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学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凸显数学教学研究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怎样才能通过数学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改革新发展
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省实验小学教师,首要一点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改方向。一是要学习新课程改革纲要;二是学习上级有关教育工作会议文件精神;三是学习教育报刊上具有导向作用的重要文章。四是学习教育名著,向名家、同行、网络等学习。学习形式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二是理论辅导与课堂教学研讨相结合;三是理论学习与教学经验交流相结合;四是校内特邀专家讲学与外派学习相结合;五是学习与考核相结合。坚持计划性、实效性,突出指导性,杜绝形式主义,唯学习而学习的倾向。通过学习要准确领会其精神,切实认识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其要求。找出本人与改革形成的差距,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学习,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真正确立“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以服务为本,以创新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正确把握数学教学的特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确立专题,加大研究力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数学教研首先要抓好以“教学五认真”为内容的常规教研活动。主要采取以下四项制度:一是业务能力考核制度。每学期都要根据学校实际组织一次分年龄档次的封闭式限时教师业务能力考核。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评价,说课,单元测试命题,解题能力等。二是集体备课制。为增强集体备课的时效性,凸显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互动的功能。在集体备课时注意四个环节:独立备、集体备、修改备、总结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发展。三是课堂评优制度。每学期都要参与学校开展的不同类型的评优课,特别是青年教师评优课,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四是经验论文评优交流制度。根据学校实际,每学期开展多层次经验论文评奖交流、学校数学经验论文评优,参与县市、省级等论文评选交流。其次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确定切口小、操作性强、有研究推广价值的专题,制定计划,积极进行研究,要把专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发挥专题研究实际效益,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双丰收。
三、注重过程,加大质量监控,深化评价体系改革
1.注重过程质量监控
要做到三控:一是自控:根据课堂标准,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反馈—矫正”的常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不断研究,改进教法,使每一个学生有所为。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对教学关键点进行自我控制,调节教学行为,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互控。在年级备课组中,通过教研,互相听课,以学生测试中反馈出来的问题,以单元为单位,以知识点、能力点为监控目标,寻找“教”的问题,互相取长补短,调整教学策略,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进行有针对性补救,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三是调控。一是通过对教学质量抽测听课,检查作业、备课等,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质量分析,督促教师改进教学;二是教师自身要经过自我反思,分析自己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2.深化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着力优化教学评价,着眼于评价的发展性。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关注教师的从教态度、责任心、改革热情、教学理念、教学成果,进一步确立评价指标,不断完善“教师自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重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业评价,而且发现、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真正体现教育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获得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巨大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
四、加强培训,刻苦砺练内功,培养出科研型教师
教师队伍培养的具体做法是:合理分类,多重目标,典型引路,因材提高。采取如下措施:
1.实行六项机制,加速培养步伐
一是实行数学备课组公开教学报告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备—说—上—听—评”的每周一课制,要求提前两天向教导处报告,由教导处派专人听课;二是校级公开课教学申报竞争机制。校级公开教学采取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竞争上课;三是名师展示课指派制。每学期将邀请外地,名师来校讲课,同时也制定本校名师同台“献技”。四是课堂教学开放制。每学期都定期组织课堂教学“开放日、周”活动,向教师开放,向家长开放,向校外兄弟学校开放;五是骨干教师去外地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主要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六是“导师指导制”,实行名师指导“结对”承包培养,提升教学教科研能力。给每位教师营造宽松、和谐、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提供发展的平台,以加速名师、骨干教师培养步伐。
2.借助电教媒体,提高运用能力
一是组织学习电教理论,提高电教科研水平;二是开展电教基本功培训,掌握电教媒体使用方法;三是举行课件制作评优比赛。这样既促进教师自觉使用电教媒体,也培养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一、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改革新发展
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省实验小学教师,首要一点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改方向。一是要学习新课程改革纲要;二是学习上级有关教育工作会议文件精神;三是学习教育报刊上具有导向作用的重要文章。四是学习教育名著,向名家、同行、网络等学习。学习形式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二是理论辅导与课堂教学研讨相结合;三是理论学习与教学经验交流相结合;四是校内特邀专家讲学与外派学习相结合;五是学习与考核相结合。坚持计划性、实效性,突出指导性,杜绝形式主义,唯学习而学习的倾向。通过学习要准确领会其精神,切实认识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其要求。找出本人与改革形成的差距,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学习,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真正确立“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以服务为本,以创新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正确把握数学教学的特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确立专题,加大研究力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数学教研首先要抓好以“教学五认真”为内容的常规教研活动。主要采取以下四项制度:一是业务能力考核制度。每学期都要根据学校实际组织一次分年龄档次的封闭式限时教师业务能力考核。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评价,说课,单元测试命题,解题能力等。二是集体备课制。为增强集体备课的时效性,凸显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互动的功能。在集体备课时注意四个环节:独立备、集体备、修改备、总结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发展。三是课堂评优制度。每学期都要参与学校开展的不同类型的评优课,特别是青年教师评优课,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四是经验论文评优交流制度。根据学校实际,每学期开展多层次经验论文评奖交流、学校数学经验论文评优,参与县市、省级等论文评选交流。其次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确定切口小、操作性强、有研究推广价值的专题,制定计划,积极进行研究,要把专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发挥专题研究实际效益,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双丰收。
三、注重过程,加大质量监控,深化评价体系改革
1.注重过程质量监控
要做到三控:一是自控:根据课堂标准,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反馈—矫正”的常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不断研究,改进教法,使每一个学生有所为。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对教学关键点进行自我控制,调节教学行为,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互控。在年级备课组中,通过教研,互相听课,以学生测试中反馈出来的问题,以单元为单位,以知识点、能力点为监控目标,寻找“教”的问题,互相取长补短,调整教学策略,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进行有针对性补救,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三是调控。一是通过对教学质量抽测听课,检查作业、备课等,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质量分析,督促教师改进教学;二是教师自身要经过自我反思,分析自己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2.深化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着力优化教学评价,着眼于评价的发展性。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关注教师的从教态度、责任心、改革热情、教学理念、教学成果,进一步确立评价指标,不断完善“教师自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重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业评价,而且发现、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真正体现教育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获得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巨大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
四、加强培训,刻苦砺练内功,培养出科研型教师
教师队伍培养的具体做法是:合理分类,多重目标,典型引路,因材提高。采取如下措施:
1.实行六项机制,加速培养步伐
一是实行数学备课组公开教学报告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备—说—上—听—评”的每周一课制,要求提前两天向教导处报告,由教导处派专人听课;二是校级公开课教学申报竞争机制。校级公开教学采取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竞争上课;三是名师展示课指派制。每学期将邀请外地,名师来校讲课,同时也制定本校名师同台“献技”。四是课堂教学开放制。每学期都定期组织课堂教学“开放日、周”活动,向教师开放,向家长开放,向校外兄弟学校开放;五是骨干教师去外地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主要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六是“导师指导制”,实行名师指导“结对”承包培养,提升教学教科研能力。给每位教师营造宽松、和谐、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提供发展的平台,以加速名师、骨干教师培养步伐。
2.借助电教媒体,提高运用能力
一是组织学习电教理论,提高电教科研水平;二是开展电教基本功培训,掌握电教媒体使用方法;三是举行课件制作评优比赛。这样既促进教师自觉使用电教媒体,也培养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