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茂峦:沉沉浮浮创业路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d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住,即使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再当一回猪贩子。
  
  21年时间,冉茂峦几经沉浮,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变成了身价不菲的小老板,成为酉州复合肥厂厂长,荣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
  “成功的喜悦各不相同,但成功的艰辛却都一样。”他说。
  
  ■ 含泪辍学,只身闯世界
  
  离酉阳县城100多公里的后坪乡,是酉阳一个边远的特困乡。刚刚念完初中的冉茂峦不得含泪离开学校。他理解父母的无奈,兄弟姐妹多,负担重啊!
  只有十几岁的他看着这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把牙一咬,毅然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路。为攒路费,他足足花了大半年时间。怀揣几经波折筹措到的130元钱,冉茂峦挤进了前往上海的人流中。
  到了上海,跑遍可能招用自己的工厂,冉茂峦绝望了:论知识,他只有初中文化;论力气,他还是一个稚嫩的少年。身无分文的冉茂峦无奈只身前往山西。经老乡介绍,一老板勉强同意他在工地上挖土方。每天挣3元钱。他算了一下,除了吃饭,要想挣足回家过年的路费,都不知要拼命到何年何月。
  冉茂峦偷偷回到了老家。
  1988年,冉茂峦来到万州(原万县),跟一个做长途贩运生猪的老板做起猪生意。一年多下来,冉茂峦积攒了9000多元钱。捏着这9000元钱,冉茂峦心热了,他很快就组建了自己的贩运队伍。
  然而,正当他将所有资金全部押上,准备大干一场时,突如其来的猪瘟击碎了刚发芽的梦。
  冉茂峦又成了一个一贫如洗的人。
  
  ■ 一波三折创业路
  
  1990年,一贫如洗的冉茂峦再次踏上了打工路。
  这次他选择了贵州都匀,在建江化肥厂找到一份搬运工作。冉茂峦知道,只有凭着山里人的坚韧和吃苦耐劳他才能站稳脚跟。
  他每天第一个到厂里上班,搬运货物他总是最快的一个。每天下几个车皮的货,回到家里,冉茂峦常常累得连饭都不想吃。
  下力不是冉茂峦的目标,他时时处处多长个“心眼”。经常向技术工人请教,哪里缺人手他眼“尖”地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电焊缺人手,他过去搭把手;差钳工,他也自己琢磨一番,边问边干;需要油漆工,他又临时顶替别人干起了油漆工……久而久之,他不但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份内事,而且很快熟练地掌握了电焊、钳工、漆工、起重操作等技术活,很受老板赏识。
  3个月后,老板安排他到都昌化肥厂任班长,之后又提拔他为车间主任。1996年,冉茂峦当上了都匀市黔南州专用复合肥厂厂长助理。
  很快,一个契机摆到了他面前。由于经营不善,厂里运转艰难。在得知老板有意搞专用复合肥承包销售的消息后,冉茂峦掏空腰包揽下了该项业务。
  承包一个要垮的厂,人们都说他癫了。
  冉茂峦有自己的想法,要想干出一番名堂,就要敢闯。
  因为从底层做起,冉茂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短短8个月,冉茂峦使一个濒临破产的复合肥厂重新恢复了生机,厂里给他的分红达到48万元。他用这笔钱入股黔南州匀城专用复合肥厂,占了16%的股份。很快,他又一口气承包了贵州省的三个化工企业。
  冉茂峦的梦慢慢做大了。
  然而,因为一次意气用事和大意,冉茂峦赔掉了自己的全部流动资金,企业运转困难。除了三家需要“补血”的企业,他又成了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最困难的时候,冉茂峦身上只有3.5元钱。一连10多天,冉茂峦把自己关在屋里,不敢上街,怕遇到熟人。
  他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住。即使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再当一回猪贩子。
  
  ■ 回乡创业,反哺家乡
  
  放下了心里的负担,冉茂峦终于挺过来了,企业在他的奋力挽救下,重获生机。
  然而,对故土的眷念却始终召唤着他。
  他有一个信念:要在家乡闯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要拥有自己的企业。
  2002年,他放弃如日中天的业务,毅然返乡创业,在酉阳工业区创建属于自己的酉州复合肥厂。
  家人都劝他再想想。冉茂峦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我们本来就是穷人,大不了再穷一次”。
  再大的艰难都改变不了他百折不回的韌性。
  冉茂峦将自己的全部家当再次押上,建成了国内同行业中较为先进的复合肥、有机肥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从建厂时的10000吨扩大到现在的40000吨,能生产有机复合肥、专用肥等10多个品种,占领了渝、湘、鄂边区近30%的市场。
  这个结果其实早在冉茂峦的意料之中。胆大心细的他早算过一笔账:光是酉阳县烟草专用肥每年需求量就达5000多吨,青蒿需肥量也不小,其他复合肥需求量还有20000多吨,再加上周边地区市场的需求,每年的实际需求量至少在50000吨以上。
  冉茂峦的创业梦终于实现了,但他还有一个梦,他要凭自己的实力反哺这片土地。
  冉茂峦总是照顾困难家庭人员到自己的厂里务工。对那些困难农户,冉茂峦不仅出钱、出物给予帮扶,还不遗余力地给他们出谋划策,帮寻致富门路。几年来,他先后帮助过30多个农户。每年,他都要拿出5吨左右的肥料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扶弱济困的捐助活动,他总是慷慨解囊。龙潭镇设立扶贫济困“稻草人”基金,他捐了1万元。自己的复合肥厂所在地五育村,他更是竭尽所能,每年都拿出一部分钱,补贴村上的办公经费,接济困难群众和贫困党员。
  冉茂峦朴实地说,回到家乡,我就是要回报这片土地……
其他文献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在隆重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从“党的生命”这一高度重视“党内民主”,意义十分深远。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与著名爱国主义者黄炎培有一段著名的“窑洞对”。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
也门首都萨那儿童集会,呼吁联合国保护儿童权益。在诱拐儿童的同时,很多贫穷国家的父母也愿意把孩子出售给人贩子,通过人贩子再转卖到发达国家,他们却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跨国领养发展至今,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然而,阴暗总是伴随光明而行,随着时光流传,这项原本充满善意的行为,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黑手所利用,爱与善之名、国家对跨国领养的政策鼓励宽容,竟然成了掩护少数人丑恶罪行的幌子,这也成了近年来跨
2008年6月,我市结合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采取“给身份、给待遇、给位置”的办法,通过政策引导选派大学生到村工作,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要批示。年前,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赴涪陵、彭水看望慰问大学生“村官”时,提出了四点希望:要适应环境,保重身体;要深入群众,虚心学习;要努力实践,锻炼提高;要服务人民,体现价值。2009年,重庆还将继续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
胡迪尼是一位著名的魔术师,同时也是杰出的脱逃艺术表演家。他曾经夸口,在1小时内,能从任何牢笼中逃脱。英国一个小镇特地建造了一座坚固的牢笼,向胡迪尼发出挑战。胡迪尼欣然赴约。  那天观众云集,许多媒体也派出记者赶来报道。胡迪尼信心十足地走进牢笼,门随即在他身后关上了。他立刻脱下外套,紧张地工作起来。在他的腰带中藏着一根10英寸长的铁条,这就是他开锁的秘密武器。但是30分钟后,他的自信消失了。1小时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十章)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第十二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
丰都:党员示范    丰都县组建农村党员示范队,搭建党员与群众共学和共谋发展的平台。党员示范队员由致富能力强的基层党员组成。他们根据自身特长,分别参加政策宣传、技术帮教、项目扶持等活动,每人定点长期联系1—3户群众。村党组织通过联系对象的评议来兑现示范队员的奖惩。目前,全县有6652名农村党员参加了党员示范队,结对联系群众9908户,协助制定家庭致富规划7504个,帮教掌握实用技术4391项,发展
吉娜在大学的演讲比赛中说:“毕业以后,我要先去欧洲旅游一年,增加自己的阅历。然后到纽约百老汇发展,实现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演员的梦想……”  心理学老师找到她:“你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但你现在就去百老汇,跟毕业一年以后去究竟有什么不同?”   吉娜仔细一想:“大学生活并不能帮我争取到在百老汇工作的机会,应该先去试一试。”于是她决定一年之后就去百老汇。  老师紧追不舍:“现在就去跟一年后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组织结构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对下属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上司的“管理”。“管理你的上司”,指的是为了给自己、上司和整个组织都争取最好的结果而有意识地主动与上级合作。   有些下属觉得上司没必要依赖自己,或者自己不怎么需要依赖上司,而没有意识到双方都需要相互协助与合作才能出色地完成各自的工作。而另一方面,更多的下属想当然地认定上司会神奇般地知道下属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或帮助,而且上司也会主
这段时间,一条“最牛私家车流行帖”在网上很火:“本车拒绝一切搭载求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尤其是胃疼的。”这无疑是网民针对上海“钓鱼式执法”想出的黑色幽默。  当一个地方行政部门的“执法创新”让有车之人皆感不安时,当这种“执法创新”逼迫善良的人遏制内心帮助他人的冲动时,这种“创新”必然会成为千夫所指。  “钓鱼式执法”,一是钓出了社会的恐惧氛围,因为“人人都可能是鱼饵”;
50年的风雨,半个世纪历史境遇的跌宕起伏,战火、斗争、分离转眼都成为历练两人感情的磨刀石,让两个人的心更加澄明地相伴相依。他和妻子之间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甜言蜜语,有的只是革命的志同道合和心灵的默默相依。可分明,老人的举手投足都是浑然天成的呵护,水到渠成的爱意。    他,在“11·27”大屠杀中从渣滓洞死里逃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风风火火的热血青年。  她,是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