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雕塑课程是我校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雕塑与壁画方向的一门必修的课程,也是美术学院其他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传统的雕塑类课程教学通常需要经过前期大量的基础学习,如素描石膏的临摹、素描头像的练习等等,随着新时期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不断调整,高校雕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而各专业的雕塑类课程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从根本上实现雕塑课程教学改革的多元化探索。
关键词:雕塑;课程改革;多元化
雕塑课程是我校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雕塑与壁画方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美术学院其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促使美术学院各个专业的雕塑课程知识结构发生了更广泛、更多元化的需求,创新型知识结构的不断进步与发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观念,与时俱进为目标才能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本文就针对本校美术学院的雕塑课程教学改革而言,提出如下观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类专业,涉及到室内设计、建筑基础、空间展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雕塑等多个知识领域,雕塑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空间语言和造型概念对学生认识空间、理解造型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将雕塑与建筑、人文、风俗地貌相融合,并且具备较综合的审美意识。学校还可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室模式,将环艺专业的学生与美术学雕塑专业方向的学生一起共同进行教学实践。在已有的工作室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在相关课题、项目的创作中,环艺的学生具有建筑设计、室内外空间设计方面的专业优势,在学习景观雕塑的制作过程时结合项目实际,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参与市场化的项目,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知识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展了针对环艺设计的景观雕塑实践应用型培养,结合双方(校方与企业)的优势,这既给市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动,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为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对于本校美术学院动画专业而言,雕塑也是一门基础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的前提下学习一定的雕塑手法和技艺。动画专业不同于环艺专业,雕塑课程为学生后期的动画人物创意、造型设计、游戏人物造型等方面的课程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的动画行业近年来发展的势头非常迅速,各企业对选拔人才的要求也逐年增高。企业对于各高校掌握动画知识专业人才的选拔早已不是简单的仅能在平面二维空间里完成动画的设计。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提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望后期能够得到具体的实践,这样既能解决动画专业雕塑课程的相关难点,同时也能将雕塑课程的造型能力的培养充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传统的雕塑类课程教学通常需要经过前期大量的基础学習,如素描石膏的临摹、素描头像的练习等等,到后期阶段才会进行雕塑人物头像的创作。而动画专业的雕塑课程本身的课时就不多,所以可与专业本身特点相结合。例如动画专业的动漫人物雕塑类课程,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抓住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的塑造。这是一个需要综合能力的命题,学生既要有概括性的思维方式又要使角色造型看起来生动形象。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首先需要学生对设计对象的整体性有一个概括的归纳,从整体到局部,逐渐由整体到细节。初学者最容易产生的弊病就是缺乏对形象的整体认识,导致最终的成品效果不佳,其实用最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体积感:吹胀的气球比漏气的气球更具有体积;太圆或太方的形体都不如方圆结合的形体更有体积。还可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同时审视自己的作品是否存在缺乏整体感和体积感的问题。最后,人体解剖的学习对于雕塑课程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例如,在人物肖像及人体泥塑写生中,教师会强调骨点与块面之间的关联,骨骼、肌肉、表皮与形体产生的联系,使学生对形体的理解更深入透彻且准确到位,同时把二维绘画中虚拟出来的引力、重力、压力用更直接的方法呈现出来。集合以上建议,可以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动画专业需要为主,增加相关课题项目,以达到训练学生造型能力以及雕塑课程教学改革的多元化实践。
在各专业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除了综上所述以外,还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明确每次课程作业的主题,以企业的需求为课程目标之一,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进行课程项目的实施,这样也可将团队各成员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相互弥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这一点也正是很多学生所欠缺的基本素养。经过了这一系列的培养模式,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在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以往无法形成的专业素养,有益于将来的职业生涯。
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材料转换能力的创新实践,可选取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的低成本材料进行制作。比如综合材料中的旧金属(废旧铁桶、易拉罐等)、彩色的包装纸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废旧材料的重新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在主题上不需要做过多的限制,甚至可以制作一些抽象的造型。对于学生而言,技能的培养和观念的输入相结合,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养成勇于创新的习惯,这也会对将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
近些年,国内外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都对设计类雕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理念的多元化发展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探索,从根本上对雕塑课程的更新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对包豪斯模式的引进,使得高校设计类课程的雕塑学科建设逐渐优化和完善。随着新时期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不断调整,高校雕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从根本上实现雕塑课程教学改革的多元化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焱焱,叶冰,杜鹃等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 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
[2]张经强.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
[ 3]翟小实, 张丹.雕塑[ 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重庆 万州 404100)
关键词:雕塑;课程改革;多元化
雕塑课程是我校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雕塑与壁画方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美术学院其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促使美术学院各个专业的雕塑课程知识结构发生了更广泛、更多元化的需求,创新型知识结构的不断进步与发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观念,与时俱进为目标才能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本文就针对本校美术学院的雕塑课程教学改革而言,提出如下观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类专业,涉及到室内设计、建筑基础、空间展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雕塑等多个知识领域,雕塑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空间语言和造型概念对学生认识空间、理解造型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将雕塑与建筑、人文、风俗地貌相融合,并且具备较综合的审美意识。学校还可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室模式,将环艺专业的学生与美术学雕塑专业方向的学生一起共同进行教学实践。在已有的工作室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在相关课题、项目的创作中,环艺的学生具有建筑设计、室内外空间设计方面的专业优势,在学习景观雕塑的制作过程时结合项目实际,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参与市场化的项目,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知识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展了针对环艺设计的景观雕塑实践应用型培养,结合双方(校方与企业)的优势,这既给市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动,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为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对于本校美术学院动画专业而言,雕塑也是一门基础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的前提下学习一定的雕塑手法和技艺。动画专业不同于环艺专业,雕塑课程为学生后期的动画人物创意、造型设计、游戏人物造型等方面的课程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的动画行业近年来发展的势头非常迅速,各企业对选拔人才的要求也逐年增高。企业对于各高校掌握动画知识专业人才的选拔早已不是简单的仅能在平面二维空间里完成动画的设计。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提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望后期能够得到具体的实践,这样既能解决动画专业雕塑课程的相关难点,同时也能将雕塑课程的造型能力的培养充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传统的雕塑类课程教学通常需要经过前期大量的基础学習,如素描石膏的临摹、素描头像的练习等等,到后期阶段才会进行雕塑人物头像的创作。而动画专业的雕塑课程本身的课时就不多,所以可与专业本身特点相结合。例如动画专业的动漫人物雕塑类课程,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抓住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的塑造。这是一个需要综合能力的命题,学生既要有概括性的思维方式又要使角色造型看起来生动形象。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首先需要学生对设计对象的整体性有一个概括的归纳,从整体到局部,逐渐由整体到细节。初学者最容易产生的弊病就是缺乏对形象的整体认识,导致最终的成品效果不佳,其实用最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体积感:吹胀的气球比漏气的气球更具有体积;太圆或太方的形体都不如方圆结合的形体更有体积。还可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同时审视自己的作品是否存在缺乏整体感和体积感的问题。最后,人体解剖的学习对于雕塑课程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例如,在人物肖像及人体泥塑写生中,教师会强调骨点与块面之间的关联,骨骼、肌肉、表皮与形体产生的联系,使学生对形体的理解更深入透彻且准确到位,同时把二维绘画中虚拟出来的引力、重力、压力用更直接的方法呈现出来。集合以上建议,可以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动画专业需要为主,增加相关课题项目,以达到训练学生造型能力以及雕塑课程教学改革的多元化实践。
在各专业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除了综上所述以外,还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明确每次课程作业的主题,以企业的需求为课程目标之一,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进行课程项目的实施,这样也可将团队各成员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相互弥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这一点也正是很多学生所欠缺的基本素养。经过了这一系列的培养模式,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在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以往无法形成的专业素养,有益于将来的职业生涯。
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材料转换能力的创新实践,可选取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的低成本材料进行制作。比如综合材料中的旧金属(废旧铁桶、易拉罐等)、彩色的包装纸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废旧材料的重新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在主题上不需要做过多的限制,甚至可以制作一些抽象的造型。对于学生而言,技能的培养和观念的输入相结合,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养成勇于创新的习惯,这也会对将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
近些年,国内外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都对设计类雕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理念的多元化发展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探索,从根本上对雕塑课程的更新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对包豪斯模式的引进,使得高校设计类课程的雕塑学科建设逐渐优化和完善。随着新时期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不断调整,高校雕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从根本上实现雕塑课程教学改革的多元化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焱焱,叶冰,杜鹃等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 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
[2]张经强.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
[ 3]翟小实, 张丹.雕塑[ 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重庆 万州 40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