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怎样构建学生环保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只有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才能对环境保护尽到我们应有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构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构建学生的环保意识阐述了观点。
  关健词: 环保意识 构建 增强 感受 终身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类的许多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但是,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及资源为代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肆虐、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空洞等,都是在重视经济发展、物质享受过程中淡化了环保意识的结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我们正遭受环境的威胁和危害,雪灾、水灾、旱灾、火山爆发、海啸等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危及着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事,只有全人类一致行动,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让人类赖以生存的伤痕累累的地球得以恢复生机;只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茂密的森林、无垠的草原。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意识、伦理、知识、信念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的未来,因此,把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就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养成做初步的探讨。
  化学是一门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休戚相关的学科,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施用,人类生活中一些废弃的生活用品和食品,温室效应的产生等都涉及化学及相关的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养成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行为和习惯是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
  
  一、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的环保意识
  
  现行高中教材中增加了很多与科技、社会环保相关的知识点,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化学生活及社会的关系,但由于大纲对这部分内容没有明确要求,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在教学中就以这些内容作为切入点,紧扣教材,对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时,结合教材提供的内容《小河被污染了》,让学生扮演有关角色,进入情景教学,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从体验中唤醒环保意识;在介绍氯气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目睹氯气泄漏后对作物的危害,观看《黑太阳731》历史资料影片等,深刻地理解环保意识存在的意义;在介绍金属性质时,让学生明白,哮喘、肺癌等都是由重金属污染空气或水源而导致的。通过大量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在科技发展、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环境的污染也在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要保护人类,就必须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样,在学生思想上就逐步构建起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在实验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离不开实验,现代实验提出:“必须遵循绿色、安全、简约、合理。”但在实验中还是免不了有尾气泄漏,有废液的倾倒。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地把药品用量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对性质实验而言,严格要求學生按照实验要求取量(尽可能只少不多或按90%取量),减少药品的浪费;同时关注尾气的处理,重视废液的回收,并分类倾倒废液。这样,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学到了知识,煅炼了技能,而且学会了怎样在实际中去关注环保,逐渐养成了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环保习惯,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
  
  三、在课外活动中感受环保的必要性
  
  收集大量资料,用事实给学生作“环境污染及危害”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如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冰灾,4月新疆地区的冰霜灾和5、6月南方的洪涝灾害。这些频发的自然灾害足以说明,由于许多人为的原因,生态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组织学生调查小型造纸厂、制革厂等的排污状况,让他们之间了解物质生活的丰富,是以环境质量的下降为代价。同时,开展废物的利用为主题的手工作品竞赛、“我与环保”为主内容的演讲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环保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建立了环保信心,同时也更进一步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终身环保的意识
  
  我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在“6·5”世界环保日,组织学生用发传单、演出、演说等方式,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人们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配合国家发出的“禁塑令”,向市民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的长期性和持久性,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所以我们要拒绝使有对环境有危害性的塑料制品。当天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是第二天我们再去的时候,又发现很多人手里提着各种颜色的塑料袋,地上还有被扔下的塑料袋。我们的学生由此感受到,环保不是一朝一夕、一个人就能做好的,而必须是全社会的参与,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学生们坚定了终身环保的信心和决心,并宣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我们人人有环保意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生活在一个天蓝、水碧、山青、草绿,人、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里。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学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各种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分布规律及基本成因等,学生往往易混淆或感到抽象难以记忆。如果把比较法适时地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地理 教学 比较法    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
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它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新教材中图象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在选编中还注意到图象的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图象的表达立式上也更加多样化,对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  1.培养学生“抽象化”的形象思维  例如“东亚图”中的长江、黄河,它们既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又是表示长江、黄河的特殊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应该紧紧扣牢实验这一学科基石,着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勤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改革尝试。    一、对演示实验实施“三自”    例如研究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上一节课末,以思考题的方式,向学生出示了下一课时的课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生利用活动课
摘要: 信息技术正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学习和生活之中,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如何利用好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之与所授课程进行很好的整合,是我们广大教師在新世纪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化学课堂 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几年来,我们在研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
摘要: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的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立“疑”设“障”,从而创设一种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思维的场景,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问题情境 新课 习题课 实验课    化学教学中常常需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来辅助教学,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
摘要: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品德修养,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学生克服自身弱点,树立战胜困难、不自暴自弃、养成坚强性格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贯穿在每节课乃至全部教学过程之中。而相应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