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婴幼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致腹泻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4477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婴幼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RV)致腹泻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和套式PCR,对2006年11月至200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集的226例院内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RV病原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分型,调查患儿的临床特征.数据分析分别以构成比、阳性榆出率表示,均值采用t检验.结果 胶体会法RV阳性率为47.8%.院内感染RV腹泻以1岁以内的年龄段最高,新生儿占RV腹泻患儿的32.4%.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采用套式-PCR对除新生儿外的67份RV阳性标本进行分型,G3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占46.3%,其次为G1占23.9%、G2占3.0%、G9占1.5%,7份为混合感染,均为G1、G3混合,10份未能分型.从P分型来看,主要流行株为P[8]型,占90.0%,其次为P[4]型占6.0%,3份标本未能分型.未发现P[6]、PE9]和P[10]型.G3P[8]为主要分离株,占61.2%,其次为G1P[8],占17.9%,G1、G3P[8]混合感染占9.5%,G2P[4]、G8P[9]各1例.新生儿32份RV阳件标本中10份成功分型,均为G1P[8].院内感染RV腹泻延长住院天数、增加住院费用.结论 RV是上海地区院内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P[8]型,但仍需加强监测G1流行株的暴发流行。

其他文献
要提高母猪的生产能力就要从决定母猪生产能力的因素入手,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整个生产母猪群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