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大力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京津冀三地共识,但如何推进三地产业合作发展还需要大力进行调研,尤其是针对三地及其区市县在一体化战略发展中的产业定位和分工,还没有明确结论,在此情况下,各地是否能够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在发展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在竞争合作的平台上不断实现共赢,就非常重要。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3年河北全省生产总值达283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居全国各省市GDP排名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00.4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762.1亿元,同比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10038.9亿元,同比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为12.4:52.1:35.5。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减小速度缓慢,甚至出现反弹,第二产业占据主导产业优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缩小,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近十年来逐年收缩,天津次之,发展较为平稳,而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趋势缓慢;北京市产业结构中呈现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并且优势明显,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次之,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而且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由2002年的产业比重1.9:29.0:68.1演变为0.8:22.3:76.9。可见,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而天津市与河北省则仍属于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的“二三一”型产业结构。而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天津市而言,产业结构劣势更加明显。
京津冀三地各自都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是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总体优势却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是因为北京、天津、河北省各自为政,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自成体系,存在着严重趋同的问题,并且自我封闭,缺乏协作,导致恶性竞争、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区域内城市未能形成有效地分工协作,造成各自优势不能得到发挥。
从GDP总量看,河北省多于北京和天津,但是考虑到土地面积以及人口总量,河北省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弱于北京和天津地区。从2009年至2013年,北京市和天津市人均GDP稳居全国前三,而河北省人均GDP则由2009年的全国各省市排名的第12名下降至第16名。尽管两市经济实力占优,并且北京地区产业结构明显占优,但其却未能发挥其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天津市、河北省之间金融、技术、贸易、产业转移流动性不大。而北京和天津两个地区虽然只相距137公里,但二者都具有直辖市的政治地位,加之二者之间存在行政体制的分割,不断造成利益冲突和对区域内有限的资源无序竞争,合作动力不足。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吸附了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资金和大量的人才,但对区域经济的回馈作用却远远不够。
从京津冀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比较看,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均是两地的主导产业。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两大经济中心,其产业结构非常类似,加之长期以来两大城市严重缺乏联合观念的缺乏,行政地位方面又存在严重的对峙,缺少区域协作观念,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两地为争夺自然资源、资金、人才等,出现无序竞争,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内的各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情况仍不乐观,大部分城市产业比重变化不明显,且行业相似性和趋同性严重,都呈现出浓厚的重工业色彩。河北省内各市产业趋同性较强,各个城市特色的产业难以体现,产业发展总体呈现边缘化——以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化工业为主导,缺少特色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表现为全国市场畅销产品中河北品牌较少,规模较小。城市间产业结构的相似和趋同严重地阻碍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影响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
(一)京津地区的竞争格局不仅阻碍自身发展,也影响到周围城市的发展
北京和天津作为直辖市,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着较高的地位。但是二者的恶性竞争使其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集聚作用,而非辐射作用。其结果是资金、物资、人才以及自然资源等逐渐向北京和天津集中,造成周边地区发展受到阻碍,发展相对迟缓,甚至造成“环京津贫困带”。
(二)京津冀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差距,造成产业链断裂
尽管河北地区生产总值的总量高于京津地区,但是考虑到常住人口总数,河北省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却远远落后于京津地区。其产业呈现基础产业多,优势行业少,结构层次低;产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竞争力弱的状态,形势不容乐观。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巨大落差,导致河北省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三)京津冀各省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各个城市没有能够发挥出各自竞争优势群体,如北京的首都优势和产业优势、天津的制造业优势和港口优势、河北省各市的资源优势以及各自的区位优势没能通过协作得到发挥,因此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三点建议
虽然京津冀各自都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是各自产业模式雷同,相互之间无序竞争与缺乏协作,严重制约了三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地的协同发展。因此,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突破产业结构的障碍是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打破行政困扰,加强政府之间的协作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在行政地位上一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要破除利用行政手段对于区域内资源流动的限制,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在坚持市场调配资源的前提下,加强政府经济职能的引导,使处于经济弱势的河北省得到有效的金融和生产技术方面的支持,不再让其成为区域发展的“短板”,全面提升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实力。可通过组建一个统筹区域发展,具有独立行政权力,并且能够进行公平公正的决策和监督机构,这样既可以保证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参与,同时又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二)明确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定位,加强地区产业协作
首先,充分发挥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核心扩散作用。北京地区产业结构优势明显,要想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就要充分发挥其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中第三产业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带动天津和河北。加强与天津第三产业的合作与协调,形成统一的金融、科技、信息等一体化市场。与此同时,两市要加强和带动对河北省第三产业的扶持,促进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发挥天津市第二产业的核心扩散作用。利用其先进制造业的优势辐射河北,加强与河北省的合作,对河北省予以技术支持,与河北省共同承担起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任。最后,河北省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在接受北京和天津地区优秀技术支持的同时,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完善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做好准备。
(三)大力推进区域间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
要重视区域内人员的流动方向,促使更多的人才的流动以及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增强人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就要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专业人才服务市场,要充分利用人才交流中心和服务中心等渠道,为产业结构的发展和优化建立人才流动的途径,降低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实现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发挥。由于目前的形势,在短时间内想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达成促使劳动力的流动的目的难度很大,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政策方面的支持在产业转移的同时促进人员的转移,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交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公用事业的进步,为人才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提供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邦凡,华继坤,詹国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J].中国商贸,2013(34).
[2]金福子,齐文琦.政府行为对京津冀发展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5卷第1辑[C].2015.
(作者单位:刘邦凡、王萌,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艳英,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3年河北全省生产总值达283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居全国各省市GDP排名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00.4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762.1亿元,同比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10038.9亿元,同比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为12.4:52.1:35.5。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减小速度缓慢,甚至出现反弹,第二产业占据主导产业优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缩小,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近十年来逐年收缩,天津次之,发展较为平稳,而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趋势缓慢;北京市产业结构中呈现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并且优势明显,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次之,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而且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由2002年的产业比重1.9:29.0:68.1演变为0.8:22.3:76.9。可见,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而天津市与河北省则仍属于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的“二三一”型产业结构。而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天津市而言,产业结构劣势更加明显。
京津冀三地各自都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是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总体优势却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是因为北京、天津、河北省各自为政,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自成体系,存在着严重趋同的问题,并且自我封闭,缺乏协作,导致恶性竞争、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区域内城市未能形成有效地分工协作,造成各自优势不能得到发挥。
从GDP总量看,河北省多于北京和天津,但是考虑到土地面积以及人口总量,河北省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弱于北京和天津地区。从2009年至2013年,北京市和天津市人均GDP稳居全国前三,而河北省人均GDP则由2009年的全国各省市排名的第12名下降至第16名。尽管两市经济实力占优,并且北京地区产业结构明显占优,但其却未能发挥其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天津市、河北省之间金融、技术、贸易、产业转移流动性不大。而北京和天津两个地区虽然只相距137公里,但二者都具有直辖市的政治地位,加之二者之间存在行政体制的分割,不断造成利益冲突和对区域内有限的资源无序竞争,合作动力不足。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吸附了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资金和大量的人才,但对区域经济的回馈作用却远远不够。
从京津冀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比较看,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均是两地的主导产业。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两大经济中心,其产业结构非常类似,加之长期以来两大城市严重缺乏联合观念的缺乏,行政地位方面又存在严重的对峙,缺少区域协作观念,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两地为争夺自然资源、资金、人才等,出现无序竞争,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内的各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情况仍不乐观,大部分城市产业比重变化不明显,且行业相似性和趋同性严重,都呈现出浓厚的重工业色彩。河北省内各市产业趋同性较强,各个城市特色的产业难以体现,产业发展总体呈现边缘化——以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化工业为主导,缺少特色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表现为全国市场畅销产品中河北品牌较少,规模较小。城市间产业结构的相似和趋同严重地阻碍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影响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
(一)京津地区的竞争格局不仅阻碍自身发展,也影响到周围城市的发展
北京和天津作为直辖市,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着较高的地位。但是二者的恶性竞争使其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集聚作用,而非辐射作用。其结果是资金、物资、人才以及自然资源等逐渐向北京和天津集中,造成周边地区发展受到阻碍,发展相对迟缓,甚至造成“环京津贫困带”。
(二)京津冀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差距,造成产业链断裂
尽管河北地区生产总值的总量高于京津地区,但是考虑到常住人口总数,河北省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却远远落后于京津地区。其产业呈现基础产业多,优势行业少,结构层次低;产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竞争力弱的状态,形势不容乐观。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巨大落差,导致河北省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三)京津冀各省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各个城市没有能够发挥出各自竞争优势群体,如北京的首都优势和产业优势、天津的制造业优势和港口优势、河北省各市的资源优势以及各自的区位优势没能通过协作得到发挥,因此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三点建议
虽然京津冀各自都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是各自产业模式雷同,相互之间无序竞争与缺乏协作,严重制约了三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地的协同发展。因此,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突破产业结构的障碍是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打破行政困扰,加强政府之间的协作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在行政地位上一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要破除利用行政手段对于区域内资源流动的限制,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在坚持市场调配资源的前提下,加强政府经济职能的引导,使处于经济弱势的河北省得到有效的金融和生产技术方面的支持,不再让其成为区域发展的“短板”,全面提升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实力。可通过组建一个统筹区域发展,具有独立行政权力,并且能够进行公平公正的决策和监督机构,这样既可以保证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参与,同时又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二)明确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定位,加强地区产业协作
首先,充分发挥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核心扩散作用。北京地区产业结构优势明显,要想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就要充分发挥其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中第三产业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带动天津和河北。加强与天津第三产业的合作与协调,形成统一的金融、科技、信息等一体化市场。与此同时,两市要加强和带动对河北省第三产业的扶持,促进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发挥天津市第二产业的核心扩散作用。利用其先进制造业的优势辐射河北,加强与河北省的合作,对河北省予以技术支持,与河北省共同承担起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任。最后,河北省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在接受北京和天津地区优秀技术支持的同时,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完善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做好准备。
(三)大力推进区域间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
要重视区域内人员的流动方向,促使更多的人才的流动以及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增强人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就要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专业人才服务市场,要充分利用人才交流中心和服务中心等渠道,为产业结构的发展和优化建立人才流动的途径,降低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实现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发挥。由于目前的形势,在短时间内想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达成促使劳动力的流动的目的难度很大,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政策方面的支持在产业转移的同时促进人员的转移,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交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公用事业的进步,为人才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提供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邦凡,华继坤,詹国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J].中国商贸,2013(34).
[2]金福子,齐文琦.政府行为对京津冀发展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5卷第1辑[C].2015.
(作者单位:刘邦凡、王萌,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艳英,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