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旋律是营养品,拍得好看很重要,不像治病的药,难吃也得吃”
在被定为中国电视剧质量年的2007年,新年伊始,一个新消息就令人关注:广电总局要求从2月份起的至少8个月时间内,所有上星频道(各卫视频道)在黄金时段一律播出主旋律电视剧。
这是1月20日从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组织的“新形势下的电视剧市场合作研讨会”上传出的。
如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王卫平所言:“今年对所有电视节目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共十七大即将召开,香港回归十周年,建军80周年,都让2007年显得很不平凡。
“今年也是回顾的年头,回顾中国人民走了几大步,营造重大节日的气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周振天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五年前,为了迎接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中央电视台从6月到11月黄金时间为观众推出350多集主旋律电视剧。其中,一套以现实、军事、改革题材为主,八套有现实、禁毒、革命、历史、农村、军事等题材。《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时红透电视荧屏。
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规划处处长宋鲁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现在只是说要坚持以现实题材、主旋律的电视剧为主,但还没有下达正式文件,、文件将于2月中旬出台。”
对于这个“传说”中的文件,地方卫视台、电视剧制作公司、观众及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在于——“主旋律”是如何界定的?
“主旋律”的递进式阐述
在年产电视剧超过1.3万集的中国,对于其中有多少是“主旋律”几乎没人能说清。而“主旋律”这个概念也有多种阐述。
曾创作出《离开雷锋的日子》和《蒋筑英》的著名编剧王兴东告诉记者,1994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就“弘扬主旋律”提出了。“四个有利于”,被认为是对“主旋律”最凝练的概括: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提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被认为是对“主旋律”’的进一步阐释。
上溯几十年,电视剧首先不是文化“产品”而是意识形态载体。“早期的电视剧都是‘主旋律’,潜移默化地教育人民只有按这种价值观走这样一条道路才能得到爱得到幸福。”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接受采访时说。
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长期以来是“主旋律”的当然核心。以中共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素材的“革命历史题材”、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与红色经典、军事题材一起,成为主旋律的主要构成。
“主旋律”电视剧的另一种方向是“好人好事”——以干部和社会公益人物为题材,以各种被评选和报道的“英雄”、“模范”人物为原型。
由于人物脸谱化、艺术性差,“主旋律”曾经曲高和寡,似乎“越是主旋律,就越没有收视率”。
上世纪90年代,“主旋律”的概念被提出,娱乐性、政治性、商业性相互较量和协商,寻找着结合点,出现了娱乐电视剧主旋律化,而“主旋律”电视剧也常常借助大众文化的流行逻辑来扩大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化方针的指导下,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视听语言,主旋律电视剧的概念和内涵都有了进一步延伸。
原国家广电部部长孙家正曾指出:“文艺创作中,借用‘主旋律’这一概念,就是鼓励艺术家努力表现反映社会进步主流的时代精神。”电视剧的价值取向,只要是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达美好的情操,在各种日常事件、百姓生活中歌颂人性的崇高、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国家的赤胆忠诚,就是“主旋律”。
前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旗帜鲜明地反对体裁决定论,他告诉记者,“主旋律”是反映时代的创作精神。不过,曾任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李准则向记者直言:“主旋律是精神指向、价值指向还是文化指向,本身解释就有争议。”
在伸缩性很强的弹性框架下,反映当代军事变革,反映农村生活、农民致富,反映诚信勤劳的新时代商人,反映都市百姓酸甜苦辣一这些都被纳入“主旋律”的范围之中。
当然,不管是表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所涌现出的新问题新困惑,还是对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遭遇的各种复杂矛盾进行艺术化的阐释,都会有鲜明的导向性,“不失讴歌时代和祖国的隐喻功能”。这是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
“主旋律是营养品,不是治病的药”
据安徽卫视节目推广和节目编排负责人俞湘华介绍,在往年安徽卫视播放的电视剧中,反映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现实生活题材占播放总量的85%以上。2006年这家电视台收视率排前十的电视剧中,只有《铁道游击队》、《四号女监》、《江塘集中营》是该台认定的“主旋律”,其他大多是《哑巴新娘》、《刁蛮公主》之类娱乐性强的作品。
由于塑造了一个“非概念化的老军人”形象,从一般“人”的角度上还原了男主角李云龙的匪气、霸气和江湖气,公认的主旋律电视剧《亮剑》2006年掀起了荧幕旋风。
“主旋律也有高收视率,也有商业收益空间。”俞湘华认为,主旋律也有“群众缘”,只要“故事性强、人物个性鲜明、原著故事有群众基础、演员不错、节奏快”。
但这同时也是一般高收视率电视剧的标准。现实是绝大多数“主旋律”收视率并不尽如人意。
而尹鸿则注意到,“主旋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外延越来越广,强制性要求降低,日益尊重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接近朴实性的价值观和情感,和群众需求交集越来越多。
“表现主流价值不仅是政府的需要,也是大众的需要,要相互沟通,上下共享。”他说,“主旋律不能是领导者一厢情愿的规定。”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每年大约制作五六百集电视剧,往年主旋律与非主旋律电视剧基本各半。制作中心主任李培森告诉记者,为了给党的十七大献礼,他们已经加大了拍摄主旋律电视剧的比例。十六大时,这个中心筹拍了《省委书记》,今年他们要拍《市委书记》。
“主旋律是营养品,拍得好看很重要,不像治病的药,难吃也得吃。”李培森对“主旋律”的比喻很有意思。
影响如何尚待正式文件出台
部分地方卫视黄金时间都以播放自办栏目为主,22时之后的非黄金档才播出电视剧。接受记者采访的卫视台负责人都表示,广电总局的新规定对各台肯定会有一些影响,但具体情况还要看规定附带的细则。
业内人士很明了,电视剧能否赚钱主要靠黄金时段的广告,黄金档和非黄金档电视剧制作方卖给电视台的售价相差十倍。李培森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建议:2004年反腐戏和警匪戏退出黄金档的政策出台太突然,让来不及转向的投资拍摄方损失非常大。以后对黄金档的要求要早打招呼才好。
事实上,对于黄金时段的播出内容广电总局一直有所规范。2000年初,黄金时段播放港台电视剧的比例被限定在全年不超过15%;2004年,广电总局规定不得在黄金时段播出境外影视剧。2006年9月起,境外动画片退出了17:00-20:00的电视时段。古装剧的制作播出亦有数量和质量上的限制。同时,古装搞笑剧、家庭伦理剧、涉及婚外恋等争议话题的电视剧据传也可能被请出黄金档。
此次广电总局规定的黄金档播出“主旋律”电视剧是否会引导拍摄投资方向的变化,各方反馈的意见并不一致。上海三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总裁杨玉斌告诉记者,拍摄“主旋律”既反映市场需求,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根据往年情况,“事实上走向市场后还是会有一系列问题”。
有从事大众文化研究的学者指出,日常生活中民众持有的价值观近年来已在慢慢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与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略有差距。这种差距正在挑战“主旋律”的创作智慧。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接受采访时认为:“广电总局这个政策提醒大家关照主流价值观,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积极反应。但这并不会对电视剧市场造成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电视市场的运作非常完善,市场和监管部门有很好的良性互动。”
在被定为中国电视剧质量年的2007年,新年伊始,一个新消息就令人关注:广电总局要求从2月份起的至少8个月时间内,所有上星频道(各卫视频道)在黄金时段一律播出主旋律电视剧。
这是1月20日从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组织的“新形势下的电视剧市场合作研讨会”上传出的。
如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王卫平所言:“今年对所有电视节目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共十七大即将召开,香港回归十周年,建军80周年,都让2007年显得很不平凡。
“今年也是回顾的年头,回顾中国人民走了几大步,营造重大节日的气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周振天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五年前,为了迎接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中央电视台从6月到11月黄金时间为观众推出350多集主旋律电视剧。其中,一套以现实、军事、改革题材为主,八套有现实、禁毒、革命、历史、农村、军事等题材。《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时红透电视荧屏。
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规划处处长宋鲁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现在只是说要坚持以现实题材、主旋律的电视剧为主,但还没有下达正式文件,、文件将于2月中旬出台。”
对于这个“传说”中的文件,地方卫视台、电视剧制作公司、观众及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在于——“主旋律”是如何界定的?
“主旋律”的递进式阐述
在年产电视剧超过1.3万集的中国,对于其中有多少是“主旋律”几乎没人能说清。而“主旋律”这个概念也有多种阐述。
曾创作出《离开雷锋的日子》和《蒋筑英》的著名编剧王兴东告诉记者,1994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就“弘扬主旋律”提出了。“四个有利于”,被认为是对“主旋律”最凝练的概括: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提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被认为是对“主旋律”’的进一步阐释。
上溯几十年,电视剧首先不是文化“产品”而是意识形态载体。“早期的电视剧都是‘主旋律’,潜移默化地教育人民只有按这种价值观走这样一条道路才能得到爱得到幸福。”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接受采访时说。
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长期以来是“主旋律”的当然核心。以中共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素材的“革命历史题材”、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与红色经典、军事题材一起,成为主旋律的主要构成。
“主旋律”电视剧的另一种方向是“好人好事”——以干部和社会公益人物为题材,以各种被评选和报道的“英雄”、“模范”人物为原型。
由于人物脸谱化、艺术性差,“主旋律”曾经曲高和寡,似乎“越是主旋律,就越没有收视率”。
上世纪90年代,“主旋律”的概念被提出,娱乐性、政治性、商业性相互较量和协商,寻找着结合点,出现了娱乐电视剧主旋律化,而“主旋律”电视剧也常常借助大众文化的流行逻辑来扩大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化方针的指导下,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视听语言,主旋律电视剧的概念和内涵都有了进一步延伸。
原国家广电部部长孙家正曾指出:“文艺创作中,借用‘主旋律’这一概念,就是鼓励艺术家努力表现反映社会进步主流的时代精神。”电视剧的价值取向,只要是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达美好的情操,在各种日常事件、百姓生活中歌颂人性的崇高、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国家的赤胆忠诚,就是“主旋律”。
前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旗帜鲜明地反对体裁决定论,他告诉记者,“主旋律”是反映时代的创作精神。不过,曾任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李准则向记者直言:“主旋律是精神指向、价值指向还是文化指向,本身解释就有争议。”
在伸缩性很强的弹性框架下,反映当代军事变革,反映农村生活、农民致富,反映诚信勤劳的新时代商人,反映都市百姓酸甜苦辣一这些都被纳入“主旋律”的范围之中。
当然,不管是表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所涌现出的新问题新困惑,还是对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遭遇的各种复杂矛盾进行艺术化的阐释,都会有鲜明的导向性,“不失讴歌时代和祖国的隐喻功能”。这是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
“主旋律是营养品,不是治病的药”
据安徽卫视节目推广和节目编排负责人俞湘华介绍,在往年安徽卫视播放的电视剧中,反映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现实生活题材占播放总量的85%以上。2006年这家电视台收视率排前十的电视剧中,只有《铁道游击队》、《四号女监》、《江塘集中营》是该台认定的“主旋律”,其他大多是《哑巴新娘》、《刁蛮公主》之类娱乐性强的作品。

由于塑造了一个“非概念化的老军人”形象,从一般“人”的角度上还原了男主角李云龙的匪气、霸气和江湖气,公认的主旋律电视剧《亮剑》2006年掀起了荧幕旋风。
“主旋律也有高收视率,也有商业收益空间。”俞湘华认为,主旋律也有“群众缘”,只要“故事性强、人物个性鲜明、原著故事有群众基础、演员不错、节奏快”。
但这同时也是一般高收视率电视剧的标准。现实是绝大多数“主旋律”收视率并不尽如人意。
而尹鸿则注意到,“主旋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外延越来越广,强制性要求降低,日益尊重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接近朴实性的价值观和情感,和群众需求交集越来越多。
“表现主流价值不仅是政府的需要,也是大众的需要,要相互沟通,上下共享。”他说,“主旋律不能是领导者一厢情愿的规定。”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每年大约制作五六百集电视剧,往年主旋律与非主旋律电视剧基本各半。制作中心主任李培森告诉记者,为了给党的十七大献礼,他们已经加大了拍摄主旋律电视剧的比例。十六大时,这个中心筹拍了《省委书记》,今年他们要拍《市委书记》。
“主旋律是营养品,拍得好看很重要,不像治病的药,难吃也得吃。”李培森对“主旋律”的比喻很有意思。

影响如何尚待正式文件出台
部分地方卫视黄金时间都以播放自办栏目为主,22时之后的非黄金档才播出电视剧。接受记者采访的卫视台负责人都表示,广电总局的新规定对各台肯定会有一些影响,但具体情况还要看规定附带的细则。
业内人士很明了,电视剧能否赚钱主要靠黄金时段的广告,黄金档和非黄金档电视剧制作方卖给电视台的售价相差十倍。李培森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建议:2004年反腐戏和警匪戏退出黄金档的政策出台太突然,让来不及转向的投资拍摄方损失非常大。以后对黄金档的要求要早打招呼才好。
事实上,对于黄金时段的播出内容广电总局一直有所规范。2000年初,黄金时段播放港台电视剧的比例被限定在全年不超过15%;2004年,广电总局规定不得在黄金时段播出境外影视剧。2006年9月起,境外动画片退出了17:00-20:00的电视时段。古装剧的制作播出亦有数量和质量上的限制。同时,古装搞笑剧、家庭伦理剧、涉及婚外恋等争议话题的电视剧据传也可能被请出黄金档。
此次广电总局规定的黄金档播出“主旋律”电视剧是否会引导拍摄投资方向的变化,各方反馈的意见并不一致。上海三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总裁杨玉斌告诉记者,拍摄“主旋律”既反映市场需求,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根据往年情况,“事实上走向市场后还是会有一系列问题”。
有从事大众文化研究的学者指出,日常生活中民众持有的价值观近年来已在慢慢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与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略有差距。这种差距正在挑战“主旋律”的创作智慧。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接受采访时认为:“广电总局这个政策提醒大家关照主流价值观,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积极反应。但这并不会对电视剧市场造成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电视市场的运作非常完善,市场和监管部门有很好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