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承德市区主街道行道柳树较大面积出现烂皮病。本论文通过对此现象的全面分析,找出发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承德市区行道柳树烂皮病的防治措施,以更大的减少行道树资源浪费,提高城市绿化维护效益。
关键词:柳树烂皮病;病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
1 柳树烂皮病的情况调查
承德市在2008~2011年间.在武烈路西侧、石洞子沟北侧、河东路西侧河床、京承旅游路东侧复式河床、迎宾路西侧等处分别栽种了大批柳树,栽种当年便有烂皮病发生。据调查统计,近年陆续有因病害严重死亡的状况,但各处发病情况并不一样。到2012年底,武烈路西侧死亡柳树棵树占总栽植棵树的80%,石洞子沟河东路、东侧河床及迎宾路西侧此比例数分别为30%、25%及20%,京承旅游路西侧没有死亡,长势尚好;由此看出,近年栽种的柳树因柳树烂皮病而引发的死亡情况比较普遍,对承德市区柳树烂皮病原因进行及时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柳树烂皮病的病况及侵染规律
引发柳树烂皮病的病原菌为弱寄生菌,既可以寄生生活,又可在枯死树伐根,栅架等处腐生生活,进而成为侵染源。病原名称为柳腐皮壳菌(valsa salicin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核菌纲,球壳菌目,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冬。合适条件下,在第2年成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死亡组织和伤口侵入寄生,有潜伏性。
在承德地区的发病规律主要为4月上旬发病,6月是发害盛发期,7月上旬趋势见缓,9月停止发育,只有当树木衰弱时才侵害树木,因此树木移栽成活后烂皮病发生最重。
3 病因分析
在对承德市柳树烂皮病调查期间发现,武烈河西侧柳树(栽于2008年)旁边是长势良好的国槐,栽种时胸径为20cm,死亡最多;石洞子沟栽种柳树栽时胸径为12~15cm,树旁为硬化路面,透气性差,发病情况次之;而同样栽在河边的其他3处发病较轻:如河东路西侧的柳树发病情况列位第3,栽时胸径为30~40cm。栽在京承旅游路东侧复式河床的柳树,因移栽时胸径在9~12cm之间,正值壮年,几年内没有死亡,且生长旺盛。迎宾路西侧的柳树,同样地处水边,因移栽时胸径在12~15cm之间,发病情况也不多见。综合以上调查情况和病原菌染病规律分析,近年,承德市近年柳树烂皮病重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柳树具有易衰老的特性
柳树是速生树种,20a后就开始衰老,另外这些年来为扩大繁殖量和保持性状的统一,一直采用无性扦插繁殖。树木的真实年龄是从种子萌发算起的,从扦插算起的苗龄是假年龄。目前,承德市区主街道的行道柳树的树龄都较高,逐漸进入衰老和易发病阶段。
3.2 气候变化明显
异常气候条件打破了柳树良好生长的平衡点,干扰了树木生长的生理过程;不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长势极弱。气温极低值时,树皮组织结构遭到破坏,不呈现抵抗能力,极易受病原菌感染。因此,气候变化是导致柳树烂皮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3 栽植胸径选择相对不合理
从栽植时胸径大小的角度分析,京承旅游路路段柳树栽植时胸径在10~12cm之间,介于其它路段行道柳树胸径值中间,与其他胸径苗木相比正时壮年。
树势的客观调查表明,柳树苗在同等条件下生长,长势旺、树势强的树苗发病轻;相反,长势弱、树势若的发病重,死亡率也高。
因此,在同等气候条件下,除京承旅游路西侧复式河床上几乎没有柳树烂皮病现象,其他地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柳树烂皮病病害。
3.4育苗地气候与栽苗地气候差距较大
承德市区近年选用的柳树苗木多为北京市以南的柳树苗木。柳树苗木的生态特性随地区气候条件的而变化,一般生在气候条件适宜地区的苗木比生在气候条件不适宜地区的苗木的叶片大而薄,气孔数目大而少,组织纤维的强度较弱;主要原因是生长周期短导致组织间不坚密,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差。因此,北京市以南地区的柳树苗木比承德市以北地区的柳树苗木发病严重。
3.5不良环境的诱导作用
由于周围建筑物的遮掩,武烈路西侧的柳树光照受阻,光合作用不畅,病害相对严重。石洞子沟的柳树种植在马路边缘石阶上,汽车尾气侵害严重,土壤透气性差,根系生长受阻,较差的生长环境导致其发病严重。
4 防治对策
4.1 尽可能选用真树龄比较小的柳树
有条件的用种子繁殖。到目前为止,受栽培方式惯性的影响,难以找到这种苗源,但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
4.2 选苗时最好选用健康的
胸径7~8cm左右,最好不超过12cm的柳树,不可急功近利,未达到短期见效而选用大规格而实际已经衰老的苗子,增大烂皮病发生的机会。
4.3 最好使用苗圃的自备苗木
如果外调,也应该调运与本地环境相近或者比本地环境稍差地区的苗木,不能贪图便宜选调比本地气候相对很好;同时,用大水大肥催起来的、不接近自然条件养起来的苗子也尽量少用。
4.4 栽植时尽可能扩大树穴
投入好土,改善周围生态环境,以利于其健康生长,如果环境恶劣,难以改造,不临近河渠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栽种柳树,选用其他抗性强的树种栽种。
4.5 病后治疗
患病严重和死亡的柳树要尽快处理,涂药防治时一定要把病变部分清洁干净,剪除的枯死枝及死亡树木,清扫落叶集中烧毁,防止病菌传播蔓延。防治时,划破病斑后,选用多菌灵(浓度1:25),甲基托布津(浓度1:25),5°石硫合剂等药剂涂刷病部。在用药后5d,在病斑周围再涂50~100ppm赤霉素,使其产生愈合组织,防止病斑再次发生。在5~7月份喷洒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次。
5 小结
造成柳树烂皮病的病原菌是弱寄生菌,所以,柳树本身特性、对环境的不适应及栽培措施的不当是引发病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以综合预防为主,化学治疗为辅,勤于防范,才可有效控制柳树烂皮病的发生。
作者简介:董立新(1964-),女,承德市园林局副局长。
关键词:柳树烂皮病;病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
1 柳树烂皮病的情况调查
承德市在2008~2011年间.在武烈路西侧、石洞子沟北侧、河东路西侧河床、京承旅游路东侧复式河床、迎宾路西侧等处分别栽种了大批柳树,栽种当年便有烂皮病发生。据调查统计,近年陆续有因病害严重死亡的状况,但各处发病情况并不一样。到2012年底,武烈路西侧死亡柳树棵树占总栽植棵树的80%,石洞子沟河东路、东侧河床及迎宾路西侧此比例数分别为30%、25%及20%,京承旅游路西侧没有死亡,长势尚好;由此看出,近年栽种的柳树因柳树烂皮病而引发的死亡情况比较普遍,对承德市区柳树烂皮病原因进行及时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柳树烂皮病的病况及侵染规律
引发柳树烂皮病的病原菌为弱寄生菌,既可以寄生生活,又可在枯死树伐根,栅架等处腐生生活,进而成为侵染源。病原名称为柳腐皮壳菌(valsa salicin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核菌纲,球壳菌目,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冬。合适条件下,在第2年成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死亡组织和伤口侵入寄生,有潜伏性。
在承德地区的发病规律主要为4月上旬发病,6月是发害盛发期,7月上旬趋势见缓,9月停止发育,只有当树木衰弱时才侵害树木,因此树木移栽成活后烂皮病发生最重。
3 病因分析
在对承德市柳树烂皮病调查期间发现,武烈河西侧柳树(栽于2008年)旁边是长势良好的国槐,栽种时胸径为20cm,死亡最多;石洞子沟栽种柳树栽时胸径为12~15cm,树旁为硬化路面,透气性差,发病情况次之;而同样栽在河边的其他3处发病较轻:如河东路西侧的柳树发病情况列位第3,栽时胸径为30~40cm。栽在京承旅游路东侧复式河床的柳树,因移栽时胸径在9~12cm之间,正值壮年,几年内没有死亡,且生长旺盛。迎宾路西侧的柳树,同样地处水边,因移栽时胸径在12~15cm之间,发病情况也不多见。综合以上调查情况和病原菌染病规律分析,近年,承德市近年柳树烂皮病重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柳树具有易衰老的特性
柳树是速生树种,20a后就开始衰老,另外这些年来为扩大繁殖量和保持性状的统一,一直采用无性扦插繁殖。树木的真实年龄是从种子萌发算起的,从扦插算起的苗龄是假年龄。目前,承德市区主街道的行道柳树的树龄都较高,逐漸进入衰老和易发病阶段。
3.2 气候变化明显
异常气候条件打破了柳树良好生长的平衡点,干扰了树木生长的生理过程;不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长势极弱。气温极低值时,树皮组织结构遭到破坏,不呈现抵抗能力,极易受病原菌感染。因此,气候变化是导致柳树烂皮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3 栽植胸径选择相对不合理
从栽植时胸径大小的角度分析,京承旅游路路段柳树栽植时胸径在10~12cm之间,介于其它路段行道柳树胸径值中间,与其他胸径苗木相比正时壮年。
树势的客观调查表明,柳树苗在同等条件下生长,长势旺、树势强的树苗发病轻;相反,长势弱、树势若的发病重,死亡率也高。
因此,在同等气候条件下,除京承旅游路西侧复式河床上几乎没有柳树烂皮病现象,其他地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柳树烂皮病病害。
3.4育苗地气候与栽苗地气候差距较大
承德市区近年选用的柳树苗木多为北京市以南的柳树苗木。柳树苗木的生态特性随地区气候条件的而变化,一般生在气候条件适宜地区的苗木比生在气候条件不适宜地区的苗木的叶片大而薄,气孔数目大而少,组织纤维的强度较弱;主要原因是生长周期短导致组织间不坚密,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差。因此,北京市以南地区的柳树苗木比承德市以北地区的柳树苗木发病严重。
3.5不良环境的诱导作用
由于周围建筑物的遮掩,武烈路西侧的柳树光照受阻,光合作用不畅,病害相对严重。石洞子沟的柳树种植在马路边缘石阶上,汽车尾气侵害严重,土壤透气性差,根系生长受阻,较差的生长环境导致其发病严重。
4 防治对策
4.1 尽可能选用真树龄比较小的柳树
有条件的用种子繁殖。到目前为止,受栽培方式惯性的影响,难以找到这种苗源,但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
4.2 选苗时最好选用健康的
胸径7~8cm左右,最好不超过12cm的柳树,不可急功近利,未达到短期见效而选用大规格而实际已经衰老的苗子,增大烂皮病发生的机会。
4.3 最好使用苗圃的自备苗木
如果外调,也应该调运与本地环境相近或者比本地环境稍差地区的苗木,不能贪图便宜选调比本地气候相对很好;同时,用大水大肥催起来的、不接近自然条件养起来的苗子也尽量少用。
4.4 栽植时尽可能扩大树穴
投入好土,改善周围生态环境,以利于其健康生长,如果环境恶劣,难以改造,不临近河渠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栽种柳树,选用其他抗性强的树种栽种。
4.5 病后治疗
患病严重和死亡的柳树要尽快处理,涂药防治时一定要把病变部分清洁干净,剪除的枯死枝及死亡树木,清扫落叶集中烧毁,防止病菌传播蔓延。防治时,划破病斑后,选用多菌灵(浓度1:25),甲基托布津(浓度1:25),5°石硫合剂等药剂涂刷病部。在用药后5d,在病斑周围再涂50~100ppm赤霉素,使其产生愈合组织,防止病斑再次发生。在5~7月份喷洒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次。
5 小结
造成柳树烂皮病的病原菌是弱寄生菌,所以,柳树本身特性、对环境的不适应及栽培措施的不当是引发病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以综合预防为主,化学治疗为辅,勤于防范,才可有效控制柳树烂皮病的发生。
作者简介:董立新(1964-),女,承德市园林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