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364-01
在胚胎早期颅脑发育阶段,有四条连接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原始胚胎动脉,这些动脉是根据它们伴行的颅神经而命名的,分别为: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rtery, PTA)、原始耳动脉(primitive otic artery,POA)、原始舌下动脉(primitive hypoglossar artery, PHA)及寰前节间动脉[1]。当颅内后交通动脉发育后,原始胚胎动脉消失;如果1个节段吻合支不消失而持续存在,即成为颈动脉-基底动脉副通道[2]。随着磁共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磁共振对比增强三维血管成像技术(3D CE-MRA) 以其快速、无创、成像清晰的特点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常用筛查手段[3],原始胚胎动脉的检出率也逐渐增多。本研究利用CE-MRA技术对我院发现的两例原始胚胎动脉进行影像分析,并结合文献,为临床提供有用的影像资料。
1 病例资料
病例一 患者,女,65岁,因轻微头痛来就诊。门诊查3D CE-MRA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见一异常血管直接向后行,穿过鞍背在中线与基底动脉远侧1/3吻合,基底动脉远端于正常水平分出两侧大脑后动脉。此异常血管全程约2cm,原两侧椎动脉远段血管及基底动脉近中段血管明显狭窄。
病例二 患者,男,57岁,因头晕半年来就诊。门诊查3D CE-MRA示,右侧颈内动脉近段节段性血管粗大后分出1支异常血管,其向上走行经枕骨髁前上方、向颅内走行,并与基底动脉吻合,基底动脉远端于正常水平分出两侧大脑后动脉。此异常血管全程约5cm,与右侧颈内动脉起始端及颈总动脉起始端距离分别约3.3cm、15cm,原两侧椎动脉全程明显狭窄向上走行吻合成细小血管。
2 文献复习
万方、CNKI检索所有关于原始胚胎动脉的文献。
原始胚胎动脉在胚长14~15mm时连接原始颈动脉与后循环之间正常发育的血管[2],如果这些暂时性通路不退化并持续到成人,即成为永存颈内一椎基底动脉吻合[4],其中以原始三叉动脉最常见,发生率0.1%~1.5%[5],其次为原始舌下动脉,发生率为0.027%~0.26%[2],再次为寰前节间动脉,永存耳动脉最为少见。
原始三叉神经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部或垂直段[6]。Salas等根据原始三叉动脉与展神经的关系将其分为外侧型与内侧型,在影像上只能通过走形来区分。外侧型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膝部后外侧壁,围绕鞍背向外后弯曲走形;内侧型则直接后行,围绕鞍背在中线与基底动脉吻合。病例一变异血管则属于原始三叉血管内侧型。内侧型在临床上很重要,因为这类患者若进行经蝶骨的垂体瘤手术切除是很危险。病例一变异血管属于SaltzmanⅠ型。多数PTA的存在有供血功能,一旦颈内一基底动脉系统有自发性闭塞时,三叉动脉可能 是侧支循环的通道,故通常无需处理。有临床症状者多采用保守治疗,即通过扩容和维持脑 灌注治疗缓解症状。
原始舌下动脉(PHA)于第1~2颈椎水平起自于颈内动脉颈段,经扩大的舌下神经管人颅,与基底动脉近端吻合,本研究的病例二为原始舌下动脉。此变异血管内血流由颈内动脉流向基底动脉且血流量较大,相对减少了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即引起基底动脉盗血综合,且本例伴有两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狭窄可造成小脑血供减少导致后循环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引起患者反复发作头晕。
寰前节间动脉起源于C2~3水平的颈内动脉背侧,在PHA起点稍下,穿行于枕部和寰椎间,在枕骨下方连接椎动脉的水平部分,然后穿越枕骨大孔人颅。寰前节间动脉分为2型,Ⅰ型起源于颈内动脉,Ⅱ型起源于颈外动脉[6]。此类变异影像学报道较为少见。
原始耳动脉发生率最低,目前只检索到一例原始耳动脉合并颅底异常血管网症的临床报道,没有影像学分析。
原始胚胎动脉为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血管,其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相交处动脉壁的损伤,加之原始动脉壁发育不全,故常伴脑血管病变,如合并动脉瘤、动脉夹层及原始三叉动脉一海绵窦瘘等。
神经科及介入科医生应当充分认识永存颈内一椎基底动脉吻合的存在及走行,不要将其误认为其他正常或病理性结构,从而制定合理的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建明,秦孝军,王泽鑫.原始三叉动脉巨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26(11): 1002-1004.
[2]陶维静,柏根基,王书中,等.永存舌下动脉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9): 1453-1453.
[3]刘洁,刘珍友.MRA检查診断永存原始三叉动脉8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2,52(42): 80-81.
[4] 王洪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6):55—56.
[5]陆建平,刘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9.
[6]陈超,刘崎,陆建平,等.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J].解剖学杂志,2013,36(1): 9-12,16.
在胚胎早期颅脑发育阶段,有四条连接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原始胚胎动脉,这些动脉是根据它们伴行的颅神经而命名的,分别为: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rtery, PTA)、原始耳动脉(primitive otic artery,POA)、原始舌下动脉(primitive hypoglossar artery, PHA)及寰前节间动脉[1]。当颅内后交通动脉发育后,原始胚胎动脉消失;如果1个节段吻合支不消失而持续存在,即成为颈动脉-基底动脉副通道[2]。随着磁共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磁共振对比增强三维血管成像技术(3D CE-MRA) 以其快速、无创、成像清晰的特点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常用筛查手段[3],原始胚胎动脉的检出率也逐渐增多。本研究利用CE-MRA技术对我院发现的两例原始胚胎动脉进行影像分析,并结合文献,为临床提供有用的影像资料。
1 病例资料
病例一 患者,女,65岁,因轻微头痛来就诊。门诊查3D CE-MRA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见一异常血管直接向后行,穿过鞍背在中线与基底动脉远侧1/3吻合,基底动脉远端于正常水平分出两侧大脑后动脉。此异常血管全程约2cm,原两侧椎动脉远段血管及基底动脉近中段血管明显狭窄。
病例二 患者,男,57岁,因头晕半年来就诊。门诊查3D CE-MRA示,右侧颈内动脉近段节段性血管粗大后分出1支异常血管,其向上走行经枕骨髁前上方、向颅内走行,并与基底动脉吻合,基底动脉远端于正常水平分出两侧大脑后动脉。此异常血管全程约5cm,与右侧颈内动脉起始端及颈总动脉起始端距离分别约3.3cm、15cm,原两侧椎动脉全程明显狭窄向上走行吻合成细小血管。
2 文献复习
万方、CNKI检索所有关于原始胚胎动脉的文献。
原始胚胎动脉在胚长14~15mm时连接原始颈动脉与后循环之间正常发育的血管[2],如果这些暂时性通路不退化并持续到成人,即成为永存颈内一椎基底动脉吻合[4],其中以原始三叉动脉最常见,发生率0.1%~1.5%[5],其次为原始舌下动脉,发生率为0.027%~0.26%[2],再次为寰前节间动脉,永存耳动脉最为少见。
原始三叉神经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部或垂直段[6]。Salas等根据原始三叉动脉与展神经的关系将其分为外侧型与内侧型,在影像上只能通过走形来区分。外侧型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膝部后外侧壁,围绕鞍背向外后弯曲走形;内侧型则直接后行,围绕鞍背在中线与基底动脉吻合。病例一变异血管则属于原始三叉血管内侧型。内侧型在临床上很重要,因为这类患者若进行经蝶骨的垂体瘤手术切除是很危险。病例一变异血管属于SaltzmanⅠ型。多数PTA的存在有供血功能,一旦颈内一基底动脉系统有自发性闭塞时,三叉动脉可能 是侧支循环的通道,故通常无需处理。有临床症状者多采用保守治疗,即通过扩容和维持脑 灌注治疗缓解症状。
原始舌下动脉(PHA)于第1~2颈椎水平起自于颈内动脉颈段,经扩大的舌下神经管人颅,与基底动脉近端吻合,本研究的病例二为原始舌下动脉。此变异血管内血流由颈内动脉流向基底动脉且血流量较大,相对减少了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即引起基底动脉盗血综合,且本例伴有两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狭窄可造成小脑血供减少导致后循环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引起患者反复发作头晕。
寰前节间动脉起源于C2~3水平的颈内动脉背侧,在PHA起点稍下,穿行于枕部和寰椎间,在枕骨下方连接椎动脉的水平部分,然后穿越枕骨大孔人颅。寰前节间动脉分为2型,Ⅰ型起源于颈内动脉,Ⅱ型起源于颈外动脉[6]。此类变异影像学报道较为少见。
原始耳动脉发生率最低,目前只检索到一例原始耳动脉合并颅底异常血管网症的临床报道,没有影像学分析。
原始胚胎动脉为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血管,其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相交处动脉壁的损伤,加之原始动脉壁发育不全,故常伴脑血管病变,如合并动脉瘤、动脉夹层及原始三叉动脉一海绵窦瘘等。
神经科及介入科医生应当充分认识永存颈内一椎基底动脉吻合的存在及走行,不要将其误认为其他正常或病理性结构,从而制定合理的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建明,秦孝军,王泽鑫.原始三叉动脉巨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26(11): 1002-1004.
[2]陶维静,柏根基,王书中,等.永存舌下动脉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9): 1453-1453.
[3]刘洁,刘珍友.MRA检查診断永存原始三叉动脉8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2,52(42): 80-81.
[4] 王洪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6):55—56.
[5]陆建平,刘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9.
[6]陈超,刘崎,陆建平,等.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J].解剖学杂志,2013,36(1): 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