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性的消逝:流媒体与数字时代的视听文化生态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uhu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基于技术可供性分析,深入挖掘流媒体的发展、普及和智能化给当代视听文化带来的“间性消逝”这一结构性变化,并据此归纳出数字时代视听文化的三个基本趋势:流行审美的私人化、社会交往的原子化、身份认同的流动化.本文认为,数字视听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用户的认知区隔和情感交缠基础上的文化,具有表浅、混沌和反公共性等核心属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进而提出数字时代视听文化理论发展的两个策略:对媒介的生态性分析应当在未来的视听文化研究中扮演基础性的角色;在解释视听文化领域的具体现象时将情感动力视为行动者的基本行为逻辑.
其他文献
以政府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保障应急物资供给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在政府主导下有序吸纳社会资源,是现阶段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制度的关键.但对这种协议性质的争议和对紧急采购概念的误用,造成了实践中的混乱.《民法典》第494条规定的国家订货合同进一步造成了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向私法路径的偏移.对此,应当明确应急物资保障协议是特殊的政府采购合同并定性为行政协议,在澄清《民法典》第494条不利影响的基础上,遵循公法路径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在这一路径下,应当在应急物资保障协议中增加储备对价条款,以平衡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
犯罪预测是警察部门进行犯罪预警与侦查的重要手段.大数据背景下的犯罪预测兼有传统犯罪预测原理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双重特色.犯罪预测大数据化改变了传统警务的执法模式,提升了犯罪预测的效率与精确度,确保了执法过程证据留痕与可追溯.与此同时,数据化的犯罪预测中存在的“黑数据”现象、数据获取过度侵犯个人隐私、算法不透明导致的歧视偏见以及数据壁垒的存在,给科学的犯罪预测造成一定风险.为应对风险,有必要优化犯罪预测中的数据选择标准,在数据收集时坚持信息“个人自决”原则和比例原则,一定范围内促进算法公开与透明,加强数据之间
普巴在藏语语境中有橛子、兵器、法器和本尊神等多种含义.文章依据敦煌古藏文文献和各种藏文史料,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普巴的历史和传承,并对普巴崇拜产生的普巴羌姆、色拉寺朝拜普巴仪式、普巴护身符等宗教仪式过程进行详细考察,揭示藏传佛教普巴崇拜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以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大召及其周边的变迁,这是一个从宗教化空间到商业化空间再到符号化空间、网络化空间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民族共同体是空间的行为者,文化认同是凝聚和团结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国家和国家在场对共同体和文化认同的形成起到了主导和推动作用.网络空间的异军突起,使得传统空间的区分、互动、认同、矛盾等问题显得空前复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考察和研究其变迁成为重大时代命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振农村居民消费是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两大重要任务,那么,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影响农民消费的机制,通过构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评价体系,运用2009-2018年份省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农民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但该提升效应表现为中、东、西部依次递减的区域非平衡特征;改革的组成成分影响农民消费的效应亦具有区域差异性,但也存在共性,即各地区依托农业主体生产能力指数实现农民消费水平提升的效应较强,
《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出台后,将积极有序地推动电子诉讼作为重要内容.由于直接言词原则受质疑、民事电子准备程序缺位、系统操作复杂等诸多原因,导致在线庭审出现法官不愿用、律师担心用、当事人不会用的局面,出现了理论热实践冷的悖反现象.新冠疫情暴发推动了在线庭审飞速发展,但疫情形势好转以后,在线庭审使用率大幅下降,似乎在线庭审只是疫情之下的无奈之举.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设想融合技术弹性和程序的刚性,通过构建民事电子准备程序机制,解决民事在线庭审诉讼效益和诚实信用的
基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发展水平以及数字化人才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省际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计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然后借助中国大陆31省(市、区)2003-2019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效率得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的创新效率,成为新时期提升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新动能.这一核心结论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会直接提升创新效率,还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和产业结构升
从“机村传说”始,阿来开始讲述20世纪后半期藏地乡村的历史,在思考小历史与大历史、村庄与国家、个人与时代、创伤经验与历史记忆的关联时,也标示出他之于藏地乡村历史变迁的复杂的情感地图与情感结构.阿来试图超越“在地”的、“实在”意义上的乡土历史书写,走进乡村的内部去探寻个体和乡村的精神图景与文化记忆,通过对藏地乡村的人物图谱的深描、对藏地村庄精神图景的重构、对族群传统和文化记忆的打捞,显示出他的乡村书写所可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
本研究选取京津冀地区2007—2019年相关数据,构建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利用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勉强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之后进入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邢台、衡水、邯郸、沧州等东南部工业城市耦合协调程度低于地区平均水平,2019年初级耦合协调程度及以上城市达到10个;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产业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处理也成为重要事项,比照对应的企业会计准则,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金融资产转移中的继续涉入金融资产转移业务,会计准则为商业银行转让信贷资产予以证券化提供了核算的依据,但尚存在不尽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初始确认的核算规定和或有事项准则未有效对接.后续期间,对于相关关系人会计处理规定不全面:“相关资产产生的收入,相关负债产生的费用,不得相互抵消”表述含糊,不得要领;被转移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提取规定比较笼统.信贷资产证券化到期缺乏相应会计处理规定说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