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形式的伦理构想:理解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关键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形式的伦理构想是理解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关键。霍耐特试图通过这一构想,寻求把自由个人整合到具有相互承认性质的伦理社会的机制,以此来阐明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从而构建一种超越道德建构主义和社群主义的规范伦理学。然而,这种理论构想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学界的诸多非议。对此,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第二版附录中特意收录了目前学界主要的批评意见以及他本人的回应文章。本文将立足于霍耐特的相关文本,试图阐明这个重要理论构想的本真含义及其在霍耐特承认理论中的关键地位。
其他文献
“自愿”是具有重要道德、政治和法律意义的概念,但学术界对到底什么是自愿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一种观点以奥莎莱蒂为代表,认为自愿是“中立于道德价值”的概念;另一种观点以韦瑟姆为代表,认为自愿是“道德化”的概念。基于德沃金的概念理论,本文认为自愿是一种“阐释性概念”,而非“标准型概念”,价值阐释而非语义学分析才是正确的研究方法。
乔尔·范伯格从一种更加抽象的层面将正义的形式区分为比较性正义与非比较性正义,这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正义的本质。但将两种正义看作各自独立且相互区别的形式,不仅会出现其在适用范围上的界限模糊和道德判断上的矛盾冲突问题,而且忽视了它们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及其在正义判断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作为正义判断的两个不同方面,其各自所包含的原则不但不可被机械分割,反而彼此依存,共同构成了正义的完整体系。比较性原则是整体衡量社会制度正义与否的标准,非比较性原则确立了特殊行为或特征与对待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此种看法可有效地
在大卫·布鲁尔看来,相对主义是对绝对主义的拒斥,“强纲领”所为之辩护的相对主义,意味着科学中的知识主张不是也不能表示绝对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都是猜测性的、有局限的,都是可以修正的,把“绝对”这个词语加于知识主张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一个人接受或者信奉某种形式的相对主义,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作为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观念之一,“理一分殊”一向受到学界重视。陆世仪关于“理一分殊”的思考在理论思维上对宋明理学作了发展,既扩大了此问题的论域,也深化了其理论内涵。“理一分殊”在陆世仪哲学体系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从根本上沟通了陆世仪理论体系中之本体论、工夫论、心性论等各层面的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文探讨在维特根斯坦研究中经常被忽视的“注意”现象,并论证: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注意”既不是对内在状态的指涉,也不是对外部对象的直接指称,而是在各种情景中的多义现象。维特根斯坦关注的是“注意”这一语词在各种情景中的使用方法和规则。这一进路不同于当代的经验主义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进路,为我们理解“注意”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对自然主义知识论的主要质疑,其论据大致可被归纳为两种,即规范性论据和先验性论据。自然主义知识论对于规范性论据的辩护多数是防御性的,因为,是否接受这些理由常取决于我们是否接受本身的前提,因而未必能够被其反对者接受。对于先验性论据,自然主义知识论可以直接否定知识论中的先验资源,也可以对先验资源予以自然化。在对先验性论据的讨论中,自然主义知识论展示了更有效的自我辩护策略。
一种相对主义的语义学试图通过诉诸其在解释无错分歧现象上的竞争优势,来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辩护,这构成了相对主义的无错分歧论证。本文认为这一论证在两种意义上是可质疑的。一方面,相对主义在解释无错性特征和分歧要素时遇到了难以调和的困难;另一方面,通过诉诸一种认知无错性概念,一种更为可行的无错分歧解释是可能的。这一论证的失败促使当代的新相对主义者们积极寻求和勾画新的相对主义理解形式。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于2017年5—6月间应邀第二次访问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教学活动,并参加了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暨纪念《资本论》出版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大纲》专题讨论会”等。在此期间,笔者对哈维教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采访,主要涉及哈维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思想历程,以探究其学术思想形成发展的基础,对理解哈维当下学术思想不失为一种借鉴,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趋势有一更清晰的把握。
马克思指出有两种社会变化: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属于第二种。但是,这种变化往往带有客观的表象。意识形态可以是虚假的观念,但也可以是表达了社会实际的真实观念。问题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带着客观表象的特征而其实是错误的主观理解的观念。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是密切关联的:商品拜物教和劳动的二重性有内在关系,因为劳动有具体和抽象之分。那种以社会平均必要时间来区分的抽象劳动,可能让商品关系表现为客观存在;拜物教往往以客观的表象呈现出来,只有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才能够揭示这种蒙蔽。意识形态的破解在于劳动的破解,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关系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先验现象学的分析中,实在性是一个“构成性”概念。现象学反思揭示出,处在自然生活中的先验主体性设定了经验对象与世界的存在,并在纯粹的知觉意识中,获得了关于实在性存在的直接经验与证据。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性、知觉的具身化与交互主体性理论,辩护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