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社会仍旧是在发展完善过程中,虽然它具有极大的可利用空间,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消极的影响。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方面
1.网络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大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与认知
网络具有信息覆盖面宽、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知识与信息的渴望。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可以轻松便捷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与此同时,渴望被他人了解的青年人也可以利用网络向外界发布自己的信息。
2.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在不断促进着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升自身的素质
随着网络的普及,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也急需提高其自身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在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只有熟悉网络,不断更新知识和信息,不断提高素质,才能更好地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教育者原有的传统地位发生了改变,由主导者变成参与者。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多角度、多侧面的信息,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3.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
网络的出现使得思想教育的方式和渠道变得更加新颖,更加多元化。另外,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教育情境更加轻松愉悦,这样可以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方式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大学生也比较容易接收这种非互知性的“心声交流”,使得师生交流更平等,效果更理想。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上多元文化及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网络世界是没有边际的世界,这里聚集着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这些复杂的文化和观念恰恰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冲击,甚至融合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
2.虚拟的网络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导致适应能力的缺失和心理障碍
虚拟的网络环境极易导致大学生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现实与虚拟的反差容易使大学生越发地感到自卑,缺乏真实情感的人际交往容易使人趋于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适应现实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大。这样容易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人格异常。
3.网络发展的不完善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淡化,诱发网络犯罪
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由于青年人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缺乏和不健全,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约束不力,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使得青年网络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给高校发展稳定带来不良影响,也对社会造成了危害。
三、因势利导,借助网络的有利条件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原有的教育方式基础上努力创新,建立并完善网络教育阵地。这样在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对校园网站和主题网站的建设,既可以监控、清除掉可能侵入学校的消极信息和垃圾信息,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互联互通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完整、新鲜的信息,帮助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并吸收正面的信息,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2.强化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国家所颁布的政策法规,使广大学生形成网络法制意识和道德责任。高校应注意培养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规范、管理学生的网络行为。此外,应借助网络中可以匿名、隐蔽性的特点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3.加强校园局域网络管理,完善制度规范
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起网络管理的常设机构,通过技术防控和思想教育的综合运用来规范网络的运行,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通过对上网资格的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落实实名登记制。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网络上的各类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防微杜渐。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冲击,使学生以乐观、健康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合格人才。◆(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方面
1.网络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大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与认知
网络具有信息覆盖面宽、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知识与信息的渴望。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可以轻松便捷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与此同时,渴望被他人了解的青年人也可以利用网络向外界发布自己的信息。
2.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在不断促进着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升自身的素质
随着网络的普及,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也急需提高其自身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在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只有熟悉网络,不断更新知识和信息,不断提高素质,才能更好地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教育者原有的传统地位发生了改变,由主导者变成参与者。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多角度、多侧面的信息,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3.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
网络的出现使得思想教育的方式和渠道变得更加新颖,更加多元化。另外,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教育情境更加轻松愉悦,这样可以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方式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大学生也比较容易接收这种非互知性的“心声交流”,使得师生交流更平等,效果更理想。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上多元文化及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网络世界是没有边际的世界,这里聚集着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这些复杂的文化和观念恰恰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冲击,甚至融合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
2.虚拟的网络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导致适应能力的缺失和心理障碍
虚拟的网络环境极易导致大学生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现实与虚拟的反差容易使大学生越发地感到自卑,缺乏真实情感的人际交往容易使人趋于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适应现实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大。这样容易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人格异常。
3.网络发展的不完善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淡化,诱发网络犯罪
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由于青年人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缺乏和不健全,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约束不力,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使得青年网络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给高校发展稳定带来不良影响,也对社会造成了危害。
三、因势利导,借助网络的有利条件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原有的教育方式基础上努力创新,建立并完善网络教育阵地。这样在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对校园网站和主题网站的建设,既可以监控、清除掉可能侵入学校的消极信息和垃圾信息,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互联互通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完整、新鲜的信息,帮助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并吸收正面的信息,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2.强化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国家所颁布的政策法规,使广大学生形成网络法制意识和道德责任。高校应注意培养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规范、管理学生的网络行为。此外,应借助网络中可以匿名、隐蔽性的特点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3.加强校园局域网络管理,完善制度规范
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起网络管理的常设机构,通过技术防控和思想教育的综合运用来规范网络的运行,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通过对上网资格的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落实实名登记制。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网络上的各类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防微杜渐。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冲击,使学生以乐观、健康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合格人才。◆(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