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只有一座卢浮宫,世界只有一个贝聿铭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d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大师贝聿铭于5月16日去世,他留给世界许多诗一般的建筑。优秀建筑都是诗,和他相连的那些建筑,犹如一首首诗篇,散布世界每个角落,被传唱、被歌颂、被观摩,足以抵御时光流逝,彰显永恒之美。

****01****


  1981年,法国密特朗总统上台,掀起文化热潮,开启重要项目,修复卢浮宫。

  当时,每年到卢浮宫参观的游客有370万人次。可是,游客要花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入口,之后穿越像迷宫一样的走廊,去寻找《蒙娜丽莎》。
  总统密特朗认为,“生活美学和生活水准同样重要”。改建卢浮宫迫在眉睫,可这项任务交给谁合适呢?其实,他心里早有人选,那就是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按照惯例,政府所有工程都要经公开竞争决定。此次,密特朗却打破规则,执意依靠自己的审美,选定贝聿铭修复卢浮宫。这也成为法国唯一一项没有通过竞争,直接授予建筑师的大工程。
  当贝聿铭将设计方案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委员们一个个站出来指责这个项目,“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
  翻译当时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贝聿铭翻译。贝聿铭说:“幸亏我不懂法语,刚好落得两耳清净。”
  谦恭并不表示有丝毫妥协,妥协就是投降。
  几个月后,贝聿铭在一架起重机上悬挂一套钢索,将1∶1的“金字塔”模型放在了卢浮宫门前,并邀请 6 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
  结果,多数人转变了态度,为这个项目投了赞成票。卢浮宮改造完成后,原来批评贝聿铭最狠的报纸《费加罗报》,在头条写着“金字塔真的很美”。
  贝聿铭认为,“建筑要将适用和审美结合起来,如果单纯审美,对适用方面不注意,就变成画家和雕刻家了”。他让分散的卢浮宫美术馆整合为一,独特的“金字塔”入口,将大量的光线引入,照亮博物馆,使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02****


  孩童时期,贝聿铭最喜欢在狮子林(贝氏家族的私宅,号称“假山王国”)里玩耍。他和堂兄弟们在园林里捉迷藏,穿梭在山洞、石桥、瀑布边,打闹欢笑,你追我赶,留下串串诗意与美好。
  园林记忆深深埋藏在他心中,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风格。他深信,“人与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在上海读中学的某一天,他发现电影院旁边要建起一座26层的高楼。周围都是低层建筑,贝聿铭不信这座楼能建起来。每到周末,他都会去看楼层慢慢升高。一次,他和叔叔路过高楼,突然停下脚步,在纸上勾勒出轮廓。叔叔看到后,惊讶于贝聿铭的天赋,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却画得有模有样,直呼“有点名堂”。
  或许,当建筑师的想法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
  贝聿铭先后在宾大建筑学院、麻省工程学院、哈佛大学建筑系读书,追随科比西埃、格罗皮乌斯、布劳耶、密斯等大师,开启了学习建筑之路。
  他慢慢思索到,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光线、材料和几何图形对建筑的影响。他渐渐明白到,“要理解建筑,先读懂生活”。他深深领悟到,“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在贝聿铭这里,建筑是凝固的诗篇,每首诗都有不同的韵律,散发着独特的美。

****03****


  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他的家族成员决定修建图书馆,进行纪念。在受邀的众多建筑家中,贝聿铭位列第三,排在他前面的,是名气更大的密斯和路易斯。到底选哪位建筑师来做设计?肯尼迪遗孀杰奎琳亲自去拜访候选人的工作室,再做最后决定。
  当时,贝聿铭租住的办公室有些简陋,但他精心布置,把墙粉刷一新,在接待处摆一大束鲜花。杰奎琳察觉到细微之处的精致,问:“这么美丽的花,你们经常这样放置吗?”贝聿铭诚实地答,“特别为你准备的”。
  贝聿铭向杰奎琳展示了自己以往的作品,谦逊地表示:“自己并不出名,但最好的作品一定会是肯尼迪图书馆。”
  后来,贝聿铭赢得了这项工程。肯尼迪家族成员在记者会上解释了原因:“在我们考虑内的建筑师都很出色,但最终选择了贝!因为他喜欢事物变得美丽。”
  只是后来,工程的推进太过周折,围绕选址、设计方案的争论竟然长达十几年。1979年,图书馆终于落成启用。有人挖苦说:“从没有一名建筑师像贝聿铭一样能与顾客维持这么源远流长的关系,自从埃及的法老以来。”
  可任何挖苦和讽刺,也无法抵挡建筑本身的美感。
  在哥伦比亚角海边,层层浪花卷起,图书馆黑白分明,圆台形体、横长条体、三角形竖体,交错排列,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呈现出“大道至简”的独特气韵。

****04****


  八十多岁,他接受邀请决定在家乡苏州,在小时候玩耍的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他内心无比激动,希望能尽微薄之力报答生育他的那种文化。在设计之前,贝聿铭详细翻阅各类资料,查看周围环境,充分了解苏州水文情况和历史典故。他将苏州博物馆设计基调定位为,“不高、不大、不突出”,设计精神概括为,“中而新,苏而新,不因循,不割裂”。
  屋面上没有采用传统的青瓦,而是选用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淋了雨是黑色,太阳一照,颜色变浅,呈深灰色。
  传统园林的假山已做到了极致,实在难以超越。贝聿铭想到北宋米芾的山水画,用白墙做背景,以石片作为假山,正所谓“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贝聿铭将江南的唯美韵味,全部注入苏博的设计之中。“简单,不要繁复。越是简单的,自然的,越是美的。”开馆之后,有位百岁的苏州老太太参观后说:“很好。”问她:“好在哪里?”她答:“看了以后很舒服。”贝聿铭说:“这种感觉就对了。”

****05****


  在新与旧,阴与阳,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贝聿铭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既有包容心态,又有鲜明自我,将建筑之美挖掘到极致。
  如今,在全球建筑界,贝聿铭成为无法略去的名字。
  优秀建筑都是诗,和他相连的那些建筑,犹如一首首诗篇,散布世界每个角落,被传唱、被歌颂、被观摩,足以抵御时光流逝,彰显永恒之美。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正是遭受世人非议之后,被证明是杰出的那几件。最后,他还是在时光前面,跑赢了时间,让岁月给出最好的答案。
其他文献
表面和界面是很多物理和化学过程发生的地方,如催化、分子识别、电荷转移、聚合等重要过程多发生在两个介质的交界处。对纳米材料表界面的有效调控是相关材料性能优化和应用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在复分解反应中的应用进展金属在生产生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金属化合物催化剂为化学反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烯烃复分解反应中,从一开始钼、钨类的金属卡宾应用到该领域,到现今流行使用的钌金属卡宾,即二代的Grubbs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与实验室的研究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2016年,三氯化铁(III)被运用到烯-羰复分解反应中,实现了金属化
近年来,随着液滴微流控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液滴作为单细胞微反应器,能够有效控制扩散,加速混合,提高检测灵敏度,已被成功应用于多种单细
多嵌段聚合物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其制备方法一直是高分子合成领域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以硫酯和α,ω-二溴聚合物为原料,采用自由基加成-偶合反应(RAC),制备高嵌段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