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寨上金矿床原生地球化学晕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来源 :西北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xiangr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数学地质、地球化学等理论与方法,对甘肃寨上超大型、类卡林型金矿床元素分布和原生晕特征等进行研究后认为:南、北矿带Au、As、Sb元素异常与成矿关系密切,组合异常可作为寨上金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以As、Sb为前缘晕指示元素,Au、Ag、Pb、Zn为近矿晕指示元素,W、Mo为尾晕指示元素,各勘探线分带特征显示,矿脉中存在2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体A和矿体B,在轴向上存在复杂的叠加和分离形态,走向上也存在尖灭再现.建立北矿带10号脉、南矿带32号脉的原生叠加晕理想模型:10号矿脉在2650~2350 m中段A矿体尾部与B矿体头部或中部叠加,矿体在2350 m以下仍有较大延伸;32号脉在2650~2300 m中段A矿体与B矿体中部及尾部叠加,2300m中段接近矿体底部.根据原生叠加晕找矿预测“前尾共存”及“参数反转”准则,圈定3个找矿靶区.
其他文献
能量桩基础兼具承担上部荷载和浅层地温能利用的双重功能,基础埋深条件和运行模式对能量桩的换热性能及热力响应均有一定影响.依托中国三峡大学水科学与工程楼桩基础工程,针对3.0 m埋深条件下含承台能量桩基础,开展时长各16 d的两组现场对比试验,每日对应的运行模式分别为16 h加热-8 h自冷的间歇循环加热(IH-16)和持续24 h加热(CH-24),实测能量桩及承台的温度、热致应变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试验条件下,CH-24和IH-16试验加热稳定阶段的换热效率值分别约为5.32 kW和5.38 kW,中性
建立室内模型试验,针对多次温度循环下饱和黏土地基中能源桩热-力响应展开研究,分析了桩周温度场、桩土沉降、桩身附加热应力及侧摩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升温时桩身温度沿深度逐渐减小,土体温度沿径向逐渐降低;降温所引起的桩顶沉降量大于升温的膨胀量,将换热液体从5℃加热至70℃并维持24 h,随后降温至5℃并维持5 h,如此循环3次,导致桩顶产生不可逆的累积沉降;距桩身越近桩周土产生的沉降越大,沉降速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减小趋势,3次循环后,距桩侧130 mm处土体表面沉降达到桩直径的1.42%;温度荷载所引起的桩
五台绿岩带BIFs主要分布在金岗库组、文溪组和柏枝岩组中,其中以柏枝岩组BIFs铁矿最具工业规模和开采价值.对柏枝岩组8个BIFs矿区及出露点的12件铁矿石和1件变质火山岩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柏枝岩组BIFs自东向西含铁矿物由磁铁矿逐渐转变为碳酸铁矿物(铁白云石或菱铁矿),对应的CaO含量和FeO/Fe2O3值有明显增加的趋势.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BIFs赋存的变质火山岩(石英绿泥钠长片岩)原岩形成于(2526±14) Ma,代表了柏枝岩组BIFs
能源桩作为一种浅层地温能利用的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运行阶段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结合静钻根植桩的特点,提出静钻根植能源桩技术及施工工艺.结合实际工程,开展静钻根植能源桩的短期工况和长期工况热力试验,分析桩身温度变化、性能系数、桩身轴向附加应力和桩侧附加摩阻力等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桩身温度随时间逐渐升高,而性能系数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并最终稳定于一恒值.桩身轴向附加应力和桩侧附加摩阻力的发挥性状受桩顶、桩端约束条件的制约.短期工况试验中,桩身轴向附加应力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形式,桩侧附加摩阻力分布
为研究静钻根植能源桩在不同固结状态软土中的承载特性,基于能源桩模型试验系统,对比测试了模型桩在正常固结土和超固结土地基中的热力响应.结果表明,热量在桩周土层中的扩散程度随着与热交换管(热源)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土层的超固结状态影响土层中孔隙水压力的产生与消散,相比于正常固结土,超固结土层中孔压消散速率更慢;桩周软土在升温后的竖向变形首先表现为回弹,随后变成沉降,超固结土回弹明显,且随后的沉降量更小;桩身附加温度应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超固结土下的桩身最大附加温度应力位置高于正常固结土,且升温产生的负摩阻力
期刊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早二叠世出露块状藻礁灰岩,是形成油气藏的重要目标层.为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对藻礁灰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进行系统的测试.研究表明:研究区的藻礁灰岩样品中具有LREE亏损、负Ce异常、正Gd异常等较为典型的海水稀土配分型式,与现代浅海特征相似.Y/Ho值、Er/Nd值较高,Th极低,表明其未受到陆源碎屑的影响;δCe具有中等到弱的负异常,艿U值<1、V/(V+Ni)值在0.16~0.20,V/Sc值在4.28~5.14,均表明藻礁灰岩形成于氧化环境.Sr/Ba为16.19~25.77,表明海
基于前人开展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在俄博梁地区开展了水系沉积物副样稀有稀土元素优选测试,根据1∶5万水系沉积物样品副样稀有稀土元素优选测试及前人研究成果,对俄博梁地区稀有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为区内稀有稀土矿产勘查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冈底斯带古新世岩浆岩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消亡到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产物.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及同期酸性侵入岩是冈底斯带东段典型的古新世岩浆岩组合,其对于研究冈底斯带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判别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前人对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虽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对同期侵入岩研究较少,尤其是其成因和演化过程仍然存在较多分歧.本次以冈底斯带东段日多地区古新世航木多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 表明,3件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