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学生面对未来职场具有自身组织生态,从而学生需要通过职业素质训练缩短融入该组织生态的时间。
关键词: 职业素养 中职财会专业 教学模式
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中需要突出职业素质导向,那么如何理解“职业素质”呢?首先,职业素质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要求,也包含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对于前者而言,自然指向学生对财会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然而,对于后者的认识则是当前的难点。从现阶段教学模式看,似乎我们更重视智力因素包含的职业素质,忽略非智力因素内在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中职学生未来面对的职场具有自身的组织生态,而组织生态特征与主营业务有关,因此,财会岗位必然存在具有自身特征的组织生态,从而学生需要通过职业素质训练缩短融入该组织生态的时间。
一、财会人员职业素质结构分析
结合笔者调研,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
(一)专业能力
作为智力因素的重要构成部分,财会人员的专业能力将成为他步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就专业能力的细分看,包括岗位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在中职目前教学模式下,在问题导向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中职人才培养层次下或许并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关于思维能力,由于该能力程度信息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教师难以在常规教学中进行效果评价。
(二)合作能力
中职财会专业学生步入专业岗位后,工作内容一般从最基础的制作会计分录开始。然而,随着专业能力和专业职称的提升,会逐步进入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这就要求无论是从事基础性工作还是从事核心工作,都要建立在良好团队沟通和协作基础之上。因此非智力因素下的合作能力便成为当前中职教学需要重视的方面。
二、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定位
在以上分析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工作问题导向
这里的“工作问题导向”指围绕财会岗位面临的真实工作问题进行教学,从而在问题意识下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拓宽他们专业知识的视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应用于实训教学环节,或者是专题教学环节。
(二)突出人格素养导向
财会工作与“钱”打交道,财务部门通常是企业或其他类型组织的核心部门。再者,财会工作相对来说较枯燥,在会计循环中重复相同的工作内容。由此,针对年龄正处于16~18岁的中职学生,需要通过引入人格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他们的社会心理。
(三)突出沟通能力导向
财会岗位需要的合作能力不能仅从外部制度约束建立,还需要从财会人员的工作意识中获得内驱动力。为此,中职在财会教学中应前置性地帮助学生构建起这种内驱动力,从而减少他们融入职业生态环境的时间。
三、定位驱动下的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
(一)提炼岗位工作问题
从现实财会岗位工作中提炼相关问题,从中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但这里需要指出,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岗位层次,针对岗位工作问题还应进行选择性提炼,不应过于拔高,如可以将会计分录和会计电算化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炼。
(二)增强职业纪律教育
一般而言,教师针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纪律教育,大多根源于教材的相关内容。如大多数《会计学基础》教材在最后一章都会有财经法规等板块。但笔者建议,教师可从细节上和具体案例中完成职业纪律教育,最好不要拘泥于财经法规方面,因为细节决定着学生未来在职场上的成败。
(三)完善职业心理辅导
中职学生因正处在青春期后期,从而在内心是有叛逆情绪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难以在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上有所作为,包括合作能力的构建、沟通能力的训练等,都可能因学生固有的心理特征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建议在教学中增设团队心理辅导课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创新实训教学内容
创新实训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这对财会岗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模拟工作情境进行实训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项财会任务,并组建若干个项目团队,在引导和辅助中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
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从措施可以看出,只有教师在预先掌握岗位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所以财会专业教师应在自身岗位训练和体验上下工夫。唯有这样,方能建立起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态势。
四、案例
教师可以围绕“会计档案管理”设计出“在会计档案管理中如何优化工作流程”这一问题。之所以给出这一主题,主要是根据中职学生未来的岗位特征制定的。根据笔者所在团队的岗位调研发现,中职学生财会专业学生往往从事最基础的档案归集和票据分录处理工作。在向各合作学习小组发布这一问题后,可以将合作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最终以研究报告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交。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后合作练习,可将寝室成员作为一个小组,这样便有利于他们在课后进行交流。研究报告可以学科论文形式提交,也可以综述报告的形式提交。但无论哪种新式,都需要促使学生完成对现实岗位需求特点的调研,这一点主要通过网络进行搜集。在搜集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和在线答疑的作用,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网络信息搜集的高效性。通过信息搜集,自然将合作学习形式引入课后,并很容易得到实施。教师针对各小组提交的报告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最后在課堂上教师应给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职业素养 中职财会专业 教学模式
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中需要突出职业素质导向,那么如何理解“职业素质”呢?首先,职业素质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要求,也包含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对于前者而言,自然指向学生对财会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然而,对于后者的认识则是当前的难点。从现阶段教学模式看,似乎我们更重视智力因素包含的职业素质,忽略非智力因素内在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中职学生未来面对的职场具有自身的组织生态,而组织生态特征与主营业务有关,因此,财会岗位必然存在具有自身特征的组织生态,从而学生需要通过职业素质训练缩短融入该组织生态的时间。
一、财会人员职业素质结构分析
结合笔者调研,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
(一)专业能力
作为智力因素的重要构成部分,财会人员的专业能力将成为他步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就专业能力的细分看,包括岗位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在中职目前教学模式下,在问题导向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中职人才培养层次下或许并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关于思维能力,由于该能力程度信息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教师难以在常规教学中进行效果评价。
(二)合作能力
中职财会专业学生步入专业岗位后,工作内容一般从最基础的制作会计分录开始。然而,随着专业能力和专业职称的提升,会逐步进入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这就要求无论是从事基础性工作还是从事核心工作,都要建立在良好团队沟通和协作基础之上。因此非智力因素下的合作能力便成为当前中职教学需要重视的方面。
二、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定位
在以上分析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工作问题导向
这里的“工作问题导向”指围绕财会岗位面临的真实工作问题进行教学,从而在问题意识下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拓宽他们专业知识的视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应用于实训教学环节,或者是专题教学环节。
(二)突出人格素养导向
财会工作与“钱”打交道,财务部门通常是企业或其他类型组织的核心部门。再者,财会工作相对来说较枯燥,在会计循环中重复相同的工作内容。由此,针对年龄正处于16~18岁的中职学生,需要通过引入人格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他们的社会心理。
(三)突出沟通能力导向
财会岗位需要的合作能力不能仅从外部制度约束建立,还需要从财会人员的工作意识中获得内驱动力。为此,中职在财会教学中应前置性地帮助学生构建起这种内驱动力,从而减少他们融入职业生态环境的时间。
三、定位驱动下的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
(一)提炼岗位工作问题
从现实财会岗位工作中提炼相关问题,从中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但这里需要指出,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岗位层次,针对岗位工作问题还应进行选择性提炼,不应过于拔高,如可以将会计分录和会计电算化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炼。
(二)增强职业纪律教育
一般而言,教师针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纪律教育,大多根源于教材的相关内容。如大多数《会计学基础》教材在最后一章都会有财经法规等板块。但笔者建议,教师可从细节上和具体案例中完成职业纪律教育,最好不要拘泥于财经法规方面,因为细节决定着学生未来在职场上的成败。
(三)完善职业心理辅导
中职学生因正处在青春期后期,从而在内心是有叛逆情绪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难以在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上有所作为,包括合作能力的构建、沟通能力的训练等,都可能因学生固有的心理特征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建议在教学中增设团队心理辅导课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创新实训教学内容
创新实训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这对财会岗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模拟工作情境进行实训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项财会任务,并组建若干个项目团队,在引导和辅助中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
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从措施可以看出,只有教师在预先掌握岗位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所以财会专业教师应在自身岗位训练和体验上下工夫。唯有这样,方能建立起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态势。
四、案例
教师可以围绕“会计档案管理”设计出“在会计档案管理中如何优化工作流程”这一问题。之所以给出这一主题,主要是根据中职学生未来的岗位特征制定的。根据笔者所在团队的岗位调研发现,中职学生财会专业学生往往从事最基础的档案归集和票据分录处理工作。在向各合作学习小组发布这一问题后,可以将合作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最终以研究报告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交。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后合作练习,可将寝室成员作为一个小组,这样便有利于他们在课后进行交流。研究报告可以学科论文形式提交,也可以综述报告的形式提交。但无论哪种新式,都需要促使学生完成对现实岗位需求特点的调研,这一点主要通过网络进行搜集。在搜集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和在线答疑的作用,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网络信息搜集的高效性。通过信息搜集,自然将合作学习形式引入课后,并很容易得到实施。教师针对各小组提交的报告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最后在課堂上教师应给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