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胶体的重要性质》一课为例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倒叙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并提出从中心点、思路、悬念、直观等几个方面入手设计教学方案。
关键词:化学;教学方法;倒叙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125-02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怎样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得更多些更好些呢?怎样精心设计每一堂课,高效率地利用四十五分钟呢?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巧妙地引导他们,启发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探索,在单位时间内,让他们获得最大限量的知识信息和能力训练呢?现以《胶体的重要性质》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有关参考资料对这一课的教案设计,要么是传统的注入式,要么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启发式和边讲边实验式。后一种当然比前一种好,可是尽管有教师质疑和释疑,有学生讨论和实验,学生活动量却仍然不足;在加上讨论题过于简单,实验仅是验证性的,学生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智力得不到较大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方案设计是不够理想的。我从一般构思的求异性、求善性等规律出发,设计出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案。我的思路是:
一 丁达尔现象
传统的方法是将问答题作为复习巩固的内容放在最后,而我采用“倒叙法”,把问题提到最前面作为悬念提出。先从日常生活中及课外小实验中选出五个问题课前写在黑板上,上课开始要学生一一说出现象并板书,但并不作答。五个大问号作为悬念激发兴趣,接着演示丁达尔现象,得出胶体的第一个性质。继而用这种性质鉴别得出红墨水、蛋白质、天然水是胶体,悬念仍然存在。紧接着简述布朗运动,得出一个结论:胶粒是运动的。但仍不解答五个为什么。然后演示电泳现象,得出又一个结论:胶粒是带电的。再根据两个结论分析胶体稳定的原因,根据这两个结论及提问得出的五种现象引出胶体凝聚的性质,至此可由学生自己来解答提出的五个为什么了。每解答一个,就擦掉一个问号,直到五个问号一一被擦去。最后由学生讨论归纳得出胶体凝聚的主要方法并用实验及讨论巩固新知识(学生实验步骤及讨论题的表格事先设计写好,到时挂出)。
图表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巧妙构思一堂课也必须巧妙设计图表,胶体凝聚实验的图表既要一目了然,让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实验,又要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同时此图表是别人没有使用过的,有一定的独创性,好处是能把一闪即过、稍纵即逝的现象用问答题形式加以暗示,同时给学生以较大自由,融验证性、对比性、探索性实验为一体,让学生能力得以发挥。图表如下:
胶体凝聚实验
胶体选用方法选用试剂讨论、思考题
氢氧化铁胶体 (含氢氧化铁胶粒)加入电解质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 (1)1M NaNO3 1M Na2SO4 (2)1:5 H2SO4(3)氢氧化铁胶体(4)硅酸胶体(5)MgCl2溶液
(1)同浓度同体积的Na2SO4和NaNO3溶液加入到Fe(OH)3胶体中,凝聚速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2)Fe(OH)3胶体中加入稀H2SO4后,为什么有的同学没有看见凝聚过程?
它在发生凝聚而沉淀后能与H2SO4发生中和反应吗?
(3)在Fe(OH)3胶体中加入硅酸胶体或MgCl2溶 液后是否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蛋白质溶液(含复分子蛋白质分子)加入电解质加热 (1)MgCl2溶液(2)蛋白质溶液(1)人喝卤水有生命危险,做豆腐为什么要用它呢?(2)人发热40℃以上为什么会昏迷?
天然水 (含泥沙胶粒)加入电解质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1)食盐 (2)明矾 (3)FeCl3溶液(4)浑水 (1)食盐能净化水吗?(2)如果食盐能净化水,是选用食盐好还是选用明矾、氯化铁好?
硅酸胶体 (含硅酸胶粒)加热(1)硅酸胶体 (2)蔗糖溶液 (1)蔗糖溶液加到硅酸胶体中能使胶体凝聚吗?
(2)硅酸胶体加热后有时成为不流动的冻状物,它叫什么?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冻状物?
这一节课构思的特点及其效果是:
二 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节课的开头就设计了五个“悬念”(包含着许多小悬念),学生在做课外小实验时,由于每人观察角度、观察能力、物质用量及种类的不同,其结果可能有差异。同样的小实验产生的不同现象使学生迷惑不解:为什么豆浆中加盐、加酱油时有的同学制成了豆腐花,有的没有制成豆腐花呢?两种墨水混合后为什么有的生成了沉淀,有的没有生成沉淀呢?等等。探讨这些为什么的时候,学生情绪高昂,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探索求知的心理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疑一个接一个,促使学生的大脑皮质持续处于积极而活跃的最佳状态。如在演示丁达尔现象时,当一束强光通过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我就设问:“为什么一个有光亮的通路而另一个没有光亮的通路呢?”在讲布朗运动时我设问:“胶粒为什么会作不停顿的无秩序的运动呢?”等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励学生在认知冲突中紧张而迅速的思考,积极而主动的探索,保持课堂上师生融洽、共探奥秘的浓烈氛围。
三 增大密度,扩大信息
增加授课有效容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如果按一般教学设计,需要两课时授课,外加一课时学生实验,虽用去三课时,但是学生的智力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按我的思路进行教学,教师讲述、演示、质疑、板书共二十分钟,学生活动二十五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在学生观察电泳实验的几分钟里,我边演示、边质疑、边讲述,随着逻辑严密的推理,学生能迅速作出结论。由于安排合理,所以能腾出大量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探索问题、实验及讨论,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习欲望得到较大的满足,不仅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节省了两个课时,还扩大了知识信息的容量。 四 抓住要点,简明直观
课前的精心准备、语言的精炼、板书的简明、直观原则的运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可靠保证。若孤立地引出“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现象”、“凝聚”等概念,逻辑松散、思路零乱,必定影响教学效果。我经过构思,把这些概念组织在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宏观到微观的有机系统中,这样就能显示出概念之间的联系,省略了许多语言,而简明直观的板书则突出了这一节课的要点和中心:胶粒直径的大小。以胶粒为发射点,把胶体的四种性质串联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凡学生能看懂的,我都不讲,大胆的“留白”,把时间空出来,让学生看书解决。如胶粒为什么会不停地运动;胶粒为什么带电等。此外,我在语言上做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让学生心领神会的获取知识。
五 综合感知,生动活泼
实践证明,综合感知的效果往往大于单一感知的效果,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保证。教学中,要让学生活动有张有弛、合理调节:自学、讨论、质疑、实验以及教师精讲,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全班同学都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六 双基落实,多种效果
在教案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凝胶概念是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的,学生在加热硅酸胶体(浓度适当)时得到了一种不流动的半透明冻状物,认知发生冲突,沿着实验思考题的启示去看书,于是,从验证性实验(胶体加热会凝聚)变成了探索性实验(新概念的引出)。又如将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验证性实验改为鉴别硅酸胶体和氯化镁溶液的对比性实验,既复习了旧知识(溶液的性质),又巩固了新知识(丁达尔现象),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或对比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
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及实验,教师随堂巡视,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所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氢氧化铁胶体没有净化时含有盐酸,盐酸是电解质,为什么还要加入电解质后才能凝聚呢?”教师既肯定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又启发学生从浓度、速度等方面进行讨论。详见下面的效果图:
虽然教学构思不同于匠艺、工艺的构思,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的,但巧妙构思一堂课,我认为教师可以尽力做到下面几点:
(1)巧在中心点。教师要尽全力找到问题的中心点,以此来把许多零乱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巧在思路。教师要尽全力理清讲解的思路,这个思路既要科学严密,又要新颖独到,并将它设计成简洁明了的板书图,面对这个清晰的思路,学生容易融会贯通,教师的讲解减少,“留白”自然增多,学生活动机会也就增多了。
(3)巧在悬念。教师要尽全力通过设疑来制造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悬念最好不止一个,而是一串,一个悬念解除,一个悬念又起,学生就会保持住旺盛的探索兴致。
(4)巧在直观。教师要尽全力设计实验及图表,以此来启动学生的兴趣阀,以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关键词:化学;教学方法;倒叙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125-02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怎样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得更多些更好些呢?怎样精心设计每一堂课,高效率地利用四十五分钟呢?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巧妙地引导他们,启发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探索,在单位时间内,让他们获得最大限量的知识信息和能力训练呢?现以《胶体的重要性质》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有关参考资料对这一课的教案设计,要么是传统的注入式,要么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启发式和边讲边实验式。后一种当然比前一种好,可是尽管有教师质疑和释疑,有学生讨论和实验,学生活动量却仍然不足;在加上讨论题过于简单,实验仅是验证性的,学生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智力得不到较大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方案设计是不够理想的。我从一般构思的求异性、求善性等规律出发,设计出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案。我的思路是:
一 丁达尔现象
传统的方法是将问答题作为复习巩固的内容放在最后,而我采用“倒叙法”,把问题提到最前面作为悬念提出。先从日常生活中及课外小实验中选出五个问题课前写在黑板上,上课开始要学生一一说出现象并板书,但并不作答。五个大问号作为悬念激发兴趣,接着演示丁达尔现象,得出胶体的第一个性质。继而用这种性质鉴别得出红墨水、蛋白质、天然水是胶体,悬念仍然存在。紧接着简述布朗运动,得出一个结论:胶粒是运动的。但仍不解答五个为什么。然后演示电泳现象,得出又一个结论:胶粒是带电的。再根据两个结论分析胶体稳定的原因,根据这两个结论及提问得出的五种现象引出胶体凝聚的性质,至此可由学生自己来解答提出的五个为什么了。每解答一个,就擦掉一个问号,直到五个问号一一被擦去。最后由学生讨论归纳得出胶体凝聚的主要方法并用实验及讨论巩固新知识(学生实验步骤及讨论题的表格事先设计写好,到时挂出)。
图表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巧妙构思一堂课也必须巧妙设计图表,胶体凝聚实验的图表既要一目了然,让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实验,又要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同时此图表是别人没有使用过的,有一定的独创性,好处是能把一闪即过、稍纵即逝的现象用问答题形式加以暗示,同时给学生以较大自由,融验证性、对比性、探索性实验为一体,让学生能力得以发挥。图表如下:
胶体凝聚实验
胶体选用方法选用试剂讨论、思考题
氢氧化铁胶体 (含氢氧化铁胶粒)加入电解质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 (1)1M NaNO3 1M Na2SO4 (2)1:5 H2SO4(3)氢氧化铁胶体(4)硅酸胶体(5)MgCl2溶液
(1)同浓度同体积的Na2SO4和NaNO3溶液加入到Fe(OH)3胶体中,凝聚速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2)Fe(OH)3胶体中加入稀H2SO4后,为什么有的同学没有看见凝聚过程?
它在发生凝聚而沉淀后能与H2SO4发生中和反应吗?
(3)在Fe(OH)3胶体中加入硅酸胶体或MgCl2溶 液后是否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蛋白质溶液(含复分子蛋白质分子)加入电解质加热 (1)MgCl2溶液(2)蛋白质溶液(1)人喝卤水有生命危险,做豆腐为什么要用它呢?(2)人发热40℃以上为什么会昏迷?
天然水 (含泥沙胶粒)加入电解质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1)食盐 (2)明矾 (3)FeCl3溶液(4)浑水 (1)食盐能净化水吗?(2)如果食盐能净化水,是选用食盐好还是选用明矾、氯化铁好?
硅酸胶体 (含硅酸胶粒)加热(1)硅酸胶体 (2)蔗糖溶液 (1)蔗糖溶液加到硅酸胶体中能使胶体凝聚吗?
(2)硅酸胶体加热后有时成为不流动的冻状物,它叫什么?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冻状物?
这一节课构思的特点及其效果是:
二 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节课的开头就设计了五个“悬念”(包含着许多小悬念),学生在做课外小实验时,由于每人观察角度、观察能力、物质用量及种类的不同,其结果可能有差异。同样的小实验产生的不同现象使学生迷惑不解:为什么豆浆中加盐、加酱油时有的同学制成了豆腐花,有的没有制成豆腐花呢?两种墨水混合后为什么有的生成了沉淀,有的没有生成沉淀呢?等等。探讨这些为什么的时候,学生情绪高昂,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探索求知的心理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疑一个接一个,促使学生的大脑皮质持续处于积极而活跃的最佳状态。如在演示丁达尔现象时,当一束强光通过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我就设问:“为什么一个有光亮的通路而另一个没有光亮的通路呢?”在讲布朗运动时我设问:“胶粒为什么会作不停顿的无秩序的运动呢?”等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励学生在认知冲突中紧张而迅速的思考,积极而主动的探索,保持课堂上师生融洽、共探奥秘的浓烈氛围。
三 增大密度,扩大信息
增加授课有效容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如果按一般教学设计,需要两课时授课,外加一课时学生实验,虽用去三课时,但是学生的智力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按我的思路进行教学,教师讲述、演示、质疑、板书共二十分钟,学生活动二十五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在学生观察电泳实验的几分钟里,我边演示、边质疑、边讲述,随着逻辑严密的推理,学生能迅速作出结论。由于安排合理,所以能腾出大量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探索问题、实验及讨论,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习欲望得到较大的满足,不仅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节省了两个课时,还扩大了知识信息的容量。 四 抓住要点,简明直观
课前的精心准备、语言的精炼、板书的简明、直观原则的运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可靠保证。若孤立地引出“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现象”、“凝聚”等概念,逻辑松散、思路零乱,必定影响教学效果。我经过构思,把这些概念组织在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宏观到微观的有机系统中,这样就能显示出概念之间的联系,省略了许多语言,而简明直观的板书则突出了这一节课的要点和中心:胶粒直径的大小。以胶粒为发射点,把胶体的四种性质串联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凡学生能看懂的,我都不讲,大胆的“留白”,把时间空出来,让学生看书解决。如胶粒为什么会不停地运动;胶粒为什么带电等。此外,我在语言上做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让学生心领神会的获取知识。
五 综合感知,生动活泼
实践证明,综合感知的效果往往大于单一感知的效果,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保证。教学中,要让学生活动有张有弛、合理调节:自学、讨论、质疑、实验以及教师精讲,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全班同学都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六 双基落实,多种效果
在教案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凝胶概念是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的,学生在加热硅酸胶体(浓度适当)时得到了一种不流动的半透明冻状物,认知发生冲突,沿着实验思考题的启示去看书,于是,从验证性实验(胶体加热会凝聚)变成了探索性实验(新概念的引出)。又如将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验证性实验改为鉴别硅酸胶体和氯化镁溶液的对比性实验,既复习了旧知识(溶液的性质),又巩固了新知识(丁达尔现象),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或对比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
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及实验,教师随堂巡视,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所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氢氧化铁胶体没有净化时含有盐酸,盐酸是电解质,为什么还要加入电解质后才能凝聚呢?”教师既肯定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又启发学生从浓度、速度等方面进行讨论。详见下面的效果图:
虽然教学构思不同于匠艺、工艺的构思,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的,但巧妙构思一堂课,我认为教师可以尽力做到下面几点:
(1)巧在中心点。教师要尽全力找到问题的中心点,以此来把许多零乱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巧在思路。教师要尽全力理清讲解的思路,这个思路既要科学严密,又要新颖独到,并将它设计成简洁明了的板书图,面对这个清晰的思路,学生容易融会贯通,教师的讲解减少,“留白”自然增多,学生活动机会也就增多了。
(3)巧在悬念。教师要尽全力通过设疑来制造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悬念最好不止一个,而是一串,一个悬念解除,一个悬念又起,学生就会保持住旺盛的探索兴致。
(4)巧在直观。教师要尽全力设计实验及图表,以此来启动学生的兴趣阀,以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