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方法,是复习课上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对提高化学教学课堂的时效性有很重要的作用。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注重实验探究创新,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要加强其反馈功能。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练习;有效性;针对性;开放性
进入高三,复习课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角。对高三化学教学来说,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方法,是复习课上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对提升化学教学课堂的时效性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前课堂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练习“多而泛”,没有做到“少而精”,缺乏针对性、探究性;同时许多教师对课堂练习讲评的思考,也往往停留在对解题方法的研究上,使许多与课堂练习有关的隐性内容得不到挖掘和开发,降低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如何优化课堂练习,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高三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本人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浅谈一些看法。
1 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它而开展。如果离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课堂练习,就缺乏针对性,若试题太难太偏甚至与本知识无关,就无法通过练习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对课堂教学的进程进行调整,达不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握好试题的难度,通过对练习的深度讲评,层层推进,从而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内化所学知识,完成知识的转化。
下面以高三老师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1] 有Fe2 、NO3-、Fe3 、NH4 、H 和H2O6种粒子,分别属于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则该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讲评教学设计] 首先,通过本题可得出NO3- 是氧化剂被还原成NH4 ,而Fe2 是还原剂被氧化成Fe3 ,引导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基本概念的复习,理清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得出记忆口诀:“升失氧,降得还,剂相反”。其次,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引出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规律,如“得失电子守恒”、“强弱规律”、“优先规律”等。最后,对本习题的深度讲评,引导学生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规律的应用,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及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做题和老师有效讲评的深度挖掘,完成了《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求。通过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建立化学概念,建构概念网络,理解化学原理,并能正确表征,逐层深入完成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2 课堂练习要注重实验探究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在实验中发展的学科。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探究实验来完成的课堂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 ]。为此,要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堂练习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下面以某高三老师复习《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2] 某同学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水沿导管缓慢上升。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实验过程中气球体积会发生变化
B.广口瓶中液体的pH减小
C.广口瓶中有化合反应发生
D.试管中不可能发生分解反应
[讲评教学设计] 本题考查了浓硝酸的化学性质,氮氧化物的性质。首先,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反应原理。“水位上升,气球膨胀”是由于浓硝酸分解(试管上部棕色气体),浓硝酸和铜丝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通过导气管进入水中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中二氧化氮溶解压强降低,水通过导管缓缓上升,原理同喷泉实验)一氧化氮从水中逸出,部分和广口瓶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进入气球使气球膨胀。其次,要求学生转换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认识本装置中氮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氮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从物质角度和化合价角度)。最后,通过展示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帮助学生建构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知识网络。本题从实验的经验转化为化学装置图表达的实验过程,不仅能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实验过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构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物质转化观。
3 课堂练习要坚持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课堂练习,是指能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展开思维的练习。这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按不同思路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截然不同却正确合理的答案。通过课堂练习训练演绎、归纳、比较等抽象思维 [2 ],实质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常见类型有题目条件不确定,求解问题不指明,解答方法不唯一,答案形式多样化等。下面以复习高三《无机物的推断》所设计的一道课堂练习为例来说明。
[案例3] 已知A、B、C、M是四种中学常见的化学物质,其转化关系符合图2。则A和M(要求A和M能互换)不可能是( ) A. NaAlO2与HCl B. C和O2
C. Cl2与Fe D. NaOH和CO2
[讲评教学设计]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侧重于连续发生反应的类型的考查。先根据题面引导学生知道物质间转化关系的本质是量对反应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根据转化关系可知,若A到C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即M为氧化剂或还原剂),A物质所含元素应有多种化合价;若A到C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即M为碱、多元酸或对应的氧化物),则A可为多元弱酸对应的氧化物或偏铝酸盐等。要求把握中学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注意A、M能互换,为解答中的易错点。基于上述特点如何做有效作答。通过设计这样的引导思路,让学生在分析中形成解题思路,并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做进一步的归纳。通过本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让学生学会用原理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反应,帮助学生建立物质“转化观”。
4 课堂练习要加强其反馈功能
课堂练习不仅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及时地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的形成效果等各种信息反馈给教师 [3 ],教师依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案,并对练习的结果也给予及时评价。反馈包括课堂及时反馈和课后书面问卷反馈。课堂及时反馈是指教师在课堂练习活动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以及眼神的变化来获取信息 [3 ],通过个别提问、整体提问、板演的正确与错误来获取信息。分析整理反馈的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解题的思维途径,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要及时全面地捕捉反馈的信息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把握课堂信息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完成。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后书面问卷加以反馈。比如在复习《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可设计如下的书面问卷内容:(1)你觉得这道试题难度是:a.容易( ) b.中等( ) c.较难( )。你会了吗?(2)今天你掌握了下列哪些知识:a.氮气的性质( )b. NO\NO2的性质( )c.氨气的性质和制备( )d.硝酸的性质和工业制法( ) e.铵盐的性质( )。教师应及时将课堂评价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并对其进行理论升华,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这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要优化课堂练习,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上要“百里挑一”,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突出整堂课的知识重点;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做到“练一题带一串”,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要注重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尽心设计习题,把课堂练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化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达到提“质”减“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富谦.提高化学作业有效性的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2(3).
[3]秦国华.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J]. 科技文汇,2013(3).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练习;有效性;针对性;开放性
进入高三,复习课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角。对高三化学教学来说,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方法,是复习课上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对提升化学教学课堂的时效性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前课堂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练习“多而泛”,没有做到“少而精”,缺乏针对性、探究性;同时许多教师对课堂练习讲评的思考,也往往停留在对解题方法的研究上,使许多与课堂练习有关的隐性内容得不到挖掘和开发,降低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如何优化课堂练习,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高三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本人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浅谈一些看法。
1 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它而开展。如果离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课堂练习,就缺乏针对性,若试题太难太偏甚至与本知识无关,就无法通过练习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对课堂教学的进程进行调整,达不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握好试题的难度,通过对练习的深度讲评,层层推进,从而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内化所学知识,完成知识的转化。
下面以高三老师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1] 有Fe2 、NO3-、Fe3 、NH4 、H 和H2O6种粒子,分别属于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则该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讲评教学设计] 首先,通过本题可得出NO3- 是氧化剂被还原成NH4 ,而Fe2 是还原剂被氧化成Fe3 ,引导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基本概念的复习,理清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得出记忆口诀:“升失氧,降得还,剂相反”。其次,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引出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规律,如“得失电子守恒”、“强弱规律”、“优先规律”等。最后,对本习题的深度讲评,引导学生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规律的应用,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及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做题和老师有效讲评的深度挖掘,完成了《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求。通过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建立化学概念,建构概念网络,理解化学原理,并能正确表征,逐层深入完成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2 课堂练习要注重实验探究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在实验中发展的学科。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探究实验来完成的课堂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 ]。为此,要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堂练习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下面以某高三老师复习《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2] 某同学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水沿导管缓慢上升。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实验过程中气球体积会发生变化
B.广口瓶中液体的pH减小
C.广口瓶中有化合反应发生
D.试管中不可能发生分解反应
[讲评教学设计] 本题考查了浓硝酸的化学性质,氮氧化物的性质。首先,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反应原理。“水位上升,气球膨胀”是由于浓硝酸分解(试管上部棕色气体),浓硝酸和铜丝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通过导气管进入水中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中二氧化氮溶解压强降低,水通过导管缓缓上升,原理同喷泉实验)一氧化氮从水中逸出,部分和广口瓶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进入气球使气球膨胀。其次,要求学生转换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认识本装置中氮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氮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从物质角度和化合价角度)。最后,通过展示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帮助学生建构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知识网络。本题从实验的经验转化为化学装置图表达的实验过程,不仅能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实验过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构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物质转化观。
3 课堂练习要坚持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课堂练习,是指能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展开思维的练习。这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按不同思路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截然不同却正确合理的答案。通过课堂练习训练演绎、归纳、比较等抽象思维 [2 ],实质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常见类型有题目条件不确定,求解问题不指明,解答方法不唯一,答案形式多样化等。下面以复习高三《无机物的推断》所设计的一道课堂练习为例来说明。
[案例3] 已知A、B、C、M是四种中学常见的化学物质,其转化关系符合图2。则A和M(要求A和M能互换)不可能是( ) A. NaAlO2与HCl B. C和O2
C. Cl2与Fe D. NaOH和CO2
[讲评教学设计]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侧重于连续发生反应的类型的考查。先根据题面引导学生知道物质间转化关系的本质是量对反应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根据转化关系可知,若A到C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即M为氧化剂或还原剂),A物质所含元素应有多种化合价;若A到C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即M为碱、多元酸或对应的氧化物),则A可为多元弱酸对应的氧化物或偏铝酸盐等。要求把握中学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注意A、M能互换,为解答中的易错点。基于上述特点如何做有效作答。通过设计这样的引导思路,让学生在分析中形成解题思路,并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做进一步的归纳。通过本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让学生学会用原理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反应,帮助学生建立物质“转化观”。
4 课堂练习要加强其反馈功能
课堂练习不仅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及时地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的形成效果等各种信息反馈给教师 [3 ],教师依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案,并对练习的结果也给予及时评价。反馈包括课堂及时反馈和课后书面问卷反馈。课堂及时反馈是指教师在课堂练习活动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以及眼神的变化来获取信息 [3 ],通过个别提问、整体提问、板演的正确与错误来获取信息。分析整理反馈的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解题的思维途径,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要及时全面地捕捉反馈的信息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把握课堂信息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完成。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后书面问卷加以反馈。比如在复习《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可设计如下的书面问卷内容:(1)你觉得这道试题难度是:a.容易( ) b.中等( ) c.较难( )。你会了吗?(2)今天你掌握了下列哪些知识:a.氮气的性质( )b. NO\NO2的性质( )c.氨气的性质和制备( )d.硝酸的性质和工业制法( ) e.铵盐的性质( )。教师应及时将课堂评价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并对其进行理论升华,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这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要优化课堂练习,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上要“百里挑一”,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突出整堂课的知识重点;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做到“练一题带一串”,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要注重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尽心设计习题,把课堂练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化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达到提“质”减“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富谦.提高化学作业有效性的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2(3).
[3]秦国华.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J]. 科技文汇,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