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费穆1948年的电影杰作《小城之春》,并提供一种基于美学背景的解读。费穆现代主义的电影拍摄手法,既彰显了女性主角的主体性又增强了电影的抒情性,从而传达了一种儒家道德寓意。其核心在于把强烈的情感("情")作为一种通往智慧和通"情"达"理"的途径。该片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对1947年文化界涌现的中国战争史诗创作现象的响应。对比考察1945年大卫·里恩(David Lean)的电影《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中描绘的英式激情与克制,我们可以发现相似之处,在战后世界,有着不同阶级和政治结构的社会也同样面对着一些深层的、具有普遍性的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