开发商已频临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一线房地产公司也将面临资金压力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似乎预示着,虽然在2012年年初,房价下跌趋势趋缓,但政府的来年房价的控制抱有坚定的信心。这也就势必对建筑材料的价格产生间接的影响。
三、如何应对建材价格带来的风险
1、加强建材价格信息调研,合理选择招标投标策略
发包方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进行招投标选择承包方,一是完全符合了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最合适的承包方,二是发包方可以将大量的风险转嫁给承包方。因此,无论最终签订的是固定总价还是固定单价合同,只要合同价偏低都会给承包方带来损失。一般来说,合同价往往是偏低的,因为投标方为了能够最终顺利中标,会采取低价报价的策略。再加上一般中小型的承包方,本身对市场动态不够重视,就会因自身原因而错误报价,最终蒙受损失。
作为一家有实力、求发展的承包方,必须要加强市场实时建材价格的询价能力,并安排专人负责关于市场各类建材价格的收集和分析,在投标报价时便能根据现有的价格数据资料来合理的预测工程实施时的价格,从而有效的确定投标时的价格。在策略上,单纯的降低报价并不可取,首先是要对工程范围的稳定性作出正确的评价,对可能发生的变更内容所涉及到的材料替换是否在可允许调整价格的范围内,如果不允许调整价格,那么改变后的价格是否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避免在工程中出现更大的损失。
2、约定合理价格调整方法,双方共同承担价格风险
在通过工程量清单报价签订固定价格合同时,承包方往往会忽视价格调整的相关条款,致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建材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后,就会在合同中找不到相关的调价依据。为了避免这部分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承包方应重视并主张在合同中约定承发包方应共同承擔由于建材价格变化而引起的费用风险。
在国内,现在比较流行的调价方式是,针对工程中用量较大,工程造价较高的部分在合同中约定该材料价格调整的方式。比如:混凝土或钢筋在合同约定的施工期内的月平均价格,对比该材料的合同价格涨跌在5%以内(含5%)的,不作另行调整;合同约定的施工期内的月平均价格,对比该材料的合同价格涨跌超出5%的,超出部分按实际用量进行调整。看似很简单的调整方式,在约定该调整系数之前,承发包双方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确定最终的数值,以便自身的利益能够最大化。
在国际上,目前通用的FIDIC合同中,一般采用调价方式是按调价公式进行合同价款的调整,公式如下:
(式中:为第n期所完成合同价格的调整系数;为价格调整权重系数,表示合同付款中的不可调整部分;、、、表示与相关调价项对应的价格调整权重系数(+++=1),、、为第n期的调价项(如劳务、设备、材料等)的现行价格指数;、、为调价项的基准价格指数。)采用此调价公式进行合同价款调整需要考虑式中每个权重系数的选定,如果用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同时还要考虑基准货币的选定及相互汇率浮动等其他因素。
3、谨慎选用经济手段,尽量弥补价差损失
当全球经济一体化后,国内外的建材市场势必会随全球经济市场的盛衰而波动。“套期保值”便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也是相对最有效的可用来弥补某种材料因价格上涨而带来经济损失的经济手段。“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为了防范在现货市场中的风险,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做一笔和现货市场上数量相同但是方向相反的交易来冲销现货市场上资产价格变动的一种交易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规避由该货物因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在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很早就已经把“套期保值”作为规避价差风险的经济手段。近几年,钢材、原油等重要建材价格波动很大,建筑业也逐步开始采用“套期保值”的方式来规避价差风险。建筑业中,承包商的市场风险在于未来材料价格的上升,所以承包商应该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期货保值。
“套期保值”固然可以很好地降低建材价格上涨的风险,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建材采购地需具备期货市场,且建材采购地的市场价格波动趋势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趋势须一致;在一个工程项目中,主要建材的使用量和涉及的金额很大,在拿到合同约定的工程款前,承包商带资进场进行施工的能力本身也就有限,想要在签订合同时拿出等同于整个工程所要购买的主要建材所需的资金来进行“套期保值”,本身对承包方而言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套期保值”对建材采购地当地的经济环境和承包商的经济实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盲目的使用“套期保值”,致使在工程中因资金链断裂等其他原因而造成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四、结束语
能否做好建材价格的把控,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造价的管理。影响建材价格波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并非人力所能决定。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对以往的资料总结历史经验,对实时的市场进行详细分析,对未来的趋势作出正确判断,从而通过对建材价格准确的把控使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达到最高。
参考文献
[1]杨蕾,《建筑材料价格对建设工程造价的影响及风险管理》,广东建材,Guangdong Building Materials,2009年第08期
[2]李健,《关于建筑材料价格走势的分析和预测》,今日科苑,Modern Science,2009年第18期
[3]吕文学、 刘学姣、游庆磊,《国际工程中建筑材料价格的风险管理》,国际经济合作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2009年第08期
[4]施文娥,《试论建筑材料价格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策略》,中国城市经济 ,China Urban Economy, 2011年第06期
[5]张红斌、许建涛、张琼,《经济波动与建筑材料价格相关性分析》,水利科技与经济,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11年第04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摘要: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紧缩,2011年的房产形势已进入冰点。限购、限贷、加息等不利因素,使得二手房市场持续低迷,新开楼盘更是在竞相降价促销之后仍然无法挽回成交量持续走低的形势。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al estat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policies constantly crunch, the 2011 real estate situation has entered the freezing point. 限购, be restricted to the loan, the adverse factors such as raising interest rates, making housing market continues to slump, the new building is open to depreciate sales promotion still cannot be redeemed after volume of falling situation.
为了维持生存,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不约而同的加大了对工程成本的把控,以求以更低的造价在狭小的利润空间里谋求发展。
建筑材料的价格是影响工程造价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但其本身却又不仅仅受房地产行业兴衰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建筑建材价格涨跌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其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和风险管理加以阐述。
一、前言
在《常用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所统计的数据中可以得知,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组成里,材料费用约占建设工程总造价的65%左右。近几年,人工费上涨趋势明显且涨幅度较大(从2007年12月的平均人工42元/工日至2011年12月的平均人工102元/工日,上涨了将近2.5倍),虽然材料费用占建设工程总造价的比例有所降低,但其比例仍然在60%左右。由此可见,建筑材料的费用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中依旧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此,想要在日益严峻的房产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做好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对建筑建材价格的把握和控制。
随着清单计价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通过工程项目招投标,使各投标单位谁能最终获得工程承包的资格,完全取决于价格上竞争的差异。在工程量确定的基础上,个项的综合单价(由该项的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税金等组成)却是完全开放的。其中,人工费受到国家政策约束,机械购买或租赁市场相对稳定,资质、规模相近的施工企业的管理费和所追求的利润率也应在同一水平,税金等是国家强制性统一征收的,各投标单位不会就以上部分费用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材料费价格更是决定综合单价组成费用中最具不确定因素的部分。
二、影响建材价格各种因素的分析
1、经济市场因素
(1)供求关系。在房产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材料的供求市场,取决于其衍生品(商品房)的供求市场。21世纪一始,房产市场供不应求,成交均价全国各地均一路走高,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推动潮过去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产业逐步达到顶峰。自2010年起,商品房成交价出现了明显的拐点。在政府颁布的建材信息价中也可以看出,整个2010年的建材价格比起历年逐步上涨的形势,更趋于平稳或是出现微跌的迹象,虽然在2010年12月的时候材料突现上涨,但这是受到其他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刺激。可见,当房产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时,建材价格虽然不会马上下滑,但上涨趋势也会得到一定的抑制,趋于平稳或出现拐点。
(2)原材料市场。2001年12月11号,中国正式进入WTO,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中,建材价格的走势直接受到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比如石油价格下降,化工产品价格就随之下降,而任何一种建筑材料都是工业化生产体系产业链中的一环,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将2010年的原油价格走势绘制成图(见图1),对比2010年的当年螺纹钢价格走势图(见图2),不难发现两者图形的轨迹近乎相似。
(3)替代品的发展。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新型节能建材、新型环保建材、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传统的一些建材价格势必会大大降低。例如,随着砌块类产品、现浇混凝土工艺等被大量使用到工程中,传统的黏土砖和砌筑工艺将被使用的越来越少;而轻质条板类墙体材料和拼装式施工的工艺,也会慢慢的取代砌块类产品和现浇混凝土工艺。利用各种工业废渣、废料代替黏土制造砖瓦、砌块,做水泥的混合材料,其被利用率仅仅占到了其排放量的10%,也就是说,如果能提高这些废渣、废料的利用率,就会大大降低这类建材的价格。因此,随着建筑材料开发技术的高速进步,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无论是传统建筑材料受到竞争而降低本身价格,还是新型材料本身的低成本低价格,都会使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价格逐步下降。
2、政策制度因素
(1)政策的直接影响。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彻底进入市场经济制度。而通货膨胀则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诸如经济危机、政府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致使货币购买力下降,流通商品供不应求等,在这就不做详细介绍。自2008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脹的外来输入性原因愈发明显,国际粮价、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国内的物价上涨压力巨大。到2011年为止,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均维持在5%左右,而经专家预测,2012年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在2008年达到5.9%以后再一次突破5.5%。因此,通货膨胀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各类商品(包括建筑材料)的价格上涨。
(2)政策的间接影响。2011年,银根紧缩是对房地产开发商最大的“隐患”,“限贷”、“加息”更是大大提高了置业门槛,卡紧了开发商的资金链。到了2012年,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加强及资格其获取的门槛降低,即将试点推行的房产税制度等,都标志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紧缩将进一步加剧。部分二、三线房地产开发商已频临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一线房地产公司也将面临资金压力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似乎预示着,虽然在2012年年初,房价下跌趋势趋缓,但政府的来年房价的控制抱有坚定的信心。这也就势必对建筑材料的价格产生间接的影响。
三、如何应对建材价格带来的风险
1、加强建材价格信息调研,合理选择招标投标策略
发包方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进行招投标选择承包方,一是完全符合了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最合适的承包方,二是发包方可以将大量的风险转嫁给承包方。因此,无论最终签订的是固定总价还是固定单价合同,只要合同价偏低都会给承包方带来损失。一般来说,合同价往往是偏低的,因为投标方为了能够最终顺利中标,会采取低价报价的策略。再加上一般中小型的承包方,本身对市场动态不够重视,就会因自身原因而错误报价,最终蒙受损失。
作为一家有实力、求发展的承包方,必须要加强市场实时建材价格的询价能力,并安排专人负责关于市场各类建材价格的收集和分析,在投标报价时便能根据现有的价格数据资料来合理的预测工程实施时的价格,从而有效的确定投标时的价格。在策略上,单纯的降低报价并不可取,首先是要对工程范围的稳定性作出正确的评价,对可能发生的变更内容所涉及到的材料替换是否在可允许调整价格的范围内,如果不允许调整价格,那么改变后的价格是否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避免在工程中出现更大的损失。
2、约定合理价格调整方法,双方共同承担价格风险
在通过工程量清单报价签订固定价格合同时,承包方往往会忽视价格调整的相关条款,致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建材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后,就会在合同中找不到相关的调价依据。为了避免这部分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承包方应重视并主张在合同中约定承发包方应共同承擔由于建材价格变化而引起的费用风险。
在国内,现在比较流行的调价方式是,针对工程中用量较大,工程造价较高的部分在合同中约定该材料价格调整的方式。比如:混凝土或钢筋在合同约定的施工期内的月平均价格,对比该材料的合同价格涨跌在5%以内(含5%)的,不作另行调整;合同约定的施工期内的月平均价格,对比该材料的合同价格涨跌超出5%的,超出部分按实际用量进行调整。看似很简单的调整方式,在约定该调整系数之前,承发包双方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确定最终的数值,以便自身的利益能够最大化。
在国际上,目前通用的FIDIC合同中,一般采用调价方式是按调价公式进行合同价款的调整,公式如下:
(式中:为第n期所完成合同价格的调整系数;为价格调整权重系数,表示合同付款中的不可调整部分;、、、表示与相关调价项对应的价格调整权重系数(+++=1),、、为第n期的调价项(如劳务、设备、材料等)的现行价格指数;、、为调价项的基准价格指数。)采用此调价公式进行合同价款调整需要考虑式中每个权重系数的选定,如果用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同时还要考虑基准货币的选定及相互汇率浮动等其他因素。
3、谨慎选用经济手段,尽量弥补价差损失
当全球经济一体化后,国内外的建材市场势必会随全球经济市场的盛衰而波动。“套期保值”便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也是相对最有效的可用来弥补某种材料因价格上涨而带来经济损失的经济手段。“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为了防范在现货市场中的风险,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做一笔和现货市场上数量相同但是方向相反的交易来冲销现货市场上资产价格变动的一种交易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规避由该货物因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在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很早就已经把“套期保值”作为规避价差风险的经济手段。近几年,钢材、原油等重要建材价格波动很大,建筑业也逐步开始采用“套期保值”的方式来规避价差风险。建筑业中,承包商的市场风险在于未来材料价格的上升,所以承包商应该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期货保值。
“套期保值”固然可以很好地降低建材价格上涨的风险,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建材采购地需具备期货市场,且建材采购地的市场价格波动趋势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趋势须一致;在一个工程项目中,主要建材的使用量和涉及的金额很大,在拿到合同约定的工程款前,承包商带资进场进行施工的能力本身也就有限,想要在签订合同时拿出等同于整个工程所要购买的主要建材所需的资金来进行“套期保值”,本身对承包方而言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套期保值”对建材采购地当地的经济环境和承包商的经济实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盲目的使用“套期保值”,致使在工程中因资金链断裂等其他原因而造成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四、结束语
能否做好建材价格的把控,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造价的管理。影响建材价格波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并非人力所能决定。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对以往的资料总结历史经验,对实时的市场进行详细分析,对未来的趋势作出正确判断,从而通过对建材价格准确的把控使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达到最高。
参考文献
[1]杨蕾,《建筑材料价格对建设工程造价的影响及风险管理》,广东建材,Guangdong Building Materials,2009年第08期
[2]李健,《关于建筑材料价格走势的分析和预测》,今日科苑,Modern Science,2009年第18期
[3]吕文学、 刘学姣、游庆磊,《国际工程中建筑材料价格的风险管理》,国际经济合作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2009年第08期
[4]施文娥,《试论建筑材料价格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策略》,中国城市经济 ,China Urban Economy, 2011年第06期
[5]张红斌、许建涛、张琼,《经济波动与建筑材料价格相关性分析》,水利科技与经济,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11年第04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