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的现代艺术概述(二)拉丁美洲国家的当代艺术:1990至现今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54202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拉丁美洲的现代艺术进入了当代艺术阶段,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包括美国和西欧国家,现代艺术陷入了分裂局面或境地,拉丁美洲的现代艺术,依据某些学者的意见,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或困惑境地;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把当代拉丁美洲艺术基本上分为超现实主义的墨西哥现代艺术,具有拉美地区色彩的、以阿根廷画派为主体的当代艺术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南美当代艺术这三种群体和类型。
  [关键词] 拉丁美洲 墨西哥现代艺术 阿根廷画派 南美当代艺术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拉丁美洲的现代艺术进入了当代艺术阶段。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包括美国和西欧国家,现代艺术陷入了分裂局面或境地。拉丁美洲的现代艺术,依据某些学者的意见,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或困惑境地: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把当代拉丁美洲艺术基本上分为三种群体和类型。
  首先是由罗费洛塔马约建立起的具有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的具象——超现实主义的墨西哥现代艺术传统。不过经过几代人的延续,已经发生新的畸变;其次是明显受到美国和西欧当代艺术影响,诸如新抽象表现主义和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等。而成为具有拉美地区色彩的、以阿根廷画派为主体的当代艺术,第三,是把自己民族的传统和墨西哥魔幻现实主义结合的、具有新观念和抽象——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南美当代艺术,其活跃的地区为南美的巴西。
  
  一、墨西哥具象——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廷续和畸变
  
  从九十年代开始,墨西哥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杰出的民族特征,他们在墨西哥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把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美术创作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型的拉美当代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墨西哥现代美术家塔马约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如前所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塔玛约把独特的拉美流下的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欧出现的超现实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具象——超现实主义的新流派。此后在几十年中,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几代人。新一代艺术家所体现的新精神是他们丰富的创新精神,包括对于媒体的把握,色彩的大胆利用等。
  似乎最能体现出塔马约艺术精神的是一位名叫佛朗西斯科·托勒多(Francisco Toledo1940-)的家伙。同他的老师塔马约一样,托勒多也不无受到了西欧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从1960到1965年,他在西欧学习现代艺术,特别崇拜保罗·克利和杜波弗耶特,但托勒多从来没有一味地模仿这些西欧现代艺术大师的风格,这些外来的影响是深深扎在他的潜意识深处。回到墨西哥之后,托勒多一头扎进墨西哥民间艺术的研究中,他深深热爱古老的玛雅文化艺术,特别是玛雅神话,同时对于侶世纪到19世纪的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文化艺术很感兴趣,而这两者则成为他后来艺术创作的源泉。批评家对于托勒多的艺术作品给与较好的评价,认为他把当代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悠久传统的玛雅文化的神秘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型的当代美术形式,很好地体现出当代拉美民族和谐中庸的性格。托勒多的绘画作品色彩鲜艳靓丽,构图复杂,但不繁琐,具有民族色彩,是人人都可看的懂得好画作。
  同托勒多齐名的画家还有阿尔弗菜多·卡斯坦尼达(Alfredo Gastaneda 1938-)。同托勒多不同的是,卡斯坦尼达的绘画时常表现即发或突发事件,他有能力把这种瞬息间发生的偶然事件的特殊时刻把握在眼中,然后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很难得的,这不但需要艺术家独特的眼力和瞬间把握的能力,还需要艺术家独特的想象和再现能力。卡斯坦尼达具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他是一个一按照某些批评家的说法——自恋狂或自现狂,他创作的一个系列的自画像,让人们看后感到很不舒服,比如1983年他绘制的一幅自画像,是一个男人正在生孩子,而这两个可见人物的头像就是他自己,这幅画作让不少人看后呕吐和难受,而画家自己却说,这是当今社会的现实和环境的真实写照。
  卡斯坦尼达的画作大多是粗俗,暴力,狂野,大胆和色情的,虽然他自己多次声明他的画是墨西哥当代社会和环境的真实再现,而且他热爱墨西哥传统文化特别是玛雅文化传统,但从观众反应来讲,他的画作受欢迎的程度远远不及前面所介绍的塔勒多的作品。可是奇怪的是,有些学者竟然称誉他的绘画作品是当代墨西哥社会现实的宣言书,而卡斯坦尼达是目前最能体现墨西哥民族精神的当代画家。
  实际上属于卡斯坦尼达这一流派的还有内厄姆B泽尼尔(Nahum B Zenil,1947-),阿勒詹德罗·哥仑迦(ALklejandro Colunqa。1948-),杰曼,维尼格斯(German Veneqas,1959-),罗伯托·玛奎斯(Roberto Marquez,1969-)和朱琉,盖兰(JulioGalan 1969-)等年轻一代艺术家。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卡斯坦尼达的影响,但又走自己不同的创作道路。
  泽尼尔可以说是卡斯、坦尼达的忠实门徒,他同老师一样喜欢画自我暴露的自画像,而且也是丑陋,暴力,粗俗的风格。但严格来讲,他的画接近墨西哥的民间通俗画——近似中国的年画;而且,从谋种意义来看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因此,最近越来越流行起来。
  哥仑迦的绘画风格则吸取了卡斯坦尼达的色彩丰富的特点,以墨西哥民族对于色彩的敏感来绘画出色彩鲜艳的作品,他的画表现出某种稚气和童心,时常以他自己童年时代所听到的墨西哥民间故事为题材,而绘制出优美感人的绘画。在一个系列中,他以自己童年时的保姆和家庭护士为中心,绘制出不少动人的艺术杰作。目前,他的绘画已经成为各地美术馆争相购置的作品,也日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杰曼·维尼格斯则作出另外一种选择。他把二维绘画和三维艺术结合起来创作出新型的多维体艺术,比如从九十年代中期,他把绘画和浮雕相结合为教会和教堂创作出一些大型作品。这些作品的形象一般是墨西哥奉行的天主教圣经中的形象,包括那些妖魔鬼怪的形象和玛雅教的妖魔形象等,所以,为了避免麻烦,他的画作一般都是无标题作品。
  朱琉,盖兰同卡斯坦尼达与詹妮儿一样,喜欢以自己的形象入画,比如1990年他所创作的题为“我到底丢失了多少?”(How muchis missing?),就表现出某种幼儿情结,按照佛洛伊德的学说,就是幼年时代的恋母情结。
  阿根廷学者即本文作者之一多斯-桑托斯是这些画家的好朋友,他用“具有独特的张力,丰富的想象力,完美得色彩表现和新型的美学观念。来充分体现了拉美当代艺术的某些特点,特别是把具象——起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思想。”其实这就是当代墨西哥美术的民族特征,也就是不同于当代阿根廷艺术的地方。
  
  二、国际化的阿根廷当代艺术
  
  地处中美洲的阿根廷原本是一个殖民地 国家,其艺术在国际艺术界究竟定位在何处一直是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即使是来自阿根廷的学者——如本文作者桑托斯也认为难以回答。我们姑且以“国际化”来勉强定义阿根廷的当代艺术。
  阿根廷的当代艺术决不是自成一家的,它与来自海外的即国际上的流行趋势关系密切。然而,阿根廷的艺术家却能够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个人的色彩浓厚的特殊画风,而透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他们对于艺术和世界的看法与情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流行于美国和西欧的现代艺术的各个流派诸如抽象表现主义,概念艺术。新古典主义,乃至什么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等等持续不断地影响着阿根廷艺术的发展,而且从历史上讲,很多阿根廷艺术家是在西欧各国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学习艺术的,直接地受到西欧现代主义的教育和影响。从八十年代开始,阿根廷出现了一批具有才华的优秀艺术家。
  奥尔弗雷多·普莱尔(AIfrodo Prior 1952-)就是突出的一位,他从小学习艺术,在阿根廷国家艺术学校受到过基础教育,此后,又到西欧和美国学习现代艺术,受到较大的影响,从一开始他对于概念艺术感兴趣,但不久就厌烦了,于是从八十年代后期,他不断从一种流派转变到另外一种流派,颠簸不断,但也增添自己的创作经验。从九十年代起,他又迷恋上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和中国艺术,因为他的妻子是一位日籍阿根廷人,他曾经几次去日本学习和考察,自然而然,他的绘画透露出某种东方色彩,
  同普莱尔一样的还有名叫奥克塔维欧,布赖希(Octavio Blasl1960-)的家伙。他是个年轻的艺术家,曾经在纽约学习过艺术,他的风格相当古怪,幽默,而且富有讽刺内涵。他学习纽约的现代艺术的混合媒体创作流派,已经现成材料和拼贴方法来进行制作。在八十年代后期,他仿效了西欧流行的新表现主义风格创作了一个大系列,而引起轰动。此后,他不断发展,增加了幽默和讽刺内涵,而成为独特的风格。在1990年,他创作出一个系列,并且在纽约和阿根廷首都公开展示,他的系列中的一幅题名为《基督的》(Christie’s 1990),作品的中心形象是一个绑缚在十字架上的“米老鼠”,它双手被绑缚在十字架上,手指指向苍天,在作品左右下角是两个方块,上面标有美元的符$,粗看这个作品,只觉得好玩尔。但仔细观看后,一琢磨,不难看出艺术家的讽刺内涵:他表现出拉美艺术家和知识界对于当代美国文化的批判和厌恶。米老鼠是美国流行文化的符号,在这里说明了美国文化的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可恶。众所周知,在圣经中,耶稣的门徒犹太为了贪婪金银而出卖了主子和老师基督;现在,美国的物质主义和拜金的社会潮流有再次出卖了美国的文化。这个作品公开展出不久,就引起了争论;但批评家对于它的批判精神和讥讽意义是一致称赞的。
  此外还有一个怪人名叫李卡多·基纳里,他也在西欧和美国学习过艺术,对于新古典主义的写实风格很感兴趣,也用来指导自己的绘画创作。有趣的是,这位老兄所使用材料是非同寻常的:他使用大家常用的卫生纸和餐巾纸,特别是半透明的卫生纸,在上面用彩色蜡笔涂绘成形象,然后把半成品粘贴在画布上面:而且他的作品尺寸很大,有一点视觉感染力。比如在1990年创作的《蓝盒子》(The Blue Box 1990)就是一例。画中是几个人形挤在一个四面不透风的蓝色屋子里面,在冲击,在挣扎。他们是如此痛苦,忿怒等。画家自己解释是要表现出当代人类的苦痛处境。在西方,蓝色是代表忧郁,苦痛,难受的颜色:这里四面不透风的屋子了正代表目前人类左右为难,找不到出路的现实环境;而那些人形也表现出当代人类的真实面目。
  此外,受到过美国和西欧的现代艺术教育,而后来又表现出强烈的反欧洲现代主义绘画风格和流派的拉美艺术家,还有来自哥伦比亚的女画家欧菲丽娅·罗德丽奎兹,她曾经在美国纽约学习现代艺术,受纽约女权主义艺术家的影响,此后与哥伦比亚沿海地区的年轻艺术家一起创作,后来逐渐地脱离了群体发展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她绘画出半透明的几何状形象,再施与简单的、平色的平涂色彩,然后再由随手从大街上拾到的纸盒子,扯去撕成碎片,再次拼贴在画板或画布上面,成为作品。这样的画作表现出什么意思?这位女画家自己解释说:这些盒子到处可见,无人重视,这正如我们的拉美普通人,特别是有色人种一样,到处都是,但无人重视和照顾,而且我们的环境——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一再遭到破坏和摧残,如同我们人民一样。我就是想从这些废物和垃圾上寻找我们人生的意义,也要求所有人都关心一下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
  在阿根廷还有一位不太走运的欧籍画家,名叫吉勒尔默·奎特卡。他是以色列——犹太籍阿根廷画家,从小学习绘画,但从来没有走红过,1990年应邀参加盖兰和其他先锋派艺术家大展之后,才有人知道他。他的作品流露出对于西欧的新古典主义的追随和再现,而且也表现出某种社会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笔者和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家伙如果坚持自己的画法和风格,有一天会成为好的画家。
  同上述的阿根廷画家一样,在拉美洲的其他国家中也有一批受西欧现代艺术影响甚深的年轻艺术家,比如哥伦比亚的拉米罗·阿兰枸,迪耶兹等,他们都有潜力,能够成为优秀的画家。可惜的是由于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等原因,在拉丁美洲现状下,对于广大的年轻一代艺术家,想单单依靠艺术创作生存是相当困难的。
  
  三、走自己道路的巴西当代艺术
  
  地处南美的巴西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资源丰盛,而且文化艺术历史悠久,目前已经是南美地区当代的艺术中心。同其他拉美国家相比,巴西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自己的道路。实际上,早在1950年,巴西就出现了几个有世界名望的现代艺术家,比如契哥·西瓦把墨西哥的魔幻现实主义同超现实主义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的大画家,他在画怪物时,常常饮酒喝得大醉,在神经恍惚的状态下,画出怪异色彩的妖魔鬼怪,因此产生令人惊讶的视觉效果。此外,佛兰西斯科·塞弗利诺·迪拉(FranciscoSeberino Dila)和伊都阿多,卡哈多虽然也属于魔幻现实主义画派。但却走的是社会现实主义风格,他们时常深入农村,工厂和农贸市场,去寻找题材和模特,去绘制一些在田里工作。或在工厂干活的,和游戏场中的普通大众,因此他们的作品是社会现实主义的。
  罗多佛塔曼尼则是都市文化的热爱者,他是猎取都市镜头的高手,虽然他是上述画家的好友。但走的确实是不同的路:他好像是一位公共汽车司机兼摄影师,随时信手就把教堂里面的婚礼仪式的人们,在超级市场购物的家庭妇女,在海滨浴场上洗浴的姑娘小伙等,都绘制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此 外,他还用碎纸片来画出印第安人的形象,来抗议官方对于印第安人的歧视和迫害等。这些人对于年巴西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由于巴西是个大国,移民来自大约120个国家,有一些移民画家也对巴西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有一位日裔巴西画家名叫马部学(Manabu Mabe),这个人实在值得奖励,他不但代表了个人的成绩,还代表着巴西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起初,他是以种植工人的身份只身来巴西庄园打工,从事采摘工作,但他具有日本民族的刻苦。坚强与自强不息,干了几年,就自己拥有了农庄。在业余时间,这位老兄自己绘画自娱。而且越画越好,后来声誉雀起,画风也日益趋向抽象。时至今日,他的画扬名国际,他的作品具有令人目眩的光辉色彩和独特的造型,把东方的和谐和巴西的大胆巧妙地结合一体,使得每幅作品都具有视觉上的享受。有的时候,他的画作简单至极。一幅大型画作,在一片全蓝或全红的画面上,不经意地涂抹上几笔抢眼的白色,但给予人以相当的视觉震撼。
  大竹富江也是一位日裔巴西画家,她的画法比较理性,注重几何图形,但也是只用几种简单的色彩进行绘画的当代画家,有时只用两种颜色。他也是早期移民到巴西,先当咖啡园工人,后来自学成家,是圣保罗市的活跃画家。她很聪明,除了绘画之外,还担任服装设计,舞台设计等,1998年巴西上演的歌剧《蝴蝶夫人》,里面的舞台布景和服装高设计就出于这位日裔巴西女艺术家之手,被誉为拉丁美洲布景设计的最佳杰作。在巴西的当代艺术家群体中,还有一位怪杰,是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姓方的画家,此人祖居大陆,在1959年前随父母来到巴西,他的父亲是国民党元老,信本人早期曾经在大陆学习佛教和艺术。来到巴西后,刻苦努力,现在已经是知名画家。他的静物画很出名,在一个基本色调上,在用淡彩画出花卉特别是瓶中的百合花,给人某种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空灵意味。
  巴西的艺术和巴西的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紧密,比如巴西的艺术和巴西的阳光息息相关。热带的火辣辣的骄阳,的确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使得所有的色彩更加鲜艳,光辉,明亮,而且使得明暗对比更加强烈。有一些艺术史学家甚至说:法国的印象主义应该起源于巴西,因为大师马奈(Mana)曾经来到巴西过,当时他突患热带病,他乘坐的法国快艇停船于里约热内卢,马奈时常观看海湾附近的美丽风光和骄阳的美景,画了不少速写和写实画,对于后来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巴西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是巴西自己的艺术家努力的成就。
  提到巴西的现代艺术,就不得不提到巴西的艺术大展和美术馆的作用,而这点也正是其它国家,包括中国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巴西政府和文化艺术团体一贯重视组织大型艺术展览。1922年在圣保罗市举办的巴西现代艺术大展,虽然只有一星期,但却宣布了巴西的艺术家和欧洲学院派的传统分道扬镳: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巴西文化史的分水岭。巴西现代艺术中心主要是在圣保罗市,里约市和巴西利亚市,以及南部的亚马逊河流域的都市等,而不同地区便孕育出不同风格的艺术。
  从90年代开始,在理约和圣保罗市所举办的巴西艺术双年展是由席西洛,马塔拉索赞助创立的。这个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大型画展,目前已经成为国际艺坛的重要画展。很多著名的画家如毕加索,德沃尔,墨西哥的塔马尤,中国的张大千等都曾前来参加。奇怪的是,每次来自国外的画家总比巴西自己的画家出风头,实际上巴西的画家的作品并不差。
  这个局面从90年代开始有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巴西画家参加了展览。并且获得大奖。最近几年来,还有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的艺术家参展。
  当代巴西艺术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列入在巴西新艺术名下的巴西的新观念艺术或译新概念艺术流派(Neo-Conceptual Art)了。巴西的新观念艺术流派更强调的是创作的随意性,利用现成材料,具有讽刺,激发,乃至恶搞等。这类画家有希尔顿·伯利多,他是个花花公子类型的年轻画家,喜欢在墙上随意画一些象涂鸦的绘画,有的时候在涂鸦绘画后的墙壁前面,把一些随手拾来的垃圾,例如碎纸屑,箱子,破家具,乃至破衣服等堆砌在一起。但路人走过时,看一下,会觉得很好玩!学者对此的解释是:“伯利多的新观念作品,表现出某种无奈,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他如实地体现出拉丁美洲国家和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环境——我们不就是象那些涂鸦的形象吗?我们的环境不就象这些垃圾吗?”同伯利多一样的新观念流派的画家还有沃尔特奇奥伽尔德斯,西尔多·梅丽勒斯,滕伽等人,由于他们出世时和成名时较年轻,所以他们不怕权威,具有批评精神,从而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意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新媒体艺术也在巴西兴起。一般来讲,学者没习惯以“巴西新艺术”运动概括之,但我们这里要指出巴西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意,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所谓的新装置艺术。在这些艺术家中,我们不妨只选择三位,就可窥豹一斑了:厄内斯托·尼图是巴西艺术学院的学生,他对于现代新科技理论和多媒体有所研究,并且依据此进行创作。他创作的题为《赤裸的质体》,在会展大厅的几间厅内,摆放了一些用塑料,白色的、半透明的纺织品和布,还有用其他材料制作的大型瓶子状和几何立体的物品,有一些像中国的不倒翁,观众们参观时,进入房间可以随意推,拉,踢。挪,拽移动这些物品——按照艺术家本人的说法,是互动性装置作品,而学者的解释就更玄了:“我们进入了新的科技时代,新媒体时代,这个时代的最新的词汇就是‘互动’。人在新的空间中,如何实现互动哪?这个作品就就回答您的问题。”
  另外一位巴西女艺术家戴安娜·多明古斯似乎走的更远,1997年她创制了一个题为《改变,我的身体,我的血液》的大型新裝置艺术作品,她使用录像,电子合成技术,数码技术等加上传统的装置艺术,制作出这个当时令人难懂的东西:在大厅后面的背景墙上是一个大型的电视屏幕,上面不断播放用电脑合成技术绘制的人体器官和肢体碎片,而且不断晃动,图像不是很清晰,前面的一个像祭祀的神坛的台子上,放置一个磁盘,里面是红色的液体——有人说是人或动物的血液,有人说是艺术家自己或什么女人的经血——我们就简单称为红色液体,厅内不断播放非洲的鼓声,人的呼喊声和当代的流行摇滚音乐和巴西音乐等。观众在观看中,感到糊涂和困惑,而后又会感到烦躁。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意思?这位女艺术家自己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电子现实或虚拟现实是最主要的现实。我的作品就是要体现出当代艺术家对于电子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反思。我之所以说反思,是因为我的作品表现出对于自身的再次思考认识。我们的身体和血液实际上是在某种超现实中活动。我以撒满宗教和文 化的形式来展现我们自身的现实,这里的肉体和血液都是可以互动的,您们看,随着非洲的鼓声,拉美的音乐声和人声,我们的身体和血液不断地运动,这就是自然,现实和真理。”,但我们一般的普通观众是很难理解这位女艺术家的高论的。
  近年来,一些新生代艺术家比上述艺术家走的更远一些,比如有的人就开始直接利用电脑技术来进行绘画创作。一个叫毕特里兹,米尔哈兹思的女艺术家,就是用电脑合成技术不断创作的新人,在2000年她的题为《一朵玫瑰的变异》(The Carnatio and The Rose 2000)就是用塑胶碎片拼贴、缝纫加上电脑合成的新型作品,用电视录像从地板下面向上照射,通过透明的地面,观众可以看到脚底下面晃动的玫瑰花图像,而且,它还可以随您的脚步移动而变化。艺术家自己说:她是在建构一种新空间。
  
  四、其他的国家,风格和流派
  
  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拉丁美洲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在加勒比海地区也有发展,特别要提出的是古巴哈瓦那的双年大展。
  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一直坚持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社会主义的文艺方针,但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古巴的艺术和当代艺术有了新的发展。由德国的鲁德维格基金会资助和支持下的哈瓦那双年艺术展,成为了古巴艺术界同国际艺术家交流的基地,同时也是古巴艺术家展示才华的场所。从1990年开始,每一届大展都获得了成功。卡斯特罗的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推动了古巴视觉艺术的发展,古巴共产党宣传干部认为视觉艺术比文字更具有宣传性,所以检查也相对宽松一些。从9。年代开始,古巴出现了一代新艺术家,他们向西欧和拉美国家学习,创造出一些好的作品。其中,以装置艺术更为出色。比如乔斯,比德亚(Jose Bedia 1969-)就是一个新型的艺术家,1998年他创制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陷入牢笼;难以出圈》(Untrappaboe1998)就是这样的作品。他试图用这样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困境,想要突破限制,但又很困难。
  除了古巴之外,拉丁美洲的其它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比如哥伦比亚的女艺术家多瑞丝·萨拉多就以摄影和新媒体创作。1995年她在美国创作的摄影拼贴作品《加州卷饼1995》,就利用摄影图片和旧照片拼贴而成。作品表现出对于美国流行文化的批判。
  长期以来,智利的艺术似乎赶不上拉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发展,但从90年代开始,在智利也出现了一批先锋派艺术家,他们为沉寂长久的智利艺术带来一股生气。在这些人之中,玛利奥·卡伦约,尼米西欧·按屯尼兹属于墨西哥魔幻现实——超现实主义流派的新画家。而卡罗斯·佛伦斯·巴达则属于新观念主义,但他们都绘制出不少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即使在美国本土,一些来自拉丁美洲的年轻艺术家也作出优秀的成绩,比如一位名叫米奎尔·凯尔德隆的墨西哥移民画家,1995年就在美国纽约展览出一个题为《人的进化》的系列作品,该系列由六幅自我照相作品组成,从裸体的人,到最后手持;中锋枪和大左轮手枪的人的形象,表现所谓人的进化不过是越来越野蛮了。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伊丽莎白阿姆斯特朗这样说:“凯尔德隆属于这一代新墨西哥人,他们视野宽广,而且具有全球意识。他的作品描绘出某种混合的文化观念和形式,把墨西哥文化同其它文化接连起来了。在他的作品中,美国的流行文化,比如肥皂剧,好莱坞的电影,通俗广告,国际电视的歌舞节目,墨西哥的土著文化等都成为他作品中的部分元素,他也表现出当今所谓中产阶级的‘坏极了的口味’。”
  口味也好,风格也好,但是,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作为抵制美国文化霸权的一股力量,拉丁美洲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都是不容忽视的。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价值观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动力,从价值观角度,在人性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价值优先选择几方面,阐述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及其渊源。  [关键词]刮痧 文化冲突 价值观    1、引言    在每一种文化中,总有弥布于其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称为“文化价值观”。中美文化“由于政治制度、道德伦理、历史传统、社会背景、观念习俗、地理环境等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
【摘要】《雷雨》主人公周朴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艺术形象,曹禺对他的成功塑造是对那种模式化、单一化人物性格塑造的反叛。周朴园身上,既有残忍冷酷的“兽性”,也有丰富内在的“人性”。解析周朴园性格中忏悔的形成,人性的回归的艰难过程,对于准确把握这一艺术形象的复杂性、多样性、独特性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雷雨》 人物 周朴园 人性回归    周朴园在《雷雨》中是自私、虚伪、专横、残酷、阴险等性格的化身
[摘要] 《苹果》为李玉的又—部女性主义电影,延续了《红颜》中关于女性在男权价值体系下生存境遇的思考。两部电影在镜语表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在主题阐释和语言叙事上却有着一脉相承的表达方式,都展现了导演对当下女性主体命运在男权话语中完全迷失境况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男权话语 迷失 出走    继《红颜》的温婉表述之后,导演李玉在2007年又推出了她的力作《苹果》,再次对女性命运
摘要 旅美作家袁劲梅通过《老康的哲学》对老康、康劲草和戴小观三个人物的塑造,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中国内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小说充满着哲理性、戏剧性和思辨性,但文笔风趣诙谐,具有很强的思想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 “父子”形象 “父子”冲突 叙述视角 中西视野    一、引言    袁劲梅小说区别于其他的海外作家,她始终以中西文化冲突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老康的哲学》也不例外。
[摘要] 电影《幸福并不遥远》用青春元素打造充满新动感的时尚音画。80后导演胡波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拍摄手法,现代的电影理念诠释了青春与奋斗的关系,影片青春浪漫时尚,是一部反映时代大主题的主流电影,是关于事业爱情友谊的故事。  [关键词] 胡波 全新视角 青春时尚 现代理念 80后    电影《幸福并不遥远》是—部诠释80后人青春与奋斗关系的影片:是一部反映时代大主题的主流电影:是一首放飞梦想
[摘要] 电影《钢的琴》获得国际级大奖的殊荣和在国内公映以来获得的骄人票房,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今年口碑第一强片”,张猛导演运用了喜剧叙事技巧和叙述草根阶层生活的双维叙事策略,并将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叙事策略是影片得以成功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钢的琴》 叙事策略 张猛 双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8.012   
摘要 从《父亲进城》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小说到电视剧,从纸媒到影像媒介,编剧根据小说进行了再创作。电视剧着重对主要人物关系及配角以及子女命运进行了改编,对生活进行了一系列的美丽化提纯,体现了编导的造梦倾向,满足了观众的精神诉求与情感渴望。把握观众心理、兼具传统精华、做好类型创作、达到形似神似、具备精神内核、蕴含“情”之所指,以及锻造优秀表演是一部电视剧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改编 造梦 影
[摘要]“枪”的所指和功能无限夸大,“寻枪”又是一个无法真正实现的过程,陆川以整体隐喻的方式讲述了人性异化的物恋悲剧,以摄像机的运动和感性跳切的剪辑方式等电影语言展示了人类切实却不无荒诞的生存幻象及存在的悲剧。  [关键词]“枪” “人” 生存悖论    一    枪,本是种机械装备,因能致人于死命,而意味寻常。在影片里,对马山而言,“枪”有多重所指和多重功能,“枪”几乎就是人。作为个体的人,有本
摘要 好莱坞电影不仅体现着鲜明的美国文化色彩,而且还蕴含着以美国文化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时代性和普泛性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好莱坞电影中,其具体表现为影片中的“美国梦”和“世界梦”。这是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美国梦”“世界梦”文化价值观念    从欧洲移民浩浩荡荡迁移到北美的时候起,一个摆脱欧洲宗教迫害和政治不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梦”就在移民们的心目中
【摘要】法国“左岸派”电影导演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作为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力作,其重要特点是内涵的暧昧多义。影片由浅入深地表现出三层矛盾主题,营造出让读者玩味不尽的审美空间和艺术深度,对此可以用中国文艺理论中“诗无达诂”的命题予以印证。  【关键词】《广岛之恋》内涵多义性诗无达诂审美意象    1959年,在第12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阿仑·雷乃的名字开始为世界影坛所关注,因为他拍出了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