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力资源 增强创新发展动能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dddddddddd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一方面,全球经济处于长波周期的下行期;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国急于寻求到新的动能来摆脱经济发展困境。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原有的发展优势逐渐消失。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智力资本,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智力资源;增长动能;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4-0177-03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和自然资源。现如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自然资源的消耗,这两个优势逐渐消失。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寻求创新发展新动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正处于长波周期的下行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从国际环境看,欧美国家为了尽快走出危机,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或工业重振计划,实施创新战略寻求世界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以新一代數字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引发国际分工与专业协作将进入更高阶段,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发展中国家过去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后发发展的优势不再存在,其追赶发达国家发展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各国将发挥比较优势,寻求未来一定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推动国际产业分工向多极化发展。欧美国家通过税负降低、财政补贴等吸引知名企业来美办厂,重振本国制造业,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借贸易战来获取有利的进出口市场。为了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把握主导权和主动权,各国在人才争夺、高技术控制、隐形贸易壁垒等展开了激烈竞争,实施创新战略,培育或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以重构国家竞争优势。
  从国内环境看,经济总体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体保持平稳,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前发展战略机遇期,原有的经济发展动力出现不足,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出口导向型战略拉动经济增长。可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率都在持续下滑。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主要不利影响因素。供给不平衡,使得国内中低端制造业出现投资拥挤、产能过剩,而中高端制造业却因技术门槛太高,出现投资不足、瓶颈制约,以至于国内产业结构和产品供给结构升级换代缓慢,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发达国家转向购买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极大地冲击了我国同类产品市场。继续依靠原有的出口导向型战略拉动经济增长,显然不现实。
  综合来看,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动力支撑,应尽快培育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当前,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只要我们能够认清形势,大胆改革,努力培育和挖掘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未来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仍是有可能的事情。
  二、人才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1]。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将成为我们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一)人力资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比重的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低成本劳动力,社会抚养水平持续下降增强了储蓄投资的能力,相对缓慢的老龄化水平促进了经济积累,而不断下降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推动完成人口转变,由此形成人口红利效应,支撑了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当前,我国人口格局处于大转折的阶段,一方面,人口总量逐步到顶,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开始消失;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出现转折,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即以人口抚养比止降反升为标志的人口红利拐点到来。2012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六年减少,减少总量达2 500万人。人口红利消失,银发经济到来,人才红利初现。未来如何实现人力资本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让“人才红利”凸显,是我国新时期人力资本发展重点考虑的方向。
  产业的根本在于人,在于劳动力。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是企业转型发展第一支撑力,是改革创新第一原动力”的深刻内涵。经济形势的变化改变不了经济增长的本质,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才能推动经济增长,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人。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增加的源泉,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财富是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不同,它们本质上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劳动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因为复杂劳动是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复杂程度密不可分。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劳动者的技能和创造力有所突破,从而推动产业发展朝着价值链的更高端跃升。培育新人口红利,提升单位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人均GDP的关键。未来,复杂劳动将更多地取代简单劳动,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形式,这将极大地提高产业发展的生产效率,为人类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社会产品。   (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在科学技术上有所突破,将很难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实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实力的竞争,而人才实力突出表现为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才能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下,传统发展动能减弱。国内人力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并未伴随人力资本的充分释放,人力资本红利的转化还存在巨大潜力。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途径,是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以智力资源取代人力资源,使创新驱动成为增长的第一动力。
  科學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它在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而且提高了劳动者的智能,极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例,让劳动力结构趋向智能化。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更是让智能机器逐渐替代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得人们的劳动方式由机械自动化向智能自动化迈进,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我们发现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在迅速增长,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三、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不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夯实人才基础。绝大多数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物质资源和资本的投入具有折旧性,而人力资源不仅在存量上而且在增量上都具有可再开发性,可转化为其他社会财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推进,将从根本上重振全球劳动生产率,重构产业价值链,这将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和创新加速,加快了知识结构的更新节奏,明显提高了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对劳动者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尽管我国人力资本规模得到大幅提升,但人力资本结构和质量却依然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表现突出。从人均产出效率来看,2012年,我国劳均GDP(单位劳动力创造的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为15 868美元,列世界第57位,农业、工业、服务业部门的劳均GDP分别为4 263.4美元、23 344.4美元和17 942.3美元,分列第55位、第55位和第56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因此,新形势下,在人口结构面临重大转折、经济面临减速压力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在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的同时,更加注重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转化为支撑经济长期发展的新动能。
  (一)重点培养高端工程类人才,满足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人才需求
  随着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到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市场中的生产产品只有被消费者购买使用,才能实现其价值。因而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他们才会用更多的收入进行消费,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需求,带动产业的增长。在诸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机械等不少传统产业中,多数企业先前主要以粗放式发展为主,企业技术构成普遍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以至于在国际经济环境下行时大多数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这些企业,包括居于行业领头羊地位的大型企业,都普遍存在着不掌握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这是长期以来缺少技术创新基因的结果。企业工人因只能领取到基础工资,属于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中的一员。对于这些企业,必须从文化、制度、人员构成等多个方面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使其成为崇尚技术创新的企业。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强化供给侧改革,给这些传统产业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社会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工作着力点。为了适应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的需要,企业生产一线所需的劳动力从一般的操作工转向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特别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里,不难发现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短缺对产业转型升级已产生严重的影响。高加工度的工业普遍处于高端人才匮乏的窘境,极为缺少企业发展所需的高端工程师、生产管理者及技术工人。这就需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需求,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培养装备制造紧缺人才为手段,加强传统产业中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员工技能的培养提升,以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激发生产潜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推动中低端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迈进,持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
  (二)激励创新型人才和知识型员工,提升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诸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节能等众多高科技产业领域,我国已经拥有大批企业。但是,总体来说,我国高科技领域企业普遍存在着与全球领先企业技术差距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受制于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高层次、外向型人才。目前,我国人力资本积累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端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并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释放和创新发展的进程。从高端人才情况来看,根据麦肯锡《新兴市场人才报告》,我国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雇佣的价值,本土的MBA毕业生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的不到20%[3]。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3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中国将面临2 3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4]。
  未来,知识员工和创意精英会成为时代的主角。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要培养知识型员工,实现企业文化知识创造、运用和增值,才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他们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给产品带来高的附加价值,控制着财富的创造水平,是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知识型员工一方面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像华为、腾讯等这些知名企业,之所以发展迅速,就是因为他们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的培养和使用。自2015年9月起,华为有超过170 000名员工,其中76 000人属于研发部门。超过50%的腾讯员工在研发部门工作。这两家公司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及对知识型员工的奖励。因此,要重点培养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中青年专家和技术骨干,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共性、关键性、基础性、核心领域的整体突破;完善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构建创业创新互动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创业,鼓励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通过攻关重大项目培养技术领军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产业的形成。
  (三)培训多层次服务类人才,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增长动能向第三产业转变。在去产能的背景下,确保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多了,追求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诉求增加了,人们需要有机会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活动。也就是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在日常消费品方面的需求基本稳定,增速放缓,反而在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养老、旅游等领域的需求和消费逐渐上升,这将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这些领域中相当多的企业,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与优秀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这需要我们加快对服务业的三个变革——质量变革、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促进服务业产出能力和质量提升。
  “互联网+”的出现,让服务业各个细分领域的业务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为服务业企业调整思路带来了新契机,加快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减少对企业进入市场的规模限制和关于技术成熟性的限制等,打造出有序的人才就业、发展、流动的生态圈,使得各类服务型人才有广阔舞台来施展才华。通过分析研判服务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加大提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吸引、储备高素质的经营人才、核心技术创新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和专业化管理人才,推动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源转变;定期或不定期为服务业人员提供专业化、高端化技能培训,帮助服务业人员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服务业的前沿技能,向高端技能服务发展,善于运用服务信息网络,及时为社会提供规范、专业、温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2019-03-05.
  [2]  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数量首超美国居世界第一 占全球总量25.3%[EB/OL].观察者网站,2014-09-04.
  [3]  转型期企业人才危机解决之道[EB/OL].凤凰网,2017-05-27.
  [4]  中国高级技工占工人比例5%,西方平均40%,怎么破?[EB/OL].搜狐网,2017-03-10.
其他文献
通过大量的蔬菜运输个例的气象条件分析,建立了成都-西北蔬菜运输的用冰量物理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个例计算,得到蔬菜运输的气象条件,及满足气象条件的蔬菜安全运输的用冰量计
经研究分析,温度对向日葵的发芽出苗和苗期两个生育阶段长短及植生长发育速度影响极大,5cm地温与发芽出苗天数呈极显著的幂函数曲线关系,其回归说话方程为y=365x^-1.23,日平均气温民苗期长短呈极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提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所存在问题
简要介绍了“陕西省卫星遥感与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结构、资料管理、程序的编制和开发。
通过调查对比与统计分析表明,早稻旱育稀植的农业气象效应表现为;育秧期温度条件利于培育适龄壮秧,大田生长期的光、温条件更有利于提高产量,使早、晚稻均能达到趋利避害,确保丰收
通过多年对稻田甲烷排放量的野外实验观测和对稻田甲烷产生与排放因子的研究,总结出减少稻田烷排放的主要方法,分析了各种减排方法的效果和经济效益,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种减排
本文详细阐述应用手术局麻的方法切除皮肤肿瘤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供同行参考。
环境问题是美国养猪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它不仅威胁新建或扩建猪场的发展和效益,而且影响目前从事商业生产的每个养猪业主的利益。美国猪肉生产经营的综合环境管理体系对养猪业
研究了影响江西省粮棉油生产的6种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方法,分析了灾害对江西省粮、棉、油产量的影响。在灾害预测的基础上,用Baycs多级判别分析方法对下一年度的早稻、晚稻、棉花和油
目的 通过在消毒供应中心应用绩效分配考核分值表,完善绩效分配制度,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满意度和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满意度,降低工作缺陷的发生率。方法 通过层级、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