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探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xiao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作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小学习作启蒙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依托素材清单、绘制内容导图、引入例文片段、提炼结构化板书等策略,实现話题选材、内容构思、知识运用和习作策略的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挖掘与盘整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路径,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树立习作的信心。
  [关键词]习作教学;思维可视化;素材清单;内容导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0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里的“写作实践”,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习作思维发展过程。习作知识是可教的,而习作思维却是不容易被感知和发现的,其传递和学习的难度也远远大于纯粹的知识。儿童习作的启蒙特性,决定了习作教学应该是学生的习作认知、思维和审美被不断打开和擦亮的建构过程。如果能够把“看不见的”习作思维加以可视化教学,帮助学生挖掘与盘整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路径,并加以练习掌握,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如何让习作思维可视化呢?在全国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对《 让生活更美好》一课展开了教学探寻。
  一、依托素材清单,实现话题选材的思维可视化
  《 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较为开放的习作题目。 这种开放既体现在半命题的选材空间,也体现在“生活”“美好”这些题眼的概念上。生活中似乎有太多的美好可以进入习作的视野,而最终我们要定格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方面。这时的选材思维需要经历一个由“打开”到“聚焦”的过程。打开选材的视野,发现并审视自己生活中的美好;聚焦最想分享的话题,从而回望事件,展开深挖。为使这个选材思维过程可视化,笔者在课前预学中引入了一份“素材清单”(图一)。
  课始,通过分享交流“素材清单”,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初步感知。接着,通过联结教材中的“习作提示”(美好、旅行、梦想、创意、集邮、阅读、种花、诚信),将其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话题补充到“素材清单”中,从而形成一个基于生活体验和“习作提示”相互融合的选材全息图。有了这份选材全息图,学生就能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从最想分享的角度展开选材。
  二、绘制内容导图,实现内容构思的思维可视化
  构思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并选择最佳的表现方式,以展开写作实践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活动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因此以抽象思维为主。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通过具体事例分享“美好”的表达样式,笔者在教学中联结了本单元课文《竹节人》,并以内容导图(图二)的方式进行了可视化呈现。
  “美好情节”的交流、分享,不仅帮助学生对“有目的地阅读”的单元阅读策略进行回顾,而且 “内容导图”中的情绪指数的变化也为学生后续的内容构思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范式。借助《竹节人》“内容导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将单元课文与习作策略的指导紧密联结,这既是对教材资源的有效统整,也展现了高段学生完整的习作逻辑。同时,这是对如何安排习作内容、确定表达重点、展开自主选择的有效指导,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并最终完成习作提供了思路和内容。
  三、引入例文片段,实现知识运用的思维可视化
  知识和思维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就像一台电脑的硬件和软件一样。如果这些零部件、软件分散在仓库里,就一直是零部件和软件。只有当它们组装在一起时,才能为我们所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依托具象化的应用思维,帮助我们精准应用习作知识并建构自己的习作知识体系。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让学生围绕“ 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开放性话题,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的感受。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完整叙述一件事情的能力,但在事物描写中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更好地融入感情,他们缺乏方法和策略。因此,笔者在《 让生活更美好》一课的教学中,紧紧围绕“如何更好地融入感情”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并以此作为习作欣赏点和表达提升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相互品评中不断理解、掌握。同时,随着学情的变化,引入多个例文片段,以指导学生习得“描写内心”“展开联想”等表达方法。
  【教材范例一:描写内心】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窃读记》
  师:《窃读记》中,林海音在书店找书的整个过程啊,穿插了一连串的内心描写。我们看——
  师:加上了这一连串的内心描写,有什么妙处?
  【教材范例二:展开联想】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全神贯注》
  师:这个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选取了四年级学过的《全神贯注》中的这段语言。你看,罗丹创作时,那份专注的美好,就在这些联想中展现出来了!
  有了这些例文片段的比照呈现,“描写内心”“展开联想”这类融入感情的表达方法和习作知识有了可视化的应用语境。这样,为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展开修改、表达美好感情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图式。
  四、提炼结构化板书,实现习作策略的可视化
  教材习作的目标序列不清和习作策略的设计缺位,使我们的习作教学容易陷入习作要素碎片化的失序状态。系统科学提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维方法,为习作策略的结构化提供了教学依托。通过加强环节内在的紧密联结,呈现结构化的习作内容,推进结构化的指导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习作策略体系,这是实现习作策略思维可视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
   让生活更美好》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依托教材“习作提示”,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到遣词造句的习作纵向路径展开思考,动态生成了“话题”→“事情”→“镜头”的结构化板书(图三),让学生完整经历从话题打开到内涵感悟、从内容选择到事件聚焦、从镜头分享到方法运用的习作思维过程,直观地掌握这类习作话题的习作策略。
  总之,思维可视化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认知策略。在高段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托素材清单,实现话题选材的思维可视化;可以绘制内容导图,实现内容构思的思维可视化;可以引入例文片段,实现知识运用的思维可视化;可以提炼结构化板书,实现习作策略的思维可视化。这些习作思维可视化策略,能够有效重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思维的发散、聚合、转换和迁移中获得习作的自信和快乐。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然而,目前的阅读课堂存在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缺少关联和过于肤浅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题目、关键句子、写作背景、文本语言和文章内容等设计主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达到传承知识、启迪思想、培养能力的目标。  [关
[摘 要]领会统编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的编排意义,发掘其核心价值的教学着力点,用最适合的方式营造亲子共读、共成长的和谐氛围,能够实现语文素养的落地,实现文化传承。“和大人一起读”版块的教学应做到:细研读、巧设计、明要求、有展示。  [关键词]亲子共读;语用价值;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74-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低年级学生要能使用流利的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却发现,很多低年级学生喜欢唱读,拖腔拖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面对这类朗读“顽疾”,很多教师也头疼不已。该如何破解朗读教学中的唱读现象呢?现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对策。  一、立足文本,预防唱读  低年级学生唱读的特点,就是不从文本的情感出发,有意拖长声调。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深入
[摘 要]整个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空前高涨,各种学说、各种流派,各说各理,热闹登场,异彩纷呈。但是冷静下来思考,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要找准教学切入点,避免繁文缛节,教师简单教语文,学生简单学语文。  [关键词]教学切入点;小学语文;简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71-01  语文教改从研究教师到研究学生
[摘 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本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智慧教室、电子书包、微课等整合教学,高效地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同时将网络信息资源引入课堂,学生通过查找、搜集以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整理和运用,丰富和拓展了综合性学习的渠道。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汉字;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习作指导中,运用范文可以助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调查,发现范文在习作训练的角色不同、特点不同、运用途径不同,其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心理特点和习作内容的具体情况,科学、正确地运用范文,发挥范文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习作训练;范文;仿写;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05-0
[摘 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教学,以“观察”为主题,直接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读教材,立足起点,明确习作的方向;读写融合,唤醒观察的意识;趣字当先,培养观察的习惯,为学生的习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习作单元;观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79-02  统编教材三年
[摘要]习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是《他_了》。这一单元的习作要素明确地指出要表现人物的内心。本次习作教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段教学目标和单元习作要素,可通过激趣导入、寻找方法、巧搭支架、学以致用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课文中学过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样,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设计;
[摘 要]阅读教学要立足儿童视角,首先要立足儿童阅读水平,其次要把脉儿童阅读动力,再次要培养儿童阅读能力。这样,才能让儿童的语文素养得到高效发展。  [关键词]儿童;视角;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75-01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
【设计理念】  秋天,天高云淡,凉爽宜人。每年秋天,学生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去秋游了,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应该在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事物表达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体验与写作中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