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i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集图片、图形、影像、文字、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样式于一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填补了传统教学的空白。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走入小学语文课堂,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能更加直观形象地还原古诗所蕴涵的“诗情画意”,使教学充满活力。信息技术与小学古诗教学的整合,简而言之,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营造一个虚拟的诗歌语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古诗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的必要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自主、自觉地融入、理解和把握古诗。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最难把握的认知和感悟体验问题。笔者以《出塞》一课为例,阐释信息技术与小学古诗教学整合的方法与经验。
  
  ● 启发想象,进入诗境
  
  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多。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在学习《出塞》一课时,笔者将收集到的有关边塞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做成课件,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从而弥补了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等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时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现实的感知能力。又如,用课件显示朝代更替、边塞之苦,让学生自觉地了解和感受,他们对这首诗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从而改变了过去学习古诗的被动和冷淡。
  
  ●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例如,在教授《出塞》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边塞的苍茫,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笔者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相应背景音乐。上课初,笔者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边塞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多次反复诵读,使学生逐渐理解了《出塞》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深刻理解了边塞的苍茫之感。
  
  ● 扩充信息量,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参考资料(书本)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知识信息,从而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例如,笔者在教授《出塞》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止停留在书本上,不止对本课的人物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就通过课件展示了关于“龙城飞将”李广的一些相关资料。这种信息的扩展,自然而然就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知识。
  当然,信息技术与小学古诗教学的整合,绝对不是仅仅夸耀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我们仍然需要把握小学古诗教学自身的特点,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古诗教学,而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了主角。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想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就必须有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作为基础。  ● 网络教育的本质及其特点  网络通过媒体技术和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了一种超越传统校园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形式。网络教育也可称为远程教育,2001年,首都师范大
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试学习是指在网络学习环境中,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信息交互,不断取得反馈信息,从而积极主动地监控自身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同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估并相应地调节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以获得适应自己个性发展、优化的学习途径。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试系统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 实践三个阶段  教师利用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试系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一般
善、美”  小李:谈到这里,我觉得“心”与“技”就有些相通了,但并不完全……  小江: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信息要多些温暖,所谓怀抱审美之酒神,技可升为艺,若择善而固执,艺可升为道……技道合一也。  小李:不必勉强接受我的观点,我只是说信息需要温暖,正如人们需要人文的关怀,有了温度,人们将更加喜爱“抽象”的信息。同时温暖也象征“心”与“技”的融合。    关于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然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
编者按:数字化校园建成之后,如何有效应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扬州市找到了“城乡结对”之路。面对同一政策,各学校的做法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本期,我们跟随三所学校的介绍,看他们从各自条件和特色出发,显现出的各具特色的风景。  两地三校的学生如何能同上一节课,上课的效果又会如何?学校结对之后,对教师、学生的影响有多大?这些疑问,在竹西中学,我寻找到了解答的路径。  网络搭桥,城乡学校一体化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生成的。如何有效促成、利用生成性资源,这是新课程的追求所在,也是新课程的魅力所在,但也是新课程的艰难所在。  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曲解了生成,误以为
新学期刚开始,山东省教研室的老师通知我准备一节教学研讨课,让全省的信息技术教师能亲身体验一下我的优效课堂。回想起参加各级优质课比赛的时候,很多教师的课堂模式无法推广使用。有的教师利用自创的交互式教学网站进行网络平台教学,但这项技术不是每个教师都有时间和精力实现的;有的教师的课堂就是纯粹为了比赛进行的表演性质的课……我想,对于这节教学研讨课,大家想看到的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一个可以让上课的学生有所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席校长,正如您所说,开实名微博需要勇气。作为名校长,开实名微博更需要勇气。虽然您开微博的初衷不在于处理所管辖业务,但现实中您已经通过微博参与了很多校内事务的处理,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  席酉民:微博首先是个人媒体,再次才可能成为社会化媒体。对于大学校长,我选择实名微博,就意味着已经接受自己的微博成为参与大学管理的辅助工具之一。与几乎所有的网络应用一样,微博对参与者来说意味着身
从教育专家到普通教师,教育博客承载着无数的期望和梦想,专家期望博客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起点,教师梦想在博客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几年过去了,有很多人放弃了,也有很多人坚持下来了,大浪淘沙,当初的期望和梦想是否得以延续呢?教育博客发展的激情和迷茫,就如我们教师职业发展一样,坚持是那么可贵!回顾2007,我们发现在平静中坚持下来的教育博客更加耀眼闪亮,而教育博客也进化成为教育领域交流、协作、分享和创造的
疱疹与阿尔茨海默症有关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Ruth Itzhaki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可引起唇疱疹的疱疹病毒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致病因素之一。  新的研究表明,抗病毒药物能够显著降低严重疱疹感染患者的老年痴呆风险。Itzhaki教授用了25年时间研究I型单纯疱疹病毒与阿尔兹海默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抗疱疹病毒疗法(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有助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科学日报》)尿液味道不正常或是疾病
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在他的《技术哲学讲演录》中曾严厉地批评我们的思想形态极度贫瘠:“中国人基本上都是技术乐观主义者,都认为技术是好东西,因为多少年来我们对技术没有基本的反思。”话虽然严厉,但说中了问题的要害。而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在学生时代,我们的课程、特别是技术课程中,没有包含对技术的反思这一内容。在美国,K12课程中就开始培养学生对技术进行反思。在2061计划针对K12课程的《科学素养的导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