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悼亡诗歌之比较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活在同一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和中国诗人纳兰性德都经历过丧妻之痛,他们谱写的悼念亡妻之诗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然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二人的悼亡诗作存在较大的差异。作者从文本内外对二人的悼亡诗进行解读,探究中英悼亡诗在意象选择、抒情方式及主题表现三方面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 悼亡诗歌 约翰·弥尔顿 纳兰性德
  古人常视“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人生三喜。若此三喜相继实现,便人生无憾、再无他求。然而世道轮回皆遵自然之法,既然人生有三喜,亦难免悲苦之境遇,因此,“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则被世人视作人生三悲。“三喜”与“三悲”相较来看,学业或事业的挫败虽使人意志消磨、郁郁寡欢,但身处逆境中的人们尚可凭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或超然豁达之态克服困难,再次赢得人生的辉煌。唯独面对生死,无论伟大或是平凡的人,终显得脆弱渺小。亲情与爱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两种情感。任何一项遗失,必定导致人生抱憾。亲情与爱情之中,唯有爱情强调一个“专”字,“专一、专情”是爱情的代名词,“至死不渝、地久天长”是爱情的本质。因此,“爱情”自古以来便是中英诗歌界永恒的主题之一。对已逝爱情的祭奠是“爱情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于是,悼亡诗,尤其是悼念亡妻之作成为中英抒情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
  与中国相比,英国以悼念亡妻为主题的抒情诗数量较少。最著名的当属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于十七世纪中叶所写的《我仿佛看见》(又名《梦亡妻》)。1658年,约翰·弥尔顿的第二任妻子卡特·琳伍德科克因难产而死,饱受丧妻之苦的弥尔顿为亡妻写下了一首小诗寄托哀思。无独有偶,与约翰·弥尔顿同时代却相隔数万里的清朝诗人纳兰性德于1677年失去了因难产而死的结发妻子卢氏,纳兰性德的悼亡卢氏之作由此破空而出,到达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峰,其中以《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最著名。约翰·弥尔顿与纳兰性德虽相距甚远且互不相识,但同时代的二人却因相似的悲惨境遇让后人为之扼腕叹息。二人留下的悼亡之作情真意切、动人情肠,读罢不禁为之潸然泪下。然而,同一种感动的背后,透露出的是中英悼亡诗歌的差异,这些差异归根结底源于中英社会及文化的差异。因此,笔者将通过纳兰性德与约翰·弥尔顿的悼亡之作,剖析中英悼亡诗在意象选择、抒情方式及主题表现三方面存在差异的根源。
  一、意象选择之差别
  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境营造之关键。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寓情于景,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将客观的物象转化为具有感情色彩的意象”[1]。
  中国的悼亡诗常选取生活中的实物或自然界的实景为意象,如:宋代苏东坡为亡妻书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选取“明月”、“孤坟”、“小轩窗”等生活中的凄凉之景映衬出诗人无处排遣的忧伤与思念。
  纳兰性德继承并发扬了中国悼亡诗词的传统,其悼亡词中较著名的一首《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正是以生活中颇具特殊含义的实物及自然界中与悲苦心绪相契合的实景入词,烘托出纳兰氏于卢氏冥寿前一晚的愁苦悲痛之情。
  该词全文如下: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
  该词上阕所选意象来源于卢氏遗留下的生活痕迹及遗物,如:尘帘飘带、妆奁翠翘等;下阙所涉及的意象主要来自室外清冷之景,如:花落、衰杨叶、冷雨、画桥等。卢氏生活的痕迹和遗物与纳兰氏身处的凄凉之景融合在一起,触动了对已故妻子深深的思念,以致纳兰氏潸然泪下、辗转难眠。人已故、景尚在,这种生死相隔、物是人非的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无减。
  中國古代的悼亡诗词具有一种普遍的特点,即诗人善于用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入诗,营造出物尚存、人已故,触景生情,感物伤怀的意境,读罢总觉心绪凄迷、郁郁难平。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哀悼亡妻的作品,绝大多数意象均选自妻子生前常用的物件或在庭院闺阁中常做之事,如:江淹的《悼室人》里选择了妻子生前活动的场景及常用物件“窗、闺、琴、梭杼”等。在选择自然景色时,悼亡诗词中往往选取色彩清冷、具有残缺状态,或蕴含凄清、孤寂氛围的意象,如:苏轼在《江城子》中提到的“明月”、“短松冈”;纳兰氏的《于中好》中选取的“残月”、“落花、“冷雨”等。妻子生前住过的闺阁、抚过的琴、用过的发梳、织布的机杼,均是饱含特殊意义的物品,尤其是在阴冷凄清的环境下凝视与亡妻相关的物件,此景往往触动诗人的愁肠,从而谱写出一支支情深意长的哀歌。于是,这些看似毫无生命体征的物品在此情此景中成为传情达意的载体。诗人借物抒情,借助眼前的现实性物象,传递物是人非的愁绪,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现实主义色彩。
  与中国古代悼亡诗词不同的是,英国的悼亡诗中极少出现类似平凡且琐碎的生活化意象。英国诗人们在书写悼亡诗时,常以幻想和想象的方式描绘往昔与妻子共度的美好爱情生活,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缅怀之情。以约翰·弥尔顿的《梦亡妻》为例,诗中涉及的意象丰富多彩,如:“阿尔塞斯蒂”、“朱比特伟大的儿子”、“圣女”、“天国”等。这些意象的来源极为广阔,已远远超出现实性的闺阁琐事,而向着广袤的宇宙延伸开来。这恰恰印证了17世纪的英国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诗全文如下:
  “我想我看见了刚辞世的妻从墓穴回到我的身旁,犹如阿尔塞斯蒂被朱庇特伟大的儿子强硬地从死神手中救出。尽管虚弱、苍白,但和圣女一样。我相信这样的她一定能够让我在天国,再次无所阻碍的把她的面容瞻睹。她一身洁白地走来,洁白得像她的思想。笼着面纱,但我却能依稀看见她周身闪现着的爱意、温柔和善良。如此清晰,别的脸上再也找寻不到这般畅朗。然而,啊!正当她走近并要将我拥抱。我醒来,她消失了,白昼带回了我的黑暗。”   《梦亡妻》
  细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浪漫主义色彩之外,弥尔顿诗中选取的意象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诗中提到了“阿尔塞斯蒂”,在弥尔顿的眼中,“阿尔塞斯蒂”与耶稣及其圣徒们一样,都是为爱和自由而牺牲的代表;“朱庇特伟大的儿子”则象征着“上帝之子”即“耶稣”。弥尔顿在诗中引用了充满宗教色彩的典故,“把妻子从死神那里回到自己身边比作阿尔塞斯蒂被朱庇特伟大的儿子救回一样”[2]。因此,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宗教色彩,是英国悼亡诗有别于中国悼亡诗的一大特点。
  中英悼亡诗词意象选择之差异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首先,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而西方社会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妇女的地位虽不如今,却已较大地提高。中国古代的女子嫁人后只能久居闺阁之中操持家务,而西方社会的女子即使在婚后也可以随丈夫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因此,中国古代的诗人们若想寄托对亡妻的哀思只能从妻子生前在家中常做的杂事入手,而西方的诗人们在倾诉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时可选择的意象则丰富得多。
  二、抒情方式之不同
  读罢弥尔顿与纳兰氏的悼亡诗词,读者们或许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中国的悼亡词鲜有直抒胸臆的赞誉和抒发浓烈情感的诗句,诗人们较多地回忆亡妻生前的生活细节,侧面突出妻子相夫教子的品行与美德,向读者传递出夫妻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恩爱有加的浓厚人伦情怀。诗人对妻子的赞誉多围绕“三从四德”这一核心观念,甚少赞誉妻子的美貌及其他,就连对妻子爱意的表达也呈现出浓厚的伦理色彩。
  英国的悼亡诗则呈现出一种热烈、奔放、大胆、直率的抒情方式。诗人多从自我的角度直接抒发对妻子的爱意、眷恋、不舍与缅怀之情。因此,英国诗歌很少借景抒情或借物言志,即使诗中出现了景致,也多是对诗歌氛围的陪衬,不像中国诗歌能达到寓情于景、情景合一的程度。正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所言:“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想象与感情的作品。”[3]英国诗人在写诗时既注重想象,又注重作品的审美特征,抒发感情时直接明了、热情似火、淋漓尽致。
  中英悼亡诗词抒情方式的差异归根结底源于当时中英社会统治思想的差异。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年,其在文学领域宣扬的伦理教化理论强调诗文应以“善”与“美”相结合为主旨,强调文学作品应与儒家思想相统一,为封建统治者教化民众服务。该统治理念在文化领域的渗透,使得中国古代的诗歌在审美上追求意象与意境的统一,力争达到“善”与“美”的结合。因此,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中国古代的悼亡诗多侧重写实,而少有直接传情达意的诗句,即使抒写深厚情感也力求含蓄而不张扬之态。与中国不同,英国社会进入16世纪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领域的空前解放,诗歌界的表现理论战胜功用理论,使英国诗歌创作更强调真情实感的流露。
  三、主题思想之差异
  除了意象选择、抒情方式之差别外,中英悼亡诗词还有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即诗中反映出的主旨思想差异较大。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古人常感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古人始终坚信人的生死在有生之初就已经先天地决定了,人只能服从天命。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人死去就意味着永远逝去。中国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生者的“悲死”的主旨。正如中国人常说“人死如灯灭”,人死后与生者陰阳相隔,无以再聚,这世间再也没有比死亡更悲壮的事情了。
  英国文化深受圣经文化影响,《圣经》随处可见“原罪观”,信徒们认为人生来有罪,现世所遭受的困难都是在还前世的罪恶,一生赎罪的人唯有死后才能升入天堂,苦难的灵魂才得以解脱。因此,基督教徒们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它是人生最后的归宿。西方诗人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常在文学作品中将死亡描述成一种极为神圣的事情。在诗人眼中,死亡是通往天堂的第一站,是摆脱现世苦难,在天国得到超脱与永恒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从弥尔顿的诗歌中,虽然捕捉到了对已故妻子的眷恋与不舍,然而更多地流露出了一丝安慰与希望。弥尔顿认为亡妻肉体虽已消失,可肉体原罪已被洗净,灵魂升入天堂变得圣洁高贵,短暂的生命已上升到了永恒的新生。整首诗细细读来虽然哀伤却不悲凉,哀愁中透着一股乐观与希望。
  悼亡是爱情中最伤感也是最真挚的部分。中英古代的悼亡诗歌虽因社会文化差异较大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然而这一篇篇悼亡诗歌中传达的对爱人的追忆与缅怀之情却是一样的痛彻心扉、动人情肠。他们把自身对亡妻的无尽思念转化成笔下最情真意切的文字,谱写出了人间最美的情话。
  参考文献:
  [1]刘怡露.英汉诗歌中“夕阳”意象之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9):68-70.
  [2]朱燕秋.中西方悼亡诗的美学比较[C].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3]朱燕秋.哀莫大于心不死——浅析苏轼与弥尔顿的悼亡诗[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9-10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6-qn-222。
其他文献
摘 要: 康德和孔子二者思想皆影响深远,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对二者思想中的美学观念进行阐述与比较,一方面反映出二位美学家的思想体系异同,另一方面窥探不同时代背景下美学思想的酝酿。同时,中国传统美学对中西方摆脱目前的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或许有重要启示。本文立足于康德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和孔子《论语》两本著作,着眼于二者思想中的或相仿或冲突之处展开论述,具体阐述美的无利害感与道德该如何平衡、二者观
摘 要: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自媒体这个新的平台带来的便利和优势,加强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拓展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适应自媒体时代的全新教育模式,是当前公安院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自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公安院校大学生  引言  自媒体是有别于传统媒体,依赖强大的移动网络和终端设备产生新的传播
摘 要: 《冯媪冢铭》是朱彝尊写作的墓志铭中较特殊的一篇。朱彝尊在其中描绘了一个一生不字守贞,然而严格意义上既非贞女亦非孝女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在“家国同构”的背景下与“隐士”形象相联系,背后暗藏着作者于明清鼎革后特定时期不仕隐居的理想。  关键词: 朱彝尊 《冯媪冢铭》 守贞 隐居  朱彝尊一生中写作了大量墓志铭与墓表作品。姜宸英在所作的《朱竹垞〈腾笑集〉序》中写道:  ……自贵公豪家、五方游士
摘 要: 王维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本文以王维舟创办的宏文学校为中心,分析了王维舟在宣汉宏文学校推行的教育改革及相关工作,概括了其教育为革命和社会服务,爱国、反封建、实用和面向大众的早期教育思想,指出了他的早期教育思想与实践,为川东革命做出了贡献,也为其后来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王维舟 宏文学校 早期教育思想  王维舟(1887—1970),原名王
(安徽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讲述了一部家庭伦理悲剧,从符号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小说的不可靠叙事,可从叙述主体发送的符号信息中找出伦理悲剧的内外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叙述者悦子“符号自我”的重构,解开其叙事之谜。  关键词: 叙述主体 符号叙事学 符号自我  一、引言  《远山淡影》是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部家庭伦理悲剧,
摘 要: 语文教学在以课文为范本传递工具性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和传递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但是传统师教生学模式缺乏学生的积极互动,难以关照到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而采用师生平等对话的模式,则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性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课文中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师生对话 工具性知识 人文精神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  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
摘 要: 本文以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富山村阳岭组的教育为实例展开研究,分析偏远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继而论述“阳光辅导中心”的具体实施,分析创办“阳光教育”的创业实践,呼吁大学生及社会其他各界人士重视山区农村孩子文化与素质教育。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贫困山区教育 阳光辅导中心  一、引言  当今中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大部分地区的孩子享受到
摘 要: 新时期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为教育改革的深化明确了新目标。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工作的核心,浦江学院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院校,要着眼于工科学生的特点,贯彻通识美育教育理念,提高适应性与创新性。  关键词: 美育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现当代艺术品赏析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美育的核心。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复中央美院8位教授的回信中提出了“做
摘 要: 体能也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体能可分为两类: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后者指从事运动所需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和反应等。本研究旨在了解上海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能训练方面的参与情况,以期为改善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能训练状况提供资料和指导。  关键词: 上海高职院
摘 要: 《金色笔记》其实来源于作者莱辛的亲身生活经历,因为小说主人公安娜的工作经历,感情生活及心理发展与莱辛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小说的二元对立项:叙事结构与象征意义;女主角安娜的“自由女性”和“精神崩溃”及男女两性关系,表明了作者对两性关系和谐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 《金色笔记》 莱辛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项 叙事结构  英国文坛声名远播的女性作家多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