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应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而“表达与交流”的方式以书面表达与交流和口头表达与交流为主。
“黄金3 2”是指预备铃到上课铃间的三分钟至每节新课的前两分钟共五分钟时间,简称“黄金5分钟”。看似短短的5分钟,细细算来,却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如果以一个学期使用18周来计算,每周有5节语文课,一个学期将有140个“黄金5分钟”。如果一个班的学生约有40多人,则每个学期人均使用次数为3次。照这样计算,高中三年6个学期里,将产生840个“黄金5分钟”,人均受训次数将达18次。这是一项非常可观的预算,我们不难想象,受过高中三年不懈培训,独立在讲台上演讲近18次,听取同伴演讲近800次,参与文稿创作及聆听他人文稿达800多次的学生,会有怎样一种收获与体验。所以,善于开发“黄金3 2”,可以为学生提供受训时间和受训机会,让“有话可说”的实现成为可能。
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中,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各个学段对“表达交流”的要求为依据,创设了《我是这样长大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难忘的场景》等十大训练板块。让学生在训练板块的推进中从自身成长的点滴回忆中、从经历的人与事中、从报纸书籍电视网络新闻的阅读中、从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与评论中、从感动中国人物和心中偶像的解读中、从一分钟作文的快速构建中有“说”的欲望、“听”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说”的能力。
对高一新生而言,这一训练就更应注重入门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的设置上更应注重由浅入深、由易向难依次推进。笔者对恩平一中2012届高一(19)班新生在第一学期里的训练内容安排如下:1—3周《让您认识我》,4—6周《难忘的一幕》,7—9周《迷人的景色》,12—14周《让我骄傲的一件事》,15—17周《触动心灵的人和事》,18—20周《好书推介》。在执行中,首先指导全班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专题撰写演讲稿,以周记形式完成;然后指导语文课代表安排好本班各位学生在本学期内的演讲次序,落实稿件检查工作;最后对即将参加演讲的学生给予必要的辅导,如稿件修改、仪表仪态、语调语速等。
记得在一次专题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训练中,笔者提前一天拿出了一份记载我国留法学生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的主题为“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的游行示威集会事件的旧报纸让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就报纸中提到的“李洹在会场上发表了长篇法文演讲,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的事件”发表评论。第二天“黄金3 2分钟”演讲台上,郑思勇同学早早地拿着写好的讲稿在教室靠门处站立着,信心满怀地等待着科代表的“报幕”。一句“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郑思勇同学为我们演讲,掌声有请!”把小勇引向讲台中央。随后,小勇向同学们介绍了李洹事件的大致经过,再向大家宣读了演讲中的部分译文,最后做出评论。评论时,他慷慨激昂地说:“2008年4月19日是我们中国学生值得记忆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爱国留学生李洹用他的爱国热情,富有哲理和逻辑思辨的行文,地道的法语,圆润、优美的嗓音,流畅的语言征服了法国和全世界。他的演讲赢得了法国人的尊重,为中国人守住了尊严,是我们当代学子的榜样!我们应向他学习,打好知识基础,将来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也一定让祖国为我们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段发自肺腑的言语赢得了全班经久不息雷动般的掌声,使全班同学内心的爱国情怀沸腾了起来,心灵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责任编辑 邱丽
“黄金3 2”是指预备铃到上课铃间的三分钟至每节新课的前两分钟共五分钟时间,简称“黄金5分钟”。看似短短的5分钟,细细算来,却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如果以一个学期使用18周来计算,每周有5节语文课,一个学期将有140个“黄金5分钟”。如果一个班的学生约有40多人,则每个学期人均使用次数为3次。照这样计算,高中三年6个学期里,将产生840个“黄金5分钟”,人均受训次数将达18次。这是一项非常可观的预算,我们不难想象,受过高中三年不懈培训,独立在讲台上演讲近18次,听取同伴演讲近800次,参与文稿创作及聆听他人文稿达800多次的学生,会有怎样一种收获与体验。所以,善于开发“黄金3 2”,可以为学生提供受训时间和受训机会,让“有话可说”的实现成为可能。
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中,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各个学段对“表达交流”的要求为依据,创设了《我是这样长大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难忘的场景》等十大训练板块。让学生在训练板块的推进中从自身成长的点滴回忆中、从经历的人与事中、从报纸书籍电视网络新闻的阅读中、从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与评论中、从感动中国人物和心中偶像的解读中、从一分钟作文的快速构建中有“说”的欲望、“听”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说”的能力。
对高一新生而言,这一训练就更应注重入门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的设置上更应注重由浅入深、由易向难依次推进。笔者对恩平一中2012届高一(19)班新生在第一学期里的训练内容安排如下:1—3周《让您认识我》,4—6周《难忘的一幕》,7—9周《迷人的景色》,12—14周《让我骄傲的一件事》,15—17周《触动心灵的人和事》,18—20周《好书推介》。在执行中,首先指导全班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专题撰写演讲稿,以周记形式完成;然后指导语文课代表安排好本班各位学生在本学期内的演讲次序,落实稿件检查工作;最后对即将参加演讲的学生给予必要的辅导,如稿件修改、仪表仪态、语调语速等。
记得在一次专题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训练中,笔者提前一天拿出了一份记载我国留法学生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的主题为“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的游行示威集会事件的旧报纸让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就报纸中提到的“李洹在会场上发表了长篇法文演讲,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的事件”发表评论。第二天“黄金3 2分钟”演讲台上,郑思勇同学早早地拿着写好的讲稿在教室靠门处站立着,信心满怀地等待着科代表的“报幕”。一句“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郑思勇同学为我们演讲,掌声有请!”把小勇引向讲台中央。随后,小勇向同学们介绍了李洹事件的大致经过,再向大家宣读了演讲中的部分译文,最后做出评论。评论时,他慷慨激昂地说:“2008年4月19日是我们中国学生值得记忆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爱国留学生李洹用他的爱国热情,富有哲理和逻辑思辨的行文,地道的法语,圆润、优美的嗓音,流畅的语言征服了法国和全世界。他的演讲赢得了法国人的尊重,为中国人守住了尊严,是我们当代学子的榜样!我们应向他学习,打好知识基础,将来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也一定让祖国为我们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段发自肺腑的言语赢得了全班经久不息雷动般的掌声,使全班同学内心的爱国情怀沸腾了起来,心灵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