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棘鱼“复活记”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tt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腔棘鱼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事件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腔棘鱼很可能是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之间的重要过渡物种。

活生生的腔棘鱼


  腔棘鱼又被称为幽灵鱼、海中之王和深海怪兽。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时间里,不断有潜水员在搜寻腔棘鱼的过程中遇难,但人类始终没有放弃寻找这种有4亿年历史的活化石。
  在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海洋生物开始探索陆地。从腔棘鱼的化石标本看,它们的鳍更像陆地动物的四肢。有科学家认为,在这次伟大的生物登陆演化过程中,进化链条上缺失的一环,很有可能就是腔棘鱼。1938年,一位渔民捕到的一条丑鱼震动了整个古生物界,因为化石竟然活了。
  1938年12月22日,南非科摩罗群岛附近,东伦敦自然博物馆的馆长拉蒂迈女士在海边巡视。一艘拖网渔船驶进了东伦敦港,从甲板上看,捕鱼成果颇丰。这些海货中,渔民要留下一部分。这是因为拉蒂迈和渔民已经早有约定,东伦敦博物馆每次举办新展览,都要从渔民手中收购一些海星、海绵或者鼠尾鱼用作展品。拉蒂迈从成堆的海货中挑选着,突然,她发现一条蓝色的鱼鳍。她挪开了其他鱼,展现在她眼前的,是一条绽放着奇光异彩的鱼。
  这条鱼长约1.6米,硕大的蓝色眼睛,浑身被坚硬的鱼鳞覆盖。最吸引人的,是它四肢一样的鱼鳍。拉蒂迈从未见过如此不同寻常的鱼鳍,她决定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将这条鱼保存好。
  1938年的冷藏条件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冷冻保存标本的难度非常大。拉蒂迈向开普敦的停尸房寻求帮助,负责接待她的高大男人当即回答:“我从没听过这么荒诞的请求。绝对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通过层层推理,史密斯教授认为,生活在赤道礁石区的腔棘鱼,随着洋流穿过莫桑比克海峡,一路漂流到了东伦敦市。史密斯印刷了各种语言的传单,沿着非洲东海岸一路发放。他向渔民悬赏100英镑,只为了找到第二条腔棘鱼样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52年12月,在距离第一条腔棘鱼被发现的14年后,从当时法属殖民地科摩罗群岛的一座小火山群岛上,传来了发现腔棘鱼的报告。
  科摩罗群岛的渔民的捕鱼传统持续了一千多年,当地渔民偶尔也会捕捉到一种叫做“高贝萨”的鱼,也就是腔棘鱼。当地人不吃腔棘鱼,因为腔棘鱼的肉质非常油腻,口感十分恶心,强行食用会导致腹泻。渔民如果捕捞到腔棘鱼,会毫不犹豫地将它们丢回大海。史密斯在得知科摩罗群岛发现腔棘鱼后,惊喜万分,并迅速向南非政府寻求帮助。当时的南非总理马兰下令,用一架军用C-47运输机送史密斯教授前往科摩罗群岛。
  史密斯教授从渔民手中接过了腔棘鱼标本,标本散发着浓烈的甲醛防腐剂味,运输过程也给标本造成了一些损伤。史密斯一行人携带着腔棘鱼标本,迅速坐飞机返回了开普敦。第二天,马蘭总理在见过标本后打趣道:“这么丑的鱼,我们也是从它演化来的?”
  回到实验室后,史密斯马上开始解剖工作。通过解剖,史密斯发现腔棘鱼和现代鱼类有很多不同点。除了奇怪的四肢状鱼鳍,腔棘鱼的脊索结构吸引了他的注意。腔棘鱼没有脊椎骨,而是以一条中空的“脊索”支撑身体,这也是腔棘鱼得名的原因。脊索从腔棘鱼的大脑一直延伸到尾部,中空的脊索里充满了密度较小的油。脊索是脊椎的前身,负责支撑腔棘鱼的身体。腔棘鱼体内没有任何气窦,这种结构让腔棘鱼可以在1000米深的水下生活。   腔棘鱼的内脏非常类似现代鲨鱼和鳐鱼的内脏,腔棘鱼的心脏非常小——与其说是心脏,更像是主血管上的一个突起。腔棘鱼在许多方面类似陆地四足动物:退化的肺部、肉状鳍和负责将腹部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并且,在腔棘鱼身上发现的静脉是真正的腔静脉,而四足动物体内也有腔静脉。腔棘鱼的血管系统和其他鱼类的血管系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腔棘鱼的移动方式很奇怪,由于它们体内充满了油脂,腔棘鱼可以保持中性浮力,并且能以任何姿态漂浮在水中,它们也会利用上升或下沉的洋流漂浮。腔棘鱼身上的六只鱼鳍就像船桨一样不停地划动:上下两鳍朝身体后方划动;左右两对肢状鳍朝身体前部和中部划动。在靠近海床的地方,腔棘鱼不会使用成对的偶鳍,它们只需要单独使用尾鳍,就可以产生足够的推力快速移动。
  虽然腔棘鱼不用鳍爬行,但美国科学家朱伊特认为,腔棘鱼鱼鳍的运动姿态类似动物的行走姿态。腔棘鱼的游泳姿态和四足动物的游泳姿态相同。作为四足动物的人类,我们在刚学会走路时,就知道交错摆动手脚——左脚向前踏出,同时右臂向前摆动。腔棘鱼也具有这个特点:右胸鳍和左腹鳍同步运动。和腔棘鱼的许多其他特征一样,这一点再次证明了腔棘鱼在朝更高级的四足动物方向进化。

生存的绝技:先进的繁殖策略和低代谢率


  现代腔棘鱼的外表可能和4亿年前它们的祖先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为了避免灭绝,腔棘鱼肯定在不断进化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腔棘鱼能够顺利生存到现代,都要归功于两点:先进的繁殖方式和极低的新陈代谢水平。
  腔棘鱼的繁殖方式和其他鱼类的繁殖方式很不一样。腔棘鱼的鱼卵和一个普通橘子差不多大,是所有鱼类里最大的鱼卵。硕大的鱼卵里,包含了胚胎生长所需的营养。当时的科学家认为,腔棘鱼会将卵产在海底。1975年,位于纽约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收到了一条雌性腔棘鱼标本,博物馆在对其解剖后发现,这是一条怀孕的雌鱼,体内有五条小腔棘鱼。这个发现给科学界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当初发现腔棘鱼标本。直到此时,人类才知道腔棘鱼是体内受精,这意味着,小鱼会在母体内孵化,出生时就已经是成型的幼体。现代鱼类中,鲨鱼采取的也是相同的繁殖策略。幼鱼出生后,每条鱼都携带一个较大的卵黄囊,鱼鳍和鱼鳞也已经成形。早在哺乳动物出现之前,腔棘鱼就已经采用类似的繁殖策略,来提高幼体的存活率。
  弗里克他们发现:在多年对腔棘鱼的观察中,他们从未发现幼鱼,只看见过亚成体。腔棘鱼的幼鱼必定生活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弗里克的团队曾经给一头怀孕的雌性腔棘鱼安装了无线电标记,在对这条雌鱼进行追踪的过程中,他们观察到了惊人的事实:这条雌鱼潜到约750米深处,并且整个白天一直停留在同一深度。弗里克猜测,这条雌鱼正在生产,但他无法证实这点。腔棘鱼的幼鱼可能生存在更深的海底,避免被成鱼吃掉。
  腔棘鱼胚胎需要三年才能完全发育。为什么它们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孵化幼鱼呢?这是因为,在已知的所有脊索动物中,腔棘鱼的代谢速度是最慢的。按照弗里克团队的计算,一只腔棘鱼每小时每千克只需要消耗3.8毫升氧气。缓慢的代谢速度很可能是腔棘鱼胚胎发育缓慢的原因之一。
  一条成年腔棘鱼,每天只需要进食12克食物就能保证存活,极低的新陈代谢率恰恰也是腔棘鱼生存到现在的绝招之一。腔棘鱼的代谢速度很低,平时依靠体内的低密度油脂漂浮在海中,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能量。在需要捕食猎物时,腔棘鱼作为肉食鱼的凶猛本性显露无遗。弗里克他们发现,腔棘鱼的头部有一个巨大的感电器官。在高盐海水中,生物游动会产生电场,腔棘鱼很可能就是依靠探测海水中的微弱的电场变化来判断猎物的方向。当与猎物非常接近时,腔棘鱼的尾部突然发力,迅速扑向猎物。它张开上下颚,将猎物连同海水一起吸入口中。腔棘鱼一般捕食小鱼、章鱼和鱿鱼。这些动物被吸入腔棘鱼口中后,被腔棘鱼细细的牙齿拦住去路,无法逃脱。

DNA测序结果再次震惊科学界


  在距今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有一部分肉鳍鱼开始探索陆地,它们中的一部分就是如今陆地四足动物的祖先。肉鳍鱼总纲下,有腔棘鱼纲和肺鱼四足纲。科学界之前一直不能确定肉鳍鱼总纲中的哪一种鱼和四足动物更接近。
  2013年,华盛顿大学生物学教授阿梅米亚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对腔棘鱼的DNA测序的结果。研究团队完成了对非洲腔棘鱼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这项研究始于2003年,研究团队在各种四足动物的基因组上标注了251个基因点,并与腔棘鱼的基因进行一一对比,以确定腔棘鱼在现代生命树上的具体位置。十年过去了,阿梅米亚的小组终于得出了结论:四足动物与肺鱼的亲缘关系比腔棘鱼更近。这个结论结束了学术界持续了数十年的“腔棘鱼和肺鱼谁是四足动物近亲”争论。
  科学家还发现,今天生活在深海的腔棘鱼,它们的演化速度非常缓慢。这可能是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缺乏进化压力有关:腔棘鱼几乎没有天敌,印度洋深海的生存环境也非常稳定。缺乏生存压力的腔棘鱼,它们的进化速度相比其他生物自然要慢得多。正是因为这个特点,现代腔棘鱼的基因非常接近它们的祖先,对现代腔棘鱼的基因测序结果才有足够的说服力。
  肺鱼属于肉鳍鱼总纲,它们的鱼鳍中有一根中轴骨,且可以通过腹鳍行走。这可以让它们登上陆地,捕食陆地生物。肺鱼平时依靠腮在水中呼吸,如果水中氧气不足,肺鱼可以将头探出水面,用肺部进行呼吸。在夏季,非洲地区大部分地区处在枯水期,高温和干旱让肺鱼演化出了夏眠。当枯水期来临,肺鱼钻进淤泥中,用分泌物将全身覆盖起来,只在口前方留一个小小的出气孔。就这样,肺鱼可以不吃不喝度过好几个月的枯水期,直到雨季来临,它们才从泥土里钻出来。在夏季,有经验的当地农民可以从干旱的泥地里刨出肺鱼。
其他文献
随着环保时代的到来,饭店的绿色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目前,我国8000多家星级饭店中仅有30多家绿色饭店,绿色管理认识有待提高.本文从传统饭店与绿色饭店的比较中,说明了绿色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中国润滑油市场进入了高品质竞争时代。作为行业内最高纯度润滑剂生产商之一的顺科能源加拿大石油公司,敏锐捕捉这一中国契机,于9月9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核算和披露
来历不明的照片——迷雾中的巨型蜈蚣  2016年底到2017年初,好几位朋友都陆续将一张据说拍摄于云南的巨大蜈蚣照片发给我,问我是什么种类?从照片上看,这确实是一条巨型的蜈蚣,据说长达1米。但是根据资料记载,亚洲最大的蜈蚣,也只有25厘米,绝无可能达到1米。远古虽然有长达2.6米的蜈蚣种类,但它们只生存于距今3.6亿至2.8亿年前的石炭纪。  在远古石炭纪的欧洲和北美洲森林中,一种被叫作“节胸”(
随着新课改实施,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本县乡土资源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开发和利用的实施作了初步的探索,并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存在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独立学院能否科学、准确地定位,关系到独立学院发展的成败。从分析独立学院的基本特征作为切入点,论述独立学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