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病”还需“心药”医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事实上,近些年,由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却屡屡刺痛人们的心。5月9日四川成都49中一名16岁学生坠亡更是引发舆论对“孩子为何走到这一步”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全社会对这类问题的重新思考:一个未成年人要跨过多少障碍,才能健康地迈向成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这些报告和案例都在提醒人们,看不见的“心魔”已经盯上了青少年。
  身病易治,心病难医。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孩子医治“心病”,必须要用“心药”。这离不开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效联动、科学引导与及时干预。
  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日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关注。 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对教育部门、学校、家庭都有具体要求,并提到了预防措施。各地有条件的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等,方便学生求助。但不少人也注意到,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总量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对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隐私保护力度不够,个别出格者还会把“问题”学生推给家庭,导致学生“生病的不求助,求助的没有用”。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常态化培训提高心理辅导老师专业素养,在职务级别、工资待遇、履职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激活队伍热情,提升工作水平。与此同时,对心理问题的干预不能靠简单机械的填表排查,更需要老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形成合力,让青少年愿意敞开心扉、积极向外寻求帮助,早发现、早介入。唯其如此,才能尽量减少悲剧的发生。
  (新华网5月15日)
  责编/江南
其他文献
在新媒体时代,“跨媒体叙事”成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与此同时,被称作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群体,有着成为新媒介环境下市场主体用户的倾向性与潜力。依据这一群体在跨媒体叙事下参与互动模式的叙事方式,本文将探究“Z世代”群体媒介参与的方式对新媒体未来融合发展的影响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