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军人必然要以自己鲜血和生命,拿出自己的刚毅和果决,维护并延续60年来的一个使命:中国人必须自信地豪迈地行走于这个星球,而不仅仅是天安门广场。
2009年10月,中国人的目光聚集在天安门,在这里每一个都变成了血脉贲张的人,所有的大老爷们儿,抬腿30公分,转头45度,间距1米2,每分钟116步,横是一条线,竖是一条线,斜还是一条线。那是一个个无坚不摧的方阵,是一个个战无不胜的方阵,是一个个永远不会出现混乱的方阵。它强调序列、服从和自我牺牲,强调理想、斗志和铁的纪律。
简单就是力量
军队之所以成为军队,不但因为它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训练的武装集团。因此,在阅兵仪式上,一个国家展示的不止是先进的武器,而更多的是展示一个民族的集体献身的决心。
一支军队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还是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浩荡的“军阵”上。方阵队形越密集、动作越整齐,其在战场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也就越能考验一支军队的素质。中国古代的八卦阵、鸳鸯阵、三才阵等等都是典型的古代阵法;斯巴达军队约40人成一小队,约500人成一中队,组成密集的步兵方阵,在古希腊时期所向无敌。
方阵体现的是一种简单与纯粹,但这种简单又何尝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力量呢?每个人都密密麻麻地联系在一个整体里。从单个看,他们毫不起眼,但是多如沙数的个体一旦以一种信念,一种果决,一种刚毅串联在一起,就可显示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军人形象不是踢正步而来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就是说,军队的强弱意味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军人的形象不是靠旗帜、服饰、徽章等“形”的要素,也不是靠国家和某个人的恩赐!这都是外在的,军人的真正形象要靠实力赚回来。
在那个信奉“好男不当兵”的年代,在那个军人成了让人闻风色变的“军阀”的年代,红军从一开始就是“草根”,但“打土豪分田地”的朴素思想,仍然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戴。当红军,闹革命,成了一群对旧社会的异己分子的光明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在“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打东洋”的口号声中,多少热血青年将当兵视为保家卫国的最佳途径。与“吃粮当兵”相比,这种力量让一支军队更加无坚不摧,其中当然更有着信仰的力量。
朝鲜战争时期,在上甘岭,五位无名烈士在堡垒一边的石壁上留给我们的话,“吃的是美国饼干,用的是美国枪,打的是美国子弹,消灭的是美国狼。”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气壮山河的四川抗震救灾,美国《国际日报》在《死亡废墟中肃立的士兵》一文中,描述了一位持续奋战抢救生命的士兵,一手托军帽、一手下垂,为死难灾民志哀这一震人心弦的形象。美联社不得不承认,与2004年美国遭受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时美国军队相比,中国军队的反应速度要快得多。
从80多年前的南昌起义到天安门前一支支铁军刚毅的眼神,中国军队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在磨砺、延续、提萃、升华,铁军的诞生催生新中国的诞生,无论经过多少艰难折磨、外敌入侵,无论经过多少风云变幻、社会前行,他们依然凛然不可动摇。
而今迈步从头越
1906年,慈禧太后突然头脑一热,想出了一曲借阅兵以壮国势的豪举,结果3万名官兵聚集河南彰德,人喊马嘶,尘土飞扬,“战斗队形有时不整齐、骑兵过于满足于砍杀”,大清的最后一勃俨然像模像样,让西方列强差点交口称赞。可惜袁世凯的努力引来了满清权贵疑虑的目光,吓得老袁赶快辞职避祸。5年后大清龙旗扑地。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阅兵,据时人回忆,当时在很简陋的阅兵台两旁挤满了人,很不体面地拥挤着,一个个伸着脖子就像鲁迅小说中观赏砍头的场景。无论如何,你也想象不到,这居然是一个国家的阅兵式!
中国的军队在很长时间没有了神采,皆因列强肆虐、军阀内耗、国运衰微、民气不振、国民的精气神早已经抽光。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共产党开始获得了执掌国家的机遇。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今,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13次庄严的检阅,把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程浓缩成铿锵的足音,把人民共和国的辉煌屹立成永恒。
军队就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投射。穷兵黩武不行,修文弃武更是大昧。美国以强大的军事机器打造成了一个全能的帝国,至今酣战未休,美国人也以世界上最骄傲的姿态行走在地球,试问天下谁能敢批其龙鳞?
曾经匍匐于地的中国人站了起来,我们不想稱霸,也不必称霸,但在中国迈向崛起的轨迹愈发明显时,一些复杂的挑战时而有拉离中国越轨的冲动:从南海到东海,从中印边界到新疆大陆,各种潜藏的矛盾不时激发。中国军人必然要以自己鲜血和生命,拿出自己的刚毅和果决,维护并延续60年来的一个使命:中国人必须自信地豪迈地行走于这个地球,而不仅仅是天安门广场。
雄壮的阅兵,是一刹那的灿烂烟火,是和平时期检阅国家精神面貌的一针试剂。烟火终将消散,试剂也不能当十全大补。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阅兵的一时豪迈,那时间长了,军人的阳刚之气和昔日的军人魂魄将不复存在,“亮剑精神”也仅仅是一种传说。捍卫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这将是一个比太阳晒脱皮、踢正步踢出血更加艰难的任务,也是比沙场秋点兵更加雄阔的事业。
人民军队没有选择,中国人没有选择,这是成长于这片热土上每个人的天然使命,也是中国人重新骄傲于世人的唯一通道。
2009年10月,中国人的目光聚集在天安门,在这里每一个都变成了血脉贲张的人,所有的大老爷们儿,抬腿30公分,转头45度,间距1米2,每分钟116步,横是一条线,竖是一条线,斜还是一条线。那是一个个无坚不摧的方阵,是一个个战无不胜的方阵,是一个个永远不会出现混乱的方阵。它强调序列、服从和自我牺牲,强调理想、斗志和铁的纪律。
简单就是力量
军队之所以成为军队,不但因为它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训练的武装集团。因此,在阅兵仪式上,一个国家展示的不止是先进的武器,而更多的是展示一个民族的集体献身的决心。
一支军队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还是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浩荡的“军阵”上。方阵队形越密集、动作越整齐,其在战场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也就越能考验一支军队的素质。中国古代的八卦阵、鸳鸯阵、三才阵等等都是典型的古代阵法;斯巴达军队约40人成一小队,约500人成一中队,组成密集的步兵方阵,在古希腊时期所向无敌。
方阵体现的是一种简单与纯粹,但这种简单又何尝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力量呢?每个人都密密麻麻地联系在一个整体里。从单个看,他们毫不起眼,但是多如沙数的个体一旦以一种信念,一种果决,一种刚毅串联在一起,就可显示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军人形象不是踢正步而来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就是说,军队的强弱意味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军人的形象不是靠旗帜、服饰、徽章等“形”的要素,也不是靠国家和某个人的恩赐!这都是外在的,军人的真正形象要靠实力赚回来。
在那个信奉“好男不当兵”的年代,在那个军人成了让人闻风色变的“军阀”的年代,红军从一开始就是“草根”,但“打土豪分田地”的朴素思想,仍然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戴。当红军,闹革命,成了一群对旧社会的异己分子的光明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在“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打东洋”的口号声中,多少热血青年将当兵视为保家卫国的最佳途径。与“吃粮当兵”相比,这种力量让一支军队更加无坚不摧,其中当然更有着信仰的力量。
朝鲜战争时期,在上甘岭,五位无名烈士在堡垒一边的石壁上留给我们的话,“吃的是美国饼干,用的是美国枪,打的是美国子弹,消灭的是美国狼。”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气壮山河的四川抗震救灾,美国《国际日报》在《死亡废墟中肃立的士兵》一文中,描述了一位持续奋战抢救生命的士兵,一手托军帽、一手下垂,为死难灾民志哀这一震人心弦的形象。美联社不得不承认,与2004年美国遭受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时美国军队相比,中国军队的反应速度要快得多。
从80多年前的南昌起义到天安门前一支支铁军刚毅的眼神,中国军队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在磨砺、延续、提萃、升华,铁军的诞生催生新中国的诞生,无论经过多少艰难折磨、外敌入侵,无论经过多少风云变幻、社会前行,他们依然凛然不可动摇。
而今迈步从头越
1906年,慈禧太后突然头脑一热,想出了一曲借阅兵以壮国势的豪举,结果3万名官兵聚集河南彰德,人喊马嘶,尘土飞扬,“战斗队形有时不整齐、骑兵过于满足于砍杀”,大清的最后一勃俨然像模像样,让西方列强差点交口称赞。可惜袁世凯的努力引来了满清权贵疑虑的目光,吓得老袁赶快辞职避祸。5年后大清龙旗扑地。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阅兵,据时人回忆,当时在很简陋的阅兵台两旁挤满了人,很不体面地拥挤着,一个个伸着脖子就像鲁迅小说中观赏砍头的场景。无论如何,你也想象不到,这居然是一个国家的阅兵式!
中国的军队在很长时间没有了神采,皆因列强肆虐、军阀内耗、国运衰微、民气不振、国民的精气神早已经抽光。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共产党开始获得了执掌国家的机遇。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今,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13次庄严的检阅,把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程浓缩成铿锵的足音,把人民共和国的辉煌屹立成永恒。
军队就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投射。穷兵黩武不行,修文弃武更是大昧。美国以强大的军事机器打造成了一个全能的帝国,至今酣战未休,美国人也以世界上最骄傲的姿态行走在地球,试问天下谁能敢批其龙鳞?
曾经匍匐于地的中国人站了起来,我们不想稱霸,也不必称霸,但在中国迈向崛起的轨迹愈发明显时,一些复杂的挑战时而有拉离中国越轨的冲动:从南海到东海,从中印边界到新疆大陆,各种潜藏的矛盾不时激发。中国军人必然要以自己鲜血和生命,拿出自己的刚毅和果决,维护并延续60年来的一个使命:中国人必须自信地豪迈地行走于这个地球,而不仅仅是天安门广场。
雄壮的阅兵,是一刹那的灿烂烟火,是和平时期检阅国家精神面貌的一针试剂。烟火终将消散,试剂也不能当十全大补。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阅兵的一时豪迈,那时间长了,军人的阳刚之气和昔日的军人魂魄将不复存在,“亮剑精神”也仅仅是一种传说。捍卫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这将是一个比太阳晒脱皮、踢正步踢出血更加艰难的任务,也是比沙场秋点兵更加雄阔的事业。
人民军队没有选择,中国人没有选择,这是成长于这片热土上每个人的天然使命,也是中国人重新骄傲于世人的唯一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