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网络语言的定义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网络语言”在语法和基本词汇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从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网络语言;定义;问题;规范
一、有关“网络语言”定义的综述
关于网络语言的说法目前学术界还是众口不一。有些学者对此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定义。例如,劲松、麒可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殊网虫的语言。何洪峰进一步提出,广义上的网络语言有两种,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与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狭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于根元也对网络语言下了定义,他认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种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周洪波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语叫。
纵观我国学者对“网络语言”的定义,学者们普遍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广义和侠义的定义。基本与计算机、网络聊天、BBS等有关,本文笔者比较认同劲松、麒可同志的观点,认为网络语言的主题形式仍然是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本文进行研究的也主要从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入手。
二、“网络语言”在语法和基本词汇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网络语言”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很多网络流行语经常在我们生活中听见,而且网络语言的发展速读也非常快,有一些是从名人处引用过来,有些是网友自发创造,但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发生环境。网络语言发展速度之快,也导致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网络语言存在着滥用谐音、数字符号泛滥、歪用词义、受方言和外语影响严重、任意缩略词语、有意无意地违背语法规则等问题。
(2)网络上很多入故意使用错别字、使用洋泾浜式的词汇,还有一些语法混乱等现象。
(3)现在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等场合语言使用不够明确,网络语言当前在新颖和深奥方面有点过。
(4)有些网民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任意改造,对汉字、图片等符号随意连接和镶嵌。
(5)有的网民交谈时互相攻击,有的内容消极颓废,完全违背基本词汇知识及语法规则。
当然,问题并不仅仅只有这些。然而问题的产生确实随着网络语言的普及而产生的,这些问题足以导致人民进一步进行交流,有些网络语言不论从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需要进一步规范,而且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还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笔者呼吁应该尽早、尽可能的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研究。
三、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探讨
1.从“语音”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语言包含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所谓语音就是语言的声音,每个语音都有音节,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的高低升降,用以区分不同语言和语音,例如:同一音节的不同的四个汉字中,声母和韵母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就是声调的高低不同,所以,音调不同的汉字表示的语言意义也不近相同。现在网络中存在着不区分声调的现象,也就是同义词和谐音字滥用的现象。如网络中经常听到“你不要老是酱紫嘛!”这句话中“酱紫”的意思就被理解成“这样子”,这完全违背语言规律。还有“朋友”说成“盆友”、“东西”说成“东东”、“可爱”说成“可耐”,“姑娘”说成“姑凉”等等,出现了一些语言变异,语法变异的现象。尤其现在青少年接触网络比较多,他们又在学习阶段,长期接受这种网络变异语言,就会导致生活中经常使用这些语言,破坏的语言的基本机构,长此以往,正确语言的使用频率就会下降,从而影响语文学科或者汉语言拼音的学习和掌握。
2.从“词汇”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要对网络语言词汇中的出现的错别字和缩略语言进行规范。我们通常评价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也是通过词汇量来评价,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越大,那么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越发达。但是网络中出现的错别字和错略语现象应该加以规范。例如:大侠被称为大虾、悲剧流行成杯具,而餐具却被比喻成惨剧,更为我们熟知的童鞋,在网络中被表示成同学而风靡全球等等,网民为了追求速度而造成的错误输入和缩减,无不对我们的词汇规范造成一定影响,对一些中小学生词汇的积累造成错误的导向。网络新增词汇应遵循汉语词汇的应有规律和应有的规范书写形式,不能随意效仿、更改和接纳。
网络语言大量使用数字符号也对中小学生词汇的积累造成了错误的导向。分析其产生原因和输入速度较快有很大的关系。例如8147,不要生气;5196,我要走了;5646,无聊死了;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3166,撒优那拉,再见;5203344587,我爱你生生世世不变心等,也是应该列入应该规范的范围。
3.从“语法”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在网络语言中流行着一些特殊句式,这些句式一般不会出现在规范的书面表达中。比如语序倒装:“……先”,如“走先”(先走)、“签个名先”(先签个名);“……都”,如“眼红列都”(都眼红了)、“这么一会儿就传完了都”(这么一会儿就都传完了)。这类倒装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也有一点好处就是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还有一种倒装句式,完全不符合逻辑,甚至无法理解,如“东西抢我”实际表达的是抢我东西,基本表达是错误的。在网上还有一种奇特的句式:常在句子末尾添加相当于语缀的成分“……说”,其实“……说”并无实在意义,如“今天晚上誰去听音乐会同去的说”实际表达的是“今天晚上谁同我去听音乐会” 。这都是一种网络上使用混乱的现象,如果这种奇特表达被迁移到规范的书面语中去,有可能导致语言规范发生变化,影响到语言特质。所以,人们应该尽量限制这类语言现象的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劲松、麒可.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13.
[2]何洪峰.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江汉大学学报,2003(2):74.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杜,2001.
[5]于金艳.网络语言规范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7.
[6]吴海风.从语言三要素论网络语言规范化[J].东方教育,2013(6):208.
关键词:网络语言;定义;问题;规范
一、有关“网络语言”定义的综述
关于网络语言的说法目前学术界还是众口不一。有些学者对此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定义。例如,劲松、麒可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殊网虫的语言。何洪峰进一步提出,广义上的网络语言有两种,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与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狭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于根元也对网络语言下了定义,他认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种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周洪波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语叫。
纵观我国学者对“网络语言”的定义,学者们普遍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广义和侠义的定义。基本与计算机、网络聊天、BBS等有关,本文笔者比较认同劲松、麒可同志的观点,认为网络语言的主题形式仍然是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本文进行研究的也主要从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入手。
二、“网络语言”在语法和基本词汇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网络语言”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很多网络流行语经常在我们生活中听见,而且网络语言的发展速读也非常快,有一些是从名人处引用过来,有些是网友自发创造,但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发生环境。网络语言发展速度之快,也导致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网络语言存在着滥用谐音、数字符号泛滥、歪用词义、受方言和外语影响严重、任意缩略词语、有意无意地违背语法规则等问题。
(2)网络上很多入故意使用错别字、使用洋泾浜式的词汇,还有一些语法混乱等现象。
(3)现在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等场合语言使用不够明确,网络语言当前在新颖和深奥方面有点过。
(4)有些网民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任意改造,对汉字、图片等符号随意连接和镶嵌。
(5)有的网民交谈时互相攻击,有的内容消极颓废,完全违背基本词汇知识及语法规则。
当然,问题并不仅仅只有这些。然而问题的产生确实随着网络语言的普及而产生的,这些问题足以导致人民进一步进行交流,有些网络语言不论从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需要进一步规范,而且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还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笔者呼吁应该尽早、尽可能的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研究。
三、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探讨
1.从“语音”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语言包含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所谓语音就是语言的声音,每个语音都有音节,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的高低升降,用以区分不同语言和语音,例如:同一音节的不同的四个汉字中,声母和韵母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就是声调的高低不同,所以,音调不同的汉字表示的语言意义也不近相同。现在网络中存在着不区分声调的现象,也就是同义词和谐音字滥用的现象。如网络中经常听到“你不要老是酱紫嘛!”这句话中“酱紫”的意思就被理解成“这样子”,这完全违背语言规律。还有“朋友”说成“盆友”、“东西”说成“东东”、“可爱”说成“可耐”,“姑娘”说成“姑凉”等等,出现了一些语言变异,语法变异的现象。尤其现在青少年接触网络比较多,他们又在学习阶段,长期接受这种网络变异语言,就会导致生活中经常使用这些语言,破坏的语言的基本机构,长此以往,正确语言的使用频率就会下降,从而影响语文学科或者汉语言拼音的学习和掌握。
2.从“词汇”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要对网络语言词汇中的出现的错别字和缩略语言进行规范。我们通常评价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也是通过词汇量来评价,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越大,那么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越发达。但是网络中出现的错别字和错略语现象应该加以规范。例如:大侠被称为大虾、悲剧流行成杯具,而餐具却被比喻成惨剧,更为我们熟知的童鞋,在网络中被表示成同学而风靡全球等等,网民为了追求速度而造成的错误输入和缩减,无不对我们的词汇规范造成一定影响,对一些中小学生词汇的积累造成错误的导向。网络新增词汇应遵循汉语词汇的应有规律和应有的规范书写形式,不能随意效仿、更改和接纳。
网络语言大量使用数字符号也对中小学生词汇的积累造成了错误的导向。分析其产生原因和输入速度较快有很大的关系。例如8147,不要生气;5196,我要走了;5646,无聊死了;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3166,撒优那拉,再见;5203344587,我爱你生生世世不变心等,也是应该列入应该规范的范围。
3.从“语法”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在网络语言中流行着一些特殊句式,这些句式一般不会出现在规范的书面表达中。比如语序倒装:“……先”,如“走先”(先走)、“签个名先”(先签个名);“……都”,如“眼红列都”(都眼红了)、“这么一会儿就传完了都”(这么一会儿就都传完了)。这类倒装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也有一点好处就是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还有一种倒装句式,完全不符合逻辑,甚至无法理解,如“东西抢我”实际表达的是抢我东西,基本表达是错误的。在网上还有一种奇特的句式:常在句子末尾添加相当于语缀的成分“……说”,其实“……说”并无实在意义,如“今天晚上誰去听音乐会同去的说”实际表达的是“今天晚上谁同我去听音乐会” 。这都是一种网络上使用混乱的现象,如果这种奇特表达被迁移到规范的书面语中去,有可能导致语言规范发生变化,影响到语言特质。所以,人们应该尽量限制这类语言现象的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劲松、麒可.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13.
[2]何洪峰.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江汉大学学报,2003(2):74.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杜,2001.
[5]于金艳.网络语言规范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7.
[6]吴海风.从语言三要素论网络语言规范化[J].东方教育,2013(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