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养猪生产研究

来源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byc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瑞典养猪业历史悠久,是其传统畜牧业的主力军,采取以农户散养为主体、农场繁育品种和集中育肥为中心的“农场+农户”生产方式。在世界养猪生产竞争中,瑞典养猪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且经久不衰,持续稳定发展,除了育种保持高的遗传水平、猪群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采用优质的饲料以及保持生产环节绿色环保外,多点式生产、全进全出制、自繁自养和洁净生产的先进模式也是保障之一。借鉴瑞典养猪业的这些先进经验,有助于破解目前困扰我国养猪业的难题,助推养猪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瑞典;养猪;生产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編号:1001-0769(2021)05-0049-06
  1  发达的养猪业
  瑞典位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部,农业生产以畜牧为主,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6%~77%。主要农作物有大麦、燕麦、小麦、冬黑麦、马铃薯和甜菜等。农业与服务较发达,全国人口1 011万人,24.7人/km2          (2018年10月统计数据)。瑞典的养猪业在其畜牧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是瑞典养殖业的主力军,也是瑞典国内肉品的主要来源。瑞典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4 kg/年,大部分为新鲜肉品,其中70%产于本国,其余从丹麦、芬兰等邻国进口。
  瑞典养猪业历史悠久,是其传统畜牧业的主力军,猪的饲养量占畜禽总饲养量的68%,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存栏量始终保持在230万头以上,平均每4位公民饲养1头猪。猪肉也是瑞典国内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肉类,在肉类市场中所占比重较大,年屠宰量30万t,占瑞典国内肉类生产和消费总量的55%左右。近年来,虽受遍及全欧洲生产过剩及价格下降的影响,瑞典的生猪存栏量及产肉量略有下降,但变化不大,仍不失其在畜牧业中的主导地位。
  瑞典的绿色养猪生产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学习与应用丹麦等欧洲养猪业发达国家全进全出制的饲养管理体系(即相同日龄的仔猪从断奶到屠宰,同批培育,同期育肥,同期出栏)的过程中,发现集中饲养、保持同期出栏进度、促进猪快速生长发育、缩短育肥期、预防疾病,必须使用大量的促消化类和促生长类抗生素,致使生产出的猪肉产品含有较高水平的抗生素残留物,造成侵害人、畜的微生物对各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虽然产肉量只占欧盟2%,但瑞典在全球率先禁止使用饲用促消化类和促生长类抗生素,发展绿色养猪业,并经多年实践形成了著名的“瑞典模式”,在欧盟及世界畜牧生产中名声大振,引人瞩目。
  2  良好的养猪生产体系
  现代化养猪生产体系是“良种(良种猪)、良方(优良饲料营养配方)、良养(优良饲养环境)、良防(优良疾病防控)、良管(良好的经营管理)”五大基本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并结合发展需要逐步升级,瑞典在这些方面做到了极致。
  瑞典养猪业的经营方式是以农户散养为主体、农场繁育品种和集中育肥为中心的“农场+农户”形式,类似于我国“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但是,瑞典的农场集中于猪的育肥和屠宰,尤其是屠宰场为国家授权的合法屠宰场所,个人不能大量或集中屠宰。农场具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不仅进行简单的分级、分装类的初加工,也从事火腿、午餐肉、香肠等猪肉食品的深加工,加工层次深,加工链较长,部分屠宰场还经营专卖店、专烤店、餐馆等餐饮服务业。
  瑞典每年的生产母猪存栏数约20万头,年更新10万头。整个育种系统有25个核心群、80个繁殖群和1 100家猪场,母猪规模14万头,年出栏260头;每头母猪每年提供上市肉猪24头,年平均产仔2.2窝;每窝产死胎1.2头,哺乳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为18%;仔猪从分娩到上市的平均日增重为680 g/d,体重30 kg~120 kg的平均日增重为912 g/d;大部分猪都在同一家农场或合作农场出生并饲养。
  瑞典养猪生产体系完整,技术水平高,注重纯种猪的测定和仔猪的同源性。早在1923年,瑞典就启动了纯种猪的测定工作,每年生产350万~400万头待宰猪,其中50%的猪在相同的猪场出生和饲养,另一半的猪在专门的仔猪生产场饲养。当仔猪体重达25 kg左右时,转入专业的育肥场。现在,很多育肥场与固定的1~2家仔猪生产场进行合作,从健康角度看,该方法使购进的仔猪趋于同种源,从而减少交叉感染。
  瑞典早在1994年就开始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也称动物模型法,这是动物育种发达国家对猪和牛所采用的选育方法。瑞典优质遗传公司(Norsvin公司)是政府批准的育种组织,具体负责瑞典的种畜选育工作。
  猪场防疫卫生由瑞典家畜健康服务中心(隶属于瑞典农业部,是独立的兽医防疫组织)负责,并制定完善的疾病控制计划,瑞典所有的猪育种单位和繁育场均接受该中心的长期监控。Smedish公司是瑞典政府指定的活种畜出口部门。
  我国已与瑞典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瑞典王国输入猪的检疫和卫生条件议定书》。由于瑞典的种猪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其传统的生产模式更接近我国养猪生产的实际情况,而且长白纯种猪和约克夏纯种猪的生产性能不错,引起我国养猪业的极大兴趣。
  3  突出的良种繁育体系
  1970年12月,瑞典家畜改良繁殖协会主持召开了瑞典养猪育种会,从那时起瑞典逐步借鉴丹麦、芬兰、德国、英国、挪威等国家先进的猪育种经验,建立了完整的育种体系,明确了从猪的生产性状、繁殖性状、生产寿命性状和肉品质量性状等方面着手,完整体现了良种繁育的根本目标。在现代养猪生产的五大基本要素中,良种是关键。猪育种的根本目的是:利用优秀的种猪资源,采用科学有效的选育方法,选育出适合多种市场需求的优秀种猪,建立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发挥良种猪的最大遗传潜能,实现高产(增重快)、优质(瘦肉率高)、高效(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养猪生产,核心是提高猪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增加养猪业的经济收益。   瑞典将培育的纯种猪向世界各地出口已有25年之久,平均每年出口约500头长白纯种猪、约克夏纯种猪和汉普夏纯种猪,同时也出口优质的猪精液。瑞典的猪育种突出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3.1 育种组织力量集中
  瑞典的猪育种集中在大型商业系统中,只有占养猪合作组织总体80%的Quality Genetics公司开展育种,也是瑞典唯一的一家育种集团。其他较小的非合作性商业屠宰场,只开展育肥不进行选育。
  3.2 种群层次结构明晰
  瑞典将种猪育种结构分为三个层级:顶端(核心群)、中层(繁殖群)和底层(商品群)。良种繁育猪种以瑞典长白猪和瑞典约克夏猪为母系品种,瑞典汉普夏猪为终端父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瑞典种猪核心群纯种基础母猪存栏量始终保持在3 500头以上,品种以长白猪和约克夏猪为主,存栏 1 500头左右;其次为汉普夏猪,存栏500头左右。
  在种群结构中,繁殖群保持存栏10 000头纯种母猪,品种为长白猪和约克夏猪,群体中60%用于纯种繁殖,40%用于生产F1代杂种母猪。瑞典的整个繁育体系建有20个核心群和45个繁殖群,商品猪全是“汉普夏猪×(长白猪×约克夏猪)”的三元杂交猪(图1)。
  3.3 繁育种质测定体系完整
  1907年,丹麦建立了全球第一家猪后裔测定站,以后裔测定的科学数据为依据对核心群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胴体品质进行选育,之后猪的种质测定被认为是较为合理的良种评定手段。瑞典据此在核心群建立完整的现场测定和测定站测定等记录系统,在核心群和繁殖群建立窝产仔数、成活率、体重、生长速度等信息收集记录系统。
  种猪生长测定:即计算(出生至测定结束时的)生长速度。①测定对象:繁育群的纯种青年公猪和青年母猪,体重达到85 kg~  130 kg时,用超声波进行活体背膘厚度的测定,同期进行称重,再校正到100 kg可比较标准体重的性状值。瑞典每年要对繁育群中的约8 000头长白猪、8 000头约克夏猪和    5 000头汉普夏猪进行现场性能测定。②测定流程:规定在同栏饲养、自由采食状况下,每窝测定两头同胞个体(1公1母),体重达到20 kg~30 kg时,从核心群转入测定站,待体重达35 kg时开始测定,体重达104 kg时屠宰;屠宰前对所有待宰猪进行体型评分和四肢强弱评定;屠宰后采用胴体部分分割来估计瘦肉率,主要测定后腿重、后腿瘦肉重和眼肌重来估算胴体骨骼与瘦肉的比率。
  3.4 育种遗传评估趋于现代化
  瑞典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试验性运用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猪的遗传评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通常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Political、Economic、Socio-cultural、Technological,PEST)软件,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结合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估计值为参数进行遗传评估。这种方法评估速度和效率高,每周可进行一次繁殖和生产性状分析,涵盖种猪1 500 d全部出生个体信息,便于正确测定性状的表型值,以表型值为依据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估计育种值,及时修正偏差和校正育种方向。
  4  洁净的养猪生产模式
  瑞典的养猪业比较重视动物福利,几乎所有的猪都采用舍饲,严禁采用全漏粪地板,必须配套混凝土地面。大部分(空怀和妊娠)母猪需要单独饲喂,地面铺设厚垫料;每个分娩舍的饲养密度只允许达到25%的饱和度,需要留下足够的空间,如分娩栏达6 m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母猪可以偶尔被限制体位。
  在饲养方式上,为尊重猪的天性,所有猪都必须拥有可以活动的垫料区;在哺乳期和配种期,母猪可以进行适度规模的群养,发挥其在分娩前会用秸秆筑巢和用蹄子刨食的天性;哺乳期不得少于4周。2016年以后,所有猪都必须在麻醉后阉割,仔猪出生后2周内(大部分在第1周)进行去势,所有要屠宰的公猪都要进行阉割。不允许断尾,猪场到屠宰场运输的时长不得超过8 h。
  在营养方面,谷物是豬饲料的主要原料,干饲料又称固态饲料,是传统饲料的主流,现在逐渐向液态饲料发展;液态饲料在配制时可以使用食品工业的很多副产物。为了改善饲料中蛋白质的品质、减少环境的氮排放量,配制饲料时会使用很多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等。
  在猪病防控上,瑞典拥有完整的疫病防控体系。瑞典猪所具有的良好健康状况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限制进口活猪的政策,所有进口业务都受农场疾病控制委员会的监管,因此瑞典没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早先所用分类法中的A类疫病清单上的所有疾病。瑞典动物健康服务协会是一个非官方的兽医师组织,为养猪生产者提供健康服务咨询。
  自1986年通过福利养殖相关法律后,瑞典长期坚定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养猪生产中禁止使用促生长类和限制使用类抗生素,预防性措施不允许使用医用类抗生素或促生长类抗生素,抗生素只允许用来治疗已经发病的猪。预防仔猪腹泻通常是在饲料中限量添加2 000 mg/kg的氧化锌,对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猪栏清洁消毒,严防病原体由前一批猪向后一批猪交叉感染。
  瑞典的养猪业在环保上做得很出色。在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农业生产占据了该国总排放量中的16%;每家猪场都必须有能够消纳存栏猪所产粪便的土地;大部分猪场都种植各自的饲料原料,将所产的秸秆用作场内的垫料,粪便用于自己的农田;大部分粪便以泥浆的形式播撒到农田。任何超过2 000头育肥猪存栏量的猪场,每年必须向瑞典全国委员会申报自己的环保标准。
  5  瑞典养猪业的技术特点与生产模式
  5.1 早期隔离断奶技术
  应用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图2)可以预防哺乳仔猪的多种病原体,如:猪流感病毒、猪呼吸繁殖与综合征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沙门菌、支原体、猪细小病毒、副猪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性萎缩性鼻炎,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以及猪痢疾蛇形螺旋体,能有效降低仔猪的发病率和抗生素的使用量,大幅度提高它们的成活率和抗病力。   5.2 多点式生产模式
  瑞典养猪业自1987年开始试行多点式生产模式并逐年推广,商品猪屠宰时胴体的病变情况明显减少。规模化养猪生产完全应用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和多点式生产模式,即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方式,将不同生长期和育肥期的猪转移到不同的猪场,可以预防疾病的传染。应用地域性隔离来达到维持猪群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带来的风险、去除疾病(病源)的目的,最终有效控制猪传染病。
  近年来,随着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多点式隔离生产模式已经成为不同养猪生产者相互联系和维持猪群健康的核心,瑞典常有的多点式生产模式有三点式生产模式、二点式生产模式,如图3所示。
  6  我国养猪生产急需提高技術水平
  在世界养猪生产竞争中,瑞典的养猪业立于不败之地,经久不衰,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是,育种保持高的遗传水平,猪群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采用优质的饲料,生产保持绿色环保,进而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洁净猪肉产品。
  我国养猪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逐步由家庭作坊和小型猪场向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饲养方向迈进,在饲养理念、技术改善、设施设备改进、疫病防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⑴规模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养猪企业的饲养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拥有上万头母猪的猪场,养猪成功的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不少饲料企业、食品加工企业也延伸各自的产业链,投入养猪业。另外,行业外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不少从事地产、煤矿、铁矿开采等业务的行业外人士步入养猪业,给养猪业注入新的资本,在推进养猪业规模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少养猪集团公司向北发展,使原本采用落后的养猪生产模式的东北、西北等地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大规模猪场,大的养猪集团公司越来越多。
  ⑵养猪的现代化水平在提高。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猪场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人员工资的提高,不少有先见之明的养猪生产者开始向机械化方向发展,自动给料,机械清粪,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等开始出现,最先进的猪场已开始启用全封闭、全空调的猪舍,采用了功能化控制系统等,加快了养猪的现代化进程。
  ⑶散养户、小规模猪场逐步退出市场。养猪成本提高,疫病压力加大,环保要求更加严格,市场风险增大,抗风险能力差使散养户、小规模猪场退出市场成为必然。近十年来,散养户大幅度减少,在经济发达地区已消失;小规模猪场也在减少,在广东沿海地区,100头母猪以下的小规模猪场基本消失。未来,随着规模化猪场的迅速发展,小规模猪场的退出速度也会加快。
  ⑷执法力度加大。首先是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大,对于新建猪场,环保部门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已建成猪场,环保执法力度也在加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增强,临近村屯、污染严重的小猪场难以生存。这对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动物疫情都有益处。但对养猪从业者或企业来说,这无疑提高了养猪生产的门槛,增加了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猪业在农村的普及。
  7  结语
  在我国,养猪业要想持续、稳定、高效地发展,有必要借鉴瑞典“多点式生产、全进全出制、自繁自养、洁净生产”的先进经验,以此来破解困扰养猪业诸多难题,走“养猪模式化”“管理智能化”“生产洁净化”的“低碳排放”绿色发展的道路。
其他文献
摘 要:生物安全是确保猪场的猪远离疾病的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措施,而对猪场及与养猪生产相关的设备进行科学且高效的清洗和消毒是猪群获得高质量生物安全的前提条件之一。影响清洗和消毒效率的因素有许多种,本文从清洗和消毒的流程着手,阐述了该流程的七个重要步骤的重要性和执行要求,最后结合北美猪场和生猪运输运营商的现场经验,就如何选择和使用洗涤剂和消毒剂以及验证清洗和消毒的效果提出了实用方法。  关键词:猪;生物
摘 要:为评价新型复方磺胺氯达嗪钠奥美普林可溶性粉临床使用的安全性,特以商品仔猪为试验对象进行了安全性试验。试验时将32头35日龄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8头,1组为对照组,使用不含任何药物添加剂的基础日粮,其余3组为推荐剂量组,分别供给添加1.0 g/kg、3.0 g/kg、 5.0 g/kg新型复方磺胺氯达嗪钠奥美普林可
摘 要:近年来,我国养猪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飞速发展,但生猪的发病率也日益升高。本文主要对养猪生产中常见的疾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为养猪生产者提供有力的帮助与建议。  关键词:猪;链球菌病;气喘病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1)05-005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能力大幅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日益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本文阐释了铁对仔猪生产性能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导致仔猪缺铁的原因及其引发的症状,探讨了给仔猪直接注射铁剂或间接补铁的优劣势,由此得出给妊娠母猪补铁,能有效提高初生仔猪体内的铁含量,避免仔猪发生应激反应,促进仔猪健康生长和发育。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补铁  中图分类号:S816.7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1)
摘 要:家猪是一种群居性动物,传统的养猪生产系统通常以相对较大的规模对猪进行群体饲养。因对资源和群体社会阶层支配关系的争夺,群居的猪往往会发生攻击性争斗,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猪的某些生产性能。然而,有些生产性能既受猪自身基因的影响,又受猪群同伴基因的影响,因此通过改良猪的社交行为选育出能满足生产和市场需求的猪种是可行的。  关键词:社交行为;生长速度;遗传力;社会遗传效应  中图分类号:S814.
摘 要:中草药制剂含有大量的有机酸、生物碱、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在猪病防治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激活机体免疫细胞,增强猪群免疫力。文章结合中草药制剂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机理,就其在猪病防治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草药制剂;猪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9.3 文獻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1)05-0069-02  中草药是我国中医领域的瑰宝
目的分析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陷(dMMR)和完整(pMMR)的结直肠癌(CRC)患者相关基因体细胞突变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报告为dMMR的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3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情况,依据美国
摘 要:45头母猪于分娩当天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母猪饲喂双丰哺乳母猪料的试验1组、母猪饲喂双丰哺乳母猪料和仔猪饲喂双丰乳猪料的试验2组以及母猪和仔猪饲喂市售商品饲料的对照组。与对照组仔猪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仔猪的平均断奶体重分别增加4.23%和6.70%,2月龄平均体重分别增加7.86%和9.94%;在断奶和2月龄窝重上,试验1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6.38%和10.80%,试验2组比对照组分别提
摘 要:引发猪体温升高的疾病有很多,从发病症状来看各有特点,本文汇总了几种容易引起猪高烧不退的疾病,详细介绍每一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养猪生产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高烧不退;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1)05-0063-02  我国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些容易引起猪高烧不退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