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培养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nisru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国家在“985”和“211”之后决心建设双一流高校。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主要集中在学术型研究生,随着研究生扩招、行业的发展形势,对专业学位的需求出现逐年增加。围绕地方行业高校如何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在遵循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和规范的前提下,做好不同学科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不同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分类培养;行业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研究生培养教育研究”(2019YB03);2018年度四川省西南石油大学教改项目“双一流建设下行业特色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18YJYB09)
  [作者简介] 赵 娜(1982—),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169-04   [收稿日期] 2021-03-30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三五”时期统筹兼顾国际化与主体性,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发展、赶超发展的重大部署和决策。“双一流”建设必然要求高校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世界一流专业,由于行业具有专业独特性,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具有行业特色和优势的大学进行专门的培养。“双一流”高校的建设,给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带来了机遇和困境[2]。
   一、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新形势和困境
   (一)新形势
   “一流学科建设”具有更高的学科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审视这类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地方行业高校的学科与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也形成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水平的层次性,使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条件支撑、质量水平呈现不同的差异性[3]。如何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在遵循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和规范的前提下,做好不同学科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工作,明晰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推进五育并举和分类培养,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不同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二)困境
   1.学科发展围绕行业发展和国家形势,缺乏协调的学科布局和规划,学科结构相对较为单一,而且优势学科集中在某个或者某几个学科领域;前沿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关联度不够,同时拓展深度也不足;优势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的联系比较薄弱而且缺乏协同发展,难以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优势学科群。
   2.需进一步优化导师队伍的素质与结构。校外导师队伍数量不足且人员不稳定,对于专业学位的持续培养效果不好;生师比较高,师资队伍的不合理,都难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层次导师比例较低,难以满足高质量学科的发展需求;教师引进待遇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3.急需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特色行业较为弱化,而且有些行业步入夕阳阶段,就业的薪酬待遇较低,毕业生招收人数少,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从本—硕—博以及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区分度不大,教育教学方法比较滞后;大部分优质生源会优先选择学科种类多、就业形势更丰富的综合类高校。
   二、行业特色高校专业学位培养主要问题
   (一)生源质量问题
   1978年我国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根据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呈现多元化[4],这样很大程度加速了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和变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能够满足更多人获得高学历的梦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研究生的扩招无法解决地方院校的生源短缺,尤其是优质生源的短缺。地方行业高校的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专业基础较差,对后续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趋同化
   1990年开始国家决定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2009年开始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逐年增加,将来会在整体招生计划达到2/3以上的比例。至今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教育有10来年,还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在大部分高校因为师资或者其他原因,造成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趋同化,但是对于这两类研究生应分类培养,应有不同的培养体系[5] (P4)。
   (三)专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过程监督
   随着研究生扩招、行业的发展形势以及对专业学位的要求较高,加大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落到实处的难度;企业能够提供的专业实践岗位与扩招的研究生数量已经无法匹配,难以满足全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6];专业实践实际过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技术性等要求都比较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法完全进
  入一线实际操作;实践基地的持续维护也缺乏专
  人管理,导致后续到期的基地或新基地的建设都
  较为困难;现阶段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水平
  和学位论文要求仍然较高,导致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对长达6个月甚至1年以上的专业实践不太认可。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院管理模式进入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二级管理模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过程缺乏管理,专业实践的质量没法保障,与国家对专业学位研   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存在差距。
   三、专业学位培养具体措施
   (一)明确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目标定位
   明确不同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对于特色优势学科,以支撑行业领域发展战略和引领区域(5年或10年)产业发展及技术升级为导向,全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视野开阔、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理论功底深厚与实践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7];对于配套学科,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为导向,着力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有较高知识技能和一定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对于支撑学科,以服务地方与周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功底扎实的应用型、复合型、基层型等多样化人才。
   (二)构建分类培养目标条件下的支撑体系
   1.开阔思路,吸引优秀生源。扩大招生宣传是吸引研究生生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多种多样的招生举措,如开展各式的暑期夏令营和宣讲活动、修订招生方案、改革招生制度等,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多元化的招生宣传,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增加多种类的奖助学金,提供多种渠道的学生助学贷款和困难补助等;更为丰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2.修订培养方案,明确分类培养目标。确定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环节设定与条件建设,响应国家对卓越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培养体系内容,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分类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处理好博士、硕士、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课程间的区别和衔接关系,明确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反应不同类型的培养特点。
   3.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教学支撑,提升培养能力。以体现最新精神、遵循育人规律、分层分类培养、推动学科交叉、实现资源共享为原则,重构公共基础课程(必修)、专业课程(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含补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程(含补修课)、公共选修课程在内的四大类课程体系,课程知识由学科在考虑课程教学团队基础上自主决定,将部分专业课纳入公选课程实现校院共建公共选修课程平台和跨学科选修课。培养和建设优秀师资队伍,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办出地方行业高校的特色,加强优质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应用,开展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及教改教研项目活动;随着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趋势,建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和全英文教学班,推动课程国际化建设;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案例教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的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地方行业高校的实际,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以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经典案例教学资源共享,推动案例课程建设;及时打通校外(国外)修读课程的制度屏障,允许就是因时因地的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修课,以及适时开展与外单位的联合培养工作。
   4.加强教材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础。要加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注重探索学科的发展规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教材的建设工作,体现学科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生教材的建设利于各高校因材施教,根据学校研究生生源特点、学科发展趋势编制适合的研究生教材,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中加入适量的案例内容和企业内容,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加夯实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基础。
   (三)加强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整体指导水平
   树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观,注重以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为核心,传承高校的相应精神,创新导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考核保障体系,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制定学校相应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建设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和省上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修订学校对应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与聘任管理办法,实行导师任职资格动态管理,开展导师年度资格审核与聘期学术水平考核;在明确第一导师的培养职责基础上,根据科研需求和育人要求,组建校内同一学科导师的联合指导团队和交叉学科导师的联合指导团队;开展新增指导教师岗位培训和在岗导师定期培训工作,提高导师指导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构建较为完整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建立完整的学科竞赛、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等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推动地方高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励研究生主动学习和引导教师探索研究型教学,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强化以高水平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引导研究生选择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国际化水平,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五)搭建联合培养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培养
   在原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基础上,建设多模式的培养基地,如:“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联合建设一批“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围绕高、专、精、尖的引领方向,深入推进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加快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优先支持相关战略支撑学科建设,加快发展现有学科授权体系“强优势、补空白”等相关学科。
   (六)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过程监管
   以专业实践项目制管理为抓手,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投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质量,加强对实践过程的过程监管。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落实和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培养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规模建立一定数量的规范专业实践基地,制定符合专業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实践大纲,明确专业实践的目标、任务和考核要求,指定具体指导教师具体负责专业实践,规范开展专业实践的组织、指导、实施和管理工,报研究生院备案。    (七)持续将思政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计划”,“双一流”专项资助党建思政各项工作,传承学校一贯的办学精神,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将蕴含办学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强调“在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要始终恪守立德树人职责,尤其强调融入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在课程教学环节要主动选用反映我国在相关领域重要贡献成就的案例”。推进学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加大校园文化建设。
   (八)加强信息化条件建设
   推进“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涵盖研究生学籍、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教研教改、课程建设、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等为一体的管理系统,为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层次分类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九)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呈现。要求强化行业产业协同作用,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提升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语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地方行业高校的行业特色和有利資源,明晰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推进五育并举和分类培养,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不同类型的高素质人才。按照“个性、自主、创新”的要求,培养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1)一流学科人才培养以支撑国家相应战略和引领区域(5年或10年)产业发展及技术升级为导向,全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视野开阔、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理论功底深厚与实践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2)配套学科人才培养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有较高知识技能和一定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3)支撑学科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周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功底扎实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基层型人才等多样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林明哲.“双一流”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以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5):24-25.
  [3]张继平,刘婷,赵欢.以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推进“双一流”建设:问题与进路[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6):70-75.
  [4]于航,孙甜甜,曹雨徽.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2):21-24.
  [5]杨金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6]李皋,李昆成,邓江明.新工科视域下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工程实践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21(2):71-74.
  [7]陈新忠,李保忠.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策略与保障——基于“C9联盟”高校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0(9):114-121.
  Thoughts o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under the Classified Training Model
  ZHAO Naa, XU Hai-yingb, LIU Jian-shengb
  (a. Graduate School; b.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higher education, China is determined to build “double first-r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985” and “211” universities. China’s traditional graduate training is mainly focused on academic graduate students. With the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s increasing. Focusing on taking the first-rat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s an opportunity and following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norms of graduate trai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o a better job in the train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graduate students at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levels, comprehensively deepe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rain different types of high-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 classified training;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e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其实践中不免出现“双创”教育理念的理解偏差、教育融合的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得不到充分保障、校园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更新“双创”教育理念、搭建专业教育实践平台、打造一支专业教师队伍、构建“双创”文化氛围等措施,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
[摘 要] 探讨混合式PBL教学在乳腺影像学研究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以寻求提升影像教学质量的新方法。40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LBL组和PBL组,其中LBL组学生22名,采用传统课堂授课,PBL组学生18名,采用混合PBL教学法授课。课后通过综合考核、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教学模式效果的差异。PBL组综合考核成绩、满意度得分均较LBL组高,满意度调查显示:PBL组教
[摘 要]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境界,重要的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艺术美育在大学生良好情操、品性塑造方面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有助于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摘 要]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全面深入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教学的助推器,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其对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地位、增强教师责任感成就感、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高校兴起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大环境下,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从研究生院转型研究型大学、发展本科教育教学的重大转折点。深入分析总结学校开展导师制以来各环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学校
[摘 要]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加强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已然是诸多专业教师面对的主要教学难题。只因教学方法是知识、技能输出的主要途径和工具,如若教学方法一味停滞不前,势必会影响专业教学效果和育人水准,长远来看,定会对教育改革取得的较好成果造成干扰与阻碍。基于此,以“卫生毒理学”课程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和阐述适用于卫生毒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给广大的卫生毒理学课程相关教师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概念、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能应用GIS软件解决地学分析实际问题。在认清"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课程特点,从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以及调整多元化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个人品格以及科
“大学物理”是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具有深远意义。以“薄膜干涉”为例,首先描述相关理论知识,然后阐述思政元素。通过讲述托马斯·杨刻苦钻研的事迹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现象之美、物理理论描述之美与理论结构之美,并将物理理论提升到哲学层面;通过薄膜干涉的应用引出工匠精神,并对学生言传身教。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