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裕固族民间文学,其内容非常丰富,体裁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谚语、谜语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承其先民生产生活经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是研究裕固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及其民族观念等诸方面宝贵的原始素材,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与文学价值。
关键词:裕固族;民间;文学;神话;裕固语
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以古代回鹘人的一支——黄头回鹘为主体,融合蒙、藏等民族而形成的。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它和曾于公元8世纪建立的回纥汗国以及由漠北迁到河西走廊的河西回鹘有密切关系。由于特殊的迁徙历史和文化背景,以裕固族为主体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很多,但裕固族的民间文学内容非常丰富,体裁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谚语、谜语等。传说中有历史传说、英雄传说、帝王将相传说、风俗传说、婚俗传说等;民间故事中有爱情故事、灵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等;民歌中有酒歌、婚礼歌、祭祠歌和情歌等;叙事诗有著名的《萨娜玛珂》、《黄黛琛》等,还有许多寓言、笑话、格言、俚语、谚语等。
裕固族神话主要有创世神话、善恶神话和爱情神话三种。在神话、传说中,保留着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观念等诸方面的原始素材。如《沙特》就是一首极为古老的创世神话,主要在裕固族东部地区流传,用东部裕固语诵唱。主要叙述了人类、万物和婚姻起始产生的顺序和关于彩礼数量、请客数量和酒的数量在谈判中不断递减的内容,这些内容和操西部裕固语的裕固族在婚礼当中举行冠戴新郎时的颂词有相似之处。《沙特》通篇诵说,音节长短不一,结尾压韵,语调优美,顿挫有致,语言精炼,概括力强,诗意浓厚。其内容对于研究裕固族族源、历史、宗教、哲学、语言及风俗习惯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裕固族口头文学中更是占有重要地位。有些英雄传说故事中还保留有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非常古老的母题,如《贡尔尖和央格萨》、《三头妖怪的故事》、《猴媳妇的故事》等。
裕固族的历史传说主要有创世传说和东迁传说;民间故事,主要有同大自然恶劣环境斗争,除暴安良,反抗压迫,反对分裂,颂扬民族团结,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等;叙事长诗,主要代表作有《黄黛琛》、《萨娜玛珂》。在裕固族人一生中的最重要的时刻,就是在一些重要的仪式场合吟诵祝词,他们用诗样的语言来祝福、赞美、祈福,祝愿生活吉祥富裕,人畜兴旺平安,通过对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生产场景的描绘,为在场的每位牧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和美的享受。裕固族祝词主要有人生祝词和生活祝词两大类。
裕固族民歌独具风格,曲调朴实优美,内容多是表达劳动和爱情。《黄黛成》和《萨娜玛可》是流行较广的歌曲。裕固族民歌根据演唱的内容可分为“情歌”、“筵席曲”、“婚礼歌”和“劳动歌”等;从曲调上可为:“小曲”、“号子”、“小调”;从表现形式上分为:音乐、唱词。裕固族文字已经失传,但是裕固族祖先在历史上用回鹘文创造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现在民间仍然保留着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一般认为,回鹘文是公元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的一种文字。宋元时期回鹘语成为河西一带的通行语言,敦煌、甘州成为裕固族先民——回鹘人的佛教中心。这期间他们用回鹘文记录和创作了许多作品,并进行了颇具规模的佛典翻译工作。明清以后随着河西回鹘势力的衰微,回鹘文逐渐被忘却,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也随之湮灭。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甘肃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开始有一部分回鹘文文献问世。敦煌出土的回鹘文献约占整个出土的回鹘文献的三分之一,这些回鹘文献是裕固族珍贵的历史记忆遗产。回鹘文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回鹘文《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回鹘文韵文体《观音经相应譬喻谭》、回鹘文《阿昆达磨顺正理论》节本残卷都出自敦煌千佛洞,但它们和敦煌藏经洞的汉文典籍一样,几乎全部流落到国外,目前它们分别存于伦敦大英图书馆、巴黎国立图书馆、斯德哥尔摩民族学博物馆和日本京都有邻馆等处,只有很少几件残文保留在我国敦煌文物研究院和兰州博物馆。
裕固语是历史上“黄头回纥”或“撒里畏兀”为主体的人所说的语言。裕固族主要使用三种语言:一种称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它和同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西部,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一种称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它和同语族的蒙古语、东乡语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东部,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及肃南县明花区前滩等地的裕固人则讲汉语。还有一种就是汉语,是用来与汉民族兄弟交际的工具。裕固族没有流传下自己的文字,是最早使的是古回鹘文。明末,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裕固族开始使用藏文。新中国成立后,汉文在裕固族地区传播,至今,裕固族群众普遍使用汉文文字。裕固语和同语族语言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国外学界一直认为,西部裕固语是一种从“古代回鹘语”派生出来,并受类似“古代柯尔克孜语”影响的独立语言。此外还有裕固族和维吾尔共同拥有的珍贵历史记忆遗产——回鹘文献。裕固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现在一般使用汉文。东部裕固语则保留了较多的蒙古语的成份,其词汇和某些语音特点,更接近于十三、四世纪的古代蒙古语。东、西部裕固语有差异但也有一些相同的词汇,这些词汇或源于突厥语或源于蒙古语,同时还吸收了大量汉语和藏语借词。裕固族语言是裕固族口头文学民俗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生态环境,但据甘肃省肃南县统计,目前会说裕固语的减少了一半,甚至现在能使用本民族语言传承的口传文学己经处于快要消失的状态,特别是四十多岁的裕固族人能完整地讲述传说故事、能唱传统裕固族民歌的已非常少。目前,已经搜集整理出版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集有《裕固之歌》,《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神奇的皮袋》等。此外,还有《裕固族民间故事卷》、《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卷》等资料。总之,裕固族承其先民生产、生活经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民间文化,为甘肃乃至全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自厚.裕固族通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 贺卫光,钟福祖.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 安玉红.东部裕固族仪式祝词收集整理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 田自成.裕固族风情[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
[5] 李光毅近十年(1995—2005)裕固族研究综述[J].甘肃民族研究,2006(4).
作者简介:周婕(1976—),女,甘肃通渭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裕固族;民间;文学;神话;裕固语
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以古代回鹘人的一支——黄头回鹘为主体,融合蒙、藏等民族而形成的。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它和曾于公元8世纪建立的回纥汗国以及由漠北迁到河西走廊的河西回鹘有密切关系。由于特殊的迁徙历史和文化背景,以裕固族为主体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很多,但裕固族的民间文学内容非常丰富,体裁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谚语、谜语等。传说中有历史传说、英雄传说、帝王将相传说、风俗传说、婚俗传说等;民间故事中有爱情故事、灵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等;民歌中有酒歌、婚礼歌、祭祠歌和情歌等;叙事诗有著名的《萨娜玛珂》、《黄黛琛》等,还有许多寓言、笑话、格言、俚语、谚语等。
裕固族神话主要有创世神话、善恶神话和爱情神话三种。在神话、传说中,保留着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观念等诸方面的原始素材。如《沙特》就是一首极为古老的创世神话,主要在裕固族东部地区流传,用东部裕固语诵唱。主要叙述了人类、万物和婚姻起始产生的顺序和关于彩礼数量、请客数量和酒的数量在谈判中不断递减的内容,这些内容和操西部裕固语的裕固族在婚礼当中举行冠戴新郎时的颂词有相似之处。《沙特》通篇诵说,音节长短不一,结尾压韵,语调优美,顿挫有致,语言精炼,概括力强,诗意浓厚。其内容对于研究裕固族族源、历史、宗教、哲学、语言及风俗习惯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裕固族口头文学中更是占有重要地位。有些英雄传说故事中还保留有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非常古老的母题,如《贡尔尖和央格萨》、《三头妖怪的故事》、《猴媳妇的故事》等。
裕固族的历史传说主要有创世传说和东迁传说;民间故事,主要有同大自然恶劣环境斗争,除暴安良,反抗压迫,反对分裂,颂扬民族团结,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等;叙事长诗,主要代表作有《黄黛琛》、《萨娜玛珂》。在裕固族人一生中的最重要的时刻,就是在一些重要的仪式场合吟诵祝词,他们用诗样的语言来祝福、赞美、祈福,祝愿生活吉祥富裕,人畜兴旺平安,通过对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生产场景的描绘,为在场的每位牧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和美的享受。裕固族祝词主要有人生祝词和生活祝词两大类。
裕固族民歌独具风格,曲调朴实优美,内容多是表达劳动和爱情。《黄黛成》和《萨娜玛可》是流行较广的歌曲。裕固族民歌根据演唱的内容可分为“情歌”、“筵席曲”、“婚礼歌”和“劳动歌”等;从曲调上可为:“小曲”、“号子”、“小调”;从表现形式上分为:音乐、唱词。裕固族文字已经失传,但是裕固族祖先在历史上用回鹘文创造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现在民间仍然保留着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一般认为,回鹘文是公元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的一种文字。宋元时期回鹘语成为河西一带的通行语言,敦煌、甘州成为裕固族先民——回鹘人的佛教中心。这期间他们用回鹘文记录和创作了许多作品,并进行了颇具规模的佛典翻译工作。明清以后随着河西回鹘势力的衰微,回鹘文逐渐被忘却,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也随之湮灭。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甘肃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开始有一部分回鹘文文献问世。敦煌出土的回鹘文献约占整个出土的回鹘文献的三分之一,这些回鹘文献是裕固族珍贵的历史记忆遗产。回鹘文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回鹘文《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回鹘文韵文体《观音经相应譬喻谭》、回鹘文《阿昆达磨顺正理论》节本残卷都出自敦煌千佛洞,但它们和敦煌藏经洞的汉文典籍一样,几乎全部流落到国外,目前它们分别存于伦敦大英图书馆、巴黎国立图书馆、斯德哥尔摩民族学博物馆和日本京都有邻馆等处,只有很少几件残文保留在我国敦煌文物研究院和兰州博物馆。
裕固语是历史上“黄头回纥”或“撒里畏兀”为主体的人所说的语言。裕固族主要使用三种语言:一种称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它和同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西部,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一种称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它和同语族的蒙古语、东乡语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东部,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及肃南县明花区前滩等地的裕固人则讲汉语。还有一种就是汉语,是用来与汉民族兄弟交际的工具。裕固族没有流传下自己的文字,是最早使的是古回鹘文。明末,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裕固族开始使用藏文。新中国成立后,汉文在裕固族地区传播,至今,裕固族群众普遍使用汉文文字。裕固语和同语族语言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国外学界一直认为,西部裕固语是一种从“古代回鹘语”派生出来,并受类似“古代柯尔克孜语”影响的独立语言。此外还有裕固族和维吾尔共同拥有的珍贵历史记忆遗产——回鹘文献。裕固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现在一般使用汉文。东部裕固语则保留了较多的蒙古语的成份,其词汇和某些语音特点,更接近于十三、四世纪的古代蒙古语。东、西部裕固语有差异但也有一些相同的词汇,这些词汇或源于突厥语或源于蒙古语,同时还吸收了大量汉语和藏语借词。裕固族语言是裕固族口头文学民俗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生态环境,但据甘肃省肃南县统计,目前会说裕固语的减少了一半,甚至现在能使用本民族语言传承的口传文学己经处于快要消失的状态,特别是四十多岁的裕固族人能完整地讲述传说故事、能唱传统裕固族民歌的已非常少。目前,已经搜集整理出版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集有《裕固之歌》,《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神奇的皮袋》等。此外,还有《裕固族民间故事卷》、《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卷》等资料。总之,裕固族承其先民生产、生活经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民间文化,为甘肃乃至全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自厚.裕固族通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 贺卫光,钟福祖.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 安玉红.东部裕固族仪式祝词收集整理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 田自成.裕固族风情[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
[5] 李光毅近十年(1995—2005)裕固族研究综述[J].甘肃民族研究,2006(4).
作者简介:周婕(1976—),女,甘肃通渭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