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堂提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dManW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老师对于怎样提问做过很多探索,也有不少经验,但很少人去关注提问之后,学生对于问题是一种怎样的思考状态与学习状态,教师该如何去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考的质量。
  首先,我们得了解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依赖性强,不愿意思考问题,只等老师讲解。有的学生不愿意思考问题,只是希望老师赶快把答案讲出来。这类学生属懒惰型的。
  2.没有耐心,碰到一点难的就放弃思考。一部分学生虽然愿意思考问题,但是就老太太吃柿子——只捡软的捏,对于容易的问题,能兴趣大增;但对于思考有点难度的问题,就不耐烦,放弃了,等着老师的讲解。
  3.学生思考的难点往往不是老师认为最难的,而是不易想到的。有学生反映,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大体的方向还是知道的,但是阻止他们思考完成的,不是老师事先认为的难点,而往往是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被他们忽略了的,甚至是想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是一些细节性的。
  所以,学生希望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思考的环境。如提出了如下一些要求:第一,问题不要太难;第二,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第三,老师能对有些问题进行提示;第四,课堂气氛要活跃,大家都愿意回答问题;第五,老师能讲清答案的来龙去脉。
  那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要求,我们老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给予充分的时间,能完成思考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后,首先要考虑的是让学生能完成一个思考过程,这个过程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益的锻炼,不管他们思考的结果是否正确,但只要他们思考了,就是不错的收获,所以,老师要给予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二、给予适当的提示,在困难时出主意。问题不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拦路虎,而应是垫脚石,老师的提问实际上就是为学生通往学习的高处铺上一块块垫脚石,而不是为难学生。所以老师在提出问题前,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问题过难;在提出问题后,充分观察学生的反映,通过巡查,了解学生难处,做适当的提示。
  三、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交流中有启发。把学生引入思考之中,一般的情况是让学生独立思考,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不是形式,应是思考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在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营造争辩的氛围,碰撞出火花。“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争辩,在争辩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通过争论,使学生不断得到启发,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深入理解。随着争辩的深入,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会不断的深入,那么,一些难题会不知不觉地解决了,一些看似容易的问题会有新的说法,甚至会产生新的问题。
  五、提供思考的方法,在无助时给予希望。随着思考的深入,产生的新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会大增,可能会难倒全班学生。当学生一个个愁眉苦脸时,这种情景肯定不是教师所希望的,因此教师有必要给他们一点提示,这种提示应该是一种思考方法的点拨。
  六、分析思考的过程,在过程中找原因。老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答案,更应是一个思考过程的展示。因为答案只是一个结果,结果意味着结局,更有价值的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帮助学生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对一个难题解决过程的展示。学生在老师展示的过程中,通过比对,可以清晰地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进而改正错误。
  七、鼓励及时的反思,在反思中有感悟。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完成,应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思考的起点。对问题的反思,是对学习的提升,在反思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不断积累感悟,从而达到提高思考能力的目的。所以一个问题解决后,老师很有必要鼓励学生去反思,并且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提问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地提升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利用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活跃课堂,更活跃思维。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充分关注提问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怎样提出问题。
  
  吴神兵,教师,现居湖北通城。
其他文献
提问法(问答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从而培养学生能力,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方法师生的双边活动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避免教师“填鸭式”、“灌注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品质,并且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效率。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回答
语文学科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是信息时代到来,各种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丰富多彩的信息流已逐渐将学生注意力引向图书馆、网络、软件库等等,鉴于此,教育部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改革成就及现代教育理论,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体系。  “分层次教学模式”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呢?笔者作为一名实践者在此谈谈个人的做法,仅作抛砖引玉。  
从根本上说,高一语文新的的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高一语文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简单的高一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全是一本高一语文教材的课程体系、全国全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培养方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新举措,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及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大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们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本质规律,创设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把握
一、目前存在的评讲试卷的普遍现状    (一)自己事先不做答案,评讲时试卷是空白,边看边讲。  (二)事先抄抄答案,自己不亲手做。  (三)有的老师讲评前不批改,不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    二、对试卷评讲的思考    这几年,我结合自身实践,重视试卷评讲,明显感觉学生对这种评讲课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一)试卷讲评也要认真备课  在备课检查时,我们很多老师都会把考试卷贴在备课本上,作为课时,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住笔头不放松”的现象,甚至是“谈写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不懂得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我总结了一下过去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注重课堂教学,积累写作素材  1、结合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理论多,模式多,再加上课改潮流涌动,于是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也新,但笔者以为无论怎样“新”,课堂教学都应该考虑到一个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学生话语权。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说是生产和发展的总纽。”可以这样说,能否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是能否实现新课标核心理念的关键。何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笔者以为所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就是指在课堂上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它包括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写作现状也不容乐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没有素材,学生必然只能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自然是空洞无物的。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大,活动的空间很小,学生的角色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比较有限,因此,老师教写作应教会学生创新地运用素材。“创新”是一个永远时髦的词汇,但“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怎样创新地运用有限的写作
据何启治撰写的《〈围城〉曾经沉寂30年》一文介绍,1946年2月25日,《围城》始刊于《文艺复兴》。在该期的“编余”中,李健吾表达了发表《围城》的欣喜之情。6月,仅看了前三章的邹琪就在《小说世界》里对《围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者钱锺书散文写得字字珠玑,这些东西搬在小说里还是一样灿烂可爱。”这是第一篇评介《围城》的文字。1947年5月,《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文艺复兴》刊载了《围城》的
当前,我国教育步入了一个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主要归宿的健康发展轨道。如何在教学中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抓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个主渠道,改变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形式,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教法变“灌输”为“引导”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师生的角色定位为“园丁”和“花朵”,“工程师”和“产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