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鸟儿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椋鸟》的作者徐秀娟你也许并不太熟悉,但是你是否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呢?“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1987年9月16日,饲养场里的一只丹顶鹤飞散,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
  
  一、情由“鸟形”萌发
  
  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灰椋鸟不让人喜欢的外形。当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后,“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作者会萌发出如此的举动吗?
  
  二、情由“鸟归”迸发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作者对灰椋鸟归林的描写细致深入,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后;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大部队”等,生动地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由此而引发了作者对鸟儿的亲切之感。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当作者看着鸟儿归林的情景,听着鸟儿悦耳的叫声时候,她的内心涌动出愉悦的情感。作者对鸟儿喜爱的情感在此处一览无遗地与鸟儿们一起欢腾着。
  
  三、情由“鸟语”融化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作者细腻地把灰椋鸟归林后的场面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出来,并且融合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在作者的眼里,“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由此,她的情感已经与鸟儿们融化成为一体:“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其他文献
你们知道眼睛是怎样看事物的吗?不要小瞧两只眼睛,它们会做出各式各样的表情,传达出它们主人微妙的心理呢。现在,就来考考你啦,请在空格处补填上正确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