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和Zn对重芳烃轻质化NiMo/β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来源 :化工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β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三种催化剂NiMo/β、SnNiMo/β和ZnNiMo/β,采用XRD、NH3-TPD、H2-TPR、H2-TPD和TG-DTG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第三金属Sn和Zn的加入减弱了催化剂的酸性质,促进了Mo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催化剂吸附H2的能力,降低了反应过程的积炭量。采用某炼厂重整C10+重芳烃对三种催化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三金属Sn和Zn的加入均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液收,且
其他文献
聚苯胺具有独特的导电性和电化学性能,近年来随着燃料电池的发展成为双极板防护的重要材料。然而,聚苯胺涂层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温强酸的工作环境中长期耐蚀性仍无法满足要求,限制了该材料的规模应用。本文综述了聚苯胺基涂层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通过掺杂和共聚改性的聚苯胺涂层、引入高分子材料和纳米材料制备的聚苯胺基复合涂层;分析了各类典型涂层的电化学测试性能结果,总结了聚苯胺基复合涂层的耐蚀机理。最后总结了聚苯胺基涂层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统一测试标准对材料
MoS2是一类典型的后石墨烯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一类新型光电催化剂,有关其催化活性位点的构效关系和反应机理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MoS2的结构特性和活性位点分布,重点归纳分析了近年来有关MoS2活性位点的构筑方法,包括利用降低维度、晶相调控、特殊形貌设计和非晶化等方法对MoS2本体进行改造,以及采用原子掺杂、缺陷工程的方式对MoS2进行协同修饰
为揭示非水平表面上微小蒸发液滴的传热传质特性,本文在准稳态模型的假设下构造三维液滴模型,综合考虑了蒸气扩散、蒸发冷却以及气相域中的自然对流这3种传输机理,对水平以及竖直基底上液滴的蒸发过程进行数值研究。通过分析气液界面上温度分布、蒸发通量分布及总蒸发率的变化,重点探究了基底过热度以及重力的改变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平基底上温度的对称分布不同,竖直基底上气液界面温度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且非对称性随基底过热度的升高而增强,最低温度点不再位于液滴顶点,而向一侧偏移。此外,水平基底上气液界面局
金属-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具有两种催化活性中心,适用于提高烷烃异构等复杂反应的催化效率.本文基于金属中心进行加氢/脱氢反应、酸中心进行碳链异构化的反应机理认识,尝试总
电极材料是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钴酸镍纳米材料因其合成简单,价格低廉,储量丰富且理论比电容较高等优点,成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钴酸镍纳米材料导电率较低、比表面积较小且电化学稳定性较差等缺点严重影响了其实际应用。本文简单介绍了钴酸镍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以及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的储能机理,同时结合一些示例归纳总结了钴酸镍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钴酸镍纳米材料的改性研究现状,包括形貌改性、复合改性及引入缺陷。最后指出,钴酸镍基纳米材料的环保且高效的制备方法,通过掺杂或缺陷等方法改善其电化
多孔炭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孔隙结构,是吸附有毒有害气体的关键材料,备受环境、化工、军事化学等领域的关注。多孔炭材料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吸附性能受气氛中水分子竞争吸附的影响,研究多孔炭材料对水分子的吸附行为是复杂环境下吸附分离有毒有害气体的基础,对改进多孔炭材料的表面官能团组成和孔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水分子在多孔炭材料上吸附的机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探讨了水分子作为示踪分子用于多孔炭材料结构表征的潜在可能,并对未来吸附理论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新型吸附材料设计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水热合成法制备质子化钛纳米管(TNTs)是一种操作简单、条件温和、适合规模化生产的方法,受到广泛关注,由此方法得到的钛纳米管具有开放的管道结构、比表面积大、稳定性高、离子交换等特点。本文简述了水热法制备TNTs的机理,分析了前体材料、水热反应条件、后处理方法等因素对水热法制备TNTs的影响规律,介绍了近年来TNTs作为载体、光催化剂、酸催化剂、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表明,通过调控水热条件及后处理方法可获得结构、性能各异的TNTs材料,并且利用离子交换、掺杂、有机表面修饰等多样化方法获得改性TNTs材料
质子交换膜(PEM)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需具备选择性地快速传递质子的特性。多孔有机笼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高吸水特性以及三维连通的质子传递路径,可提升PEM的质子传导性能。本文将多孔有机笼(CC3)原位固载到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表面,与Nafion复合制备了CC3/PANNafion复合质子交换膜,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C3的固载改变了纤维的微观形貌,增加了纤维直径,使纳米纤维比表面积从9.57m2/g增加到113.6m2
利用拉曼光谱成像技术研究了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PMMA)共混薄膜体系及其增容体系(增容剂为PS-b-PMMA嵌段共聚物)的相态结构及化学成分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拉曼Mappi
在溶剂热法制备ZnO纳米粒子的基础上,利用物理剥离和纳米粒子互剪切作用成功制备了MoS2/ZnO异质结构纳米复合物。以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致发光谱等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形貌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利用物理剥离和互剪切作用能有效地获得MoS2/ZnO复合物,复合作用使得MoS2位于378cm-1(E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