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ngzx6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一定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实效。然而,很多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存在很多误区,导致教学效果低下。针对误区,文章提出了一些在创设情境中应该把握的原则:具有针对性、把握生活性、遵循适度性、注重生成性、突出启发性,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境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教学情境;学生;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06
  作者简介:冯 敏,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政治教研员,硕士研究生。
  一、教学情境的含义
  “情境”一词,从字面上看,是“情”和“境”的组合。“情”是指人心理状况的外在表现。从这个层面讲,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心理,深入学生内心,注重师生双方情感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融入教学情境,能够融入教学情境。“境”,指环境。“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所创设的具有情感氛围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體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开始占据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以艺术性的语言渲染一种氛围,用直观的教具模拟现实的画面,以逼真的活动再现生活场景、以启发性的提问制造疑惑,借多样化媒体模拟氛围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自觉进入教学中,产生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显性的德育课程,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常识,学会观察、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培育法治意识,培养理性精神,形成政治认同,学会公共参与,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基础。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带给学生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核心能力的提高、核心素养的形成。而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的发展要以对具体情境的感悟和体验为依托,离开具体情境,就不可能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从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3.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
  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教师一直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投入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创设一定教学情境,层层设疑、逐步诱导,以情境承载教学内容,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启发学生思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把握原则,提高实效
  1.具有针对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所以,教学情境要针对教学内容,要能够承载内容,否则所创设的情境就会成为华而不实的“点缀”和“摆设”。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教学资源层出不穷。一些教师为了突出“新、奇、趣、活”,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设备,从中摘取教学素材,挖空心思创设教学情境,但这些教学情境却远离文本、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导致浪费时间而徒劳无功。
  例如,有位教师执教《走近教师》一课,在讲授教师职业特点这个知识点时,展示了一张“教师的一天”的PPT:
  5:30 起床洗漱,6:30 吃完早餐出发去学校,7:20指导学生早读,7:50—
  9:30上课,9:30—10:00 参加学生大课间活动,10:00—11:30 批改作 业,11:30 吃午餐,12:30—13:20 进班辅导学生,14:00—15:40编写教案,15:55—16:40参加学生大课间活动,16:40—17:30 辅导自习,17:30—18:10 编写学生学案,18:10—18:50 在学校吃晚饭,19:00 回家。学生看完PPT,只觉得教师非常辛苦,并不会得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教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这样的认识。这样的情境设计显然不能够承载教学内容,不但不能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且会导致课堂逻辑性欠缺,学生思维混乱。因此,创设情境不能赶时髦,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突出针对性、目的性,把握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使教学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避免出现教学情境“喧宾夺主”、教学内容“舍本逐末”的情况发生。
  2.把握生活性
  德育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德育才能回归它的自然本位。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道德与法治课只有回归学生生活,才能彰显活力,实现应有的信度与效度。因此,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例如,有位教师执教《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一课,在讲授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时,播放了电影《战狼2》片段,并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视频中,当看到冷锋举着中国的五星红旗通过交战区时,你的感受是什么?问题二:看到五星红旗,交战双方都大喊“It’s Chinese”并停止射击,这背后说明了什么?结果参与互动、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相差较远。这个电影片段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但不适用于这个班级的学生,这是一所山区学校,很多学生在上课之前没有看过《战狼2》,缺乏对教学资源背景的了解。此外,此视频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谈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而国家安全是离山区的初二的学生生活较远的话题,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相差较远,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师能够从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如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切入,学生会更容易融入教学情境、理解教学内容。   3.遵循适度性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物极必反,情境太多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多媒体时代,可供选择的教学情境资源很多,如电视电影、故事案例、音乐歌词、图片漫画、焦点话题,等等。讲故事、播视频、提问题、展图片、演小品、颂诗词、听音乐、组织辩论赛等都是可选择的活动形式。因此,一些教师对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爱不释手,便创设形式各异的教学情境。但是过多的情境、过度的包装、频繁的活动,反而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打乱课堂逻辑结构,甚至占用过多时间,造成不能深入讲解,形成低效课堂。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时,创设了大量教学情境:网络流行歌曲导入、播放视频、调查表、情景模拟、小故事、若干张图片漫画。学生的热情被一个个教学情境点燃,在课堂中忙得不亦乐乎,课堂呈现一片热闹景象。也因为如此,所以教师没有时间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整堂课成了教学材料的堆砌,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主线没有明确,教学结构松散,知识讲解支零破碎,学生获得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而不是连贯的知识体系。
  而另外一位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则以一位中学生和一位网友的交往故事为主线展开,一例到底承载教学内容,故事内容亲切真实,情节设计合情合理,逻辑结构清晰严密,将知识点的讲解渗透在具体故事情节中。这样,学生在分析材料中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了清晰的知识脉络。
  4.注重生成性
  叶澜教授说:“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情境教学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不可能在完全预设的情况下完成。情境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因此,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眼明耳聪”,根据教学动态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整合预设,使新的问题成为新的生长点,使教学内容得以拓展深化。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潜能”这个知识点时,设计了“潜能大比拼”的课堂竞赛。在竞赛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瞬时记忆去记忆一串数字然后写到黑板上,这时候一些学生作弊,他们事先将数字写到手上然后抄到黑板上。而当时该教师或许是不想打消学生积极性,所以装作没看见,没有理会这样的行为,反而给这些因为作弊记忆准确的学生表扬。这样的做法会给学生不良导向,没有作弊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作弊的学生尝到甜头,不仅意识不到此种行为的错误性,而且在今后会变本加厉。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应该多一些思考,不断拓宽自身的课程视野,善于捕捉、善于引导,巧用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实现教与学的价值,让教师教得有成就感,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共建精彩的课堂。
  5.突出启发性
  只有经过认真思考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环境、思考理解的基点,起到一种提示启发的作用。学生要根据提示、启发,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一定要有启发性,要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促进知识由外化到内化的转换。如果教学情境太过简单,学生一看就明了,并能够从课本中直接找出对应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虽看起来有学生参与,有双边互动,但其实质不过是灌输式教学的翻版,没有激发学生思考,没有思维碰撞,没有探究过程。
  例如,某教师在执教《家的意味》一课时,播放了关于亲情的一个电影片段,播放结束后让学生谈感悟,当学生谈到被影片中母亲的行为感动,母爱是最伟大的爱时,教师问道:“那么,我们应不应该爱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应该爱自己的家?”学生给予肯定回答后,就进入了另外一个课堂环节。整节课都是无效的问题、无效的引导,使得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教学只是停留在浅层,难以深入,表面上看起来也有互动,但学生并没有得到思维与认知的提升、情感的共鸣。
  四、结语
  道德教育必须与情感相伴,法治教育必须从学生身边做起。没有情感铺垫、远离学生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只能是假、大、空。情境教學可以使抽象的、说教的道德与法治课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重要的是,教师要创造的教学情境必须是有效的,要具有针对性、把握生活性、遵循适度性、注重生成性、突出启发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袁 枫.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情境教学的一些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256-257.
其他文献
“打掌”  历代皇帝中,道光至为节俭而吝啬。某次其套裤膝盖处不慎弄破,因不忍丢弃,而令内务府缀一圆绸,谓之“打掌”。大臣们见后纷纷效仿,不论破与不破,均在膝间缀一圆绸,竟风行一时。外面东西真便宜  某次,道光召见军机大臣曹文正时,见其膝间有缀痕,遂问:“你这套裤也打掌?”曹回称:“改做太花钱,所以略做补缀。”道光问:“你打掌花了多少钱?”曹回称:“要银三钱。”道光大吃一惊:“外面东西真便宜!我这里
摘 要:高中平面艺术设计项目,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的教学为基础,通过“书籍装帧”中心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到项目实践的全过程,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是同时也遇到一些传统教学没有碰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项目方法;书籍装帧;应用  中图分类号:TS881;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
沈从文早年的教书生活  一  1928年初,沈从文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母亲和九妹也来同住。生计全靠他一人写稿,全年发表作品四十余篇,出书十余种,仍然入不敷出。为摆脱书店盘剥,也为了文学理想,他和胡也频、丁玲创办 《红黑》、《人间》 两个月刊,1929年1月问世;因不善经营,《人间》 只出三期、《红黑》 只出七期就停刊,三个年轻人的红黑出版处也倒闭。没赚到钱,反而背了一身债务。困窘时竟至于病床上的母亲
记得以前有一天,住在东京西新宿的台湾朋友请我和一位叫则子的日本朋友到家里吃饭。我炒菜的时候,忘记开抽烟机。则子看到之后,并没有直接说你忘记开抽烟机了,而是委婉地说:“是不是抽烟机坏了呀?”我说:“对哦,还没开呢。”刚伸手要按按钮,她比我还快,马上跨步过来帮我打开抽烟机,然后说:“太好了!没有坏呢。”我跟她说谢谢之后,她还眉开眼笑对我说:“刘先生做的菜很香,所以让抽烟机把这些香味送出去,让邻居们也闻
皇帝陛下在路上  中国历史上,乾隆是出名的喜欢到处跑的皇帝。可不光是著名的6次下江南,有学者统计,他在位60年,或远或近的出巡都算上,有150次之多。  但如果把中国和欧洲的帝王出门在外时间来个混合排名,乾隆的名次,却也不会很靠前。因为欧洲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国王,很多实在太喜欢生活在路上了,可以跑到国家的首都毫无存在感的地步,这是任何中国皇帝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会这样,有两点原因特别重要。  第
一  1966年1月9日,天刚蒙蒙亮,福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福建前线空军指挥所主任曾幼诚将军已经按惯例来到指挥所进行交接班工作。之所以在天还未亮的时候交接工作,是因为当时台海两岸的对峙激烈,往往天一亮国民党空军的飞机便会进来,如不提前交接班,恐来不及应对敌情。  曾幼诚刚刚坐下,便接到了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皮定钧打来的电话。皮定钧自报家门后,没有任何客套,直截了当地说:“昨天晚上,在黄岐半岛发生了一件
摘 要:有感情的朗读,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而趣味盎然的导语可以率先打动学生的心扉,幽默风趣的朗读情境创设可以促进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作者的多元对话,于是《祖父的园子》里那些美丽的生命便都在学生的朗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关键词:童趣;个性化朗读;多元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5 文章编号:1674-120X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体现生活化本质,贯彻协同育人的理念,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和体系,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虽然现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相比,依然存在很多亟待完善之处,如活动组织管理松散、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有效活動资源匮乏、纵向活动占据多数等,这严重阻碍了活动的有效实施和育人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文章从协同育人
杨绛生于1911年,2016年去世,享年105岁。张爱玲生于1920年,1995年去世,享年75岁。对比起来,杨绛比张爱玲长九岁,却多活了近三十年的光景。  同时代的两位杰出女子,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又皆学贯中西,博聞强记,涉猎面广,聪明绝顶,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不容忽视。更为有趣的是,两人都享有“不近人情”的坊间“美誉”,时刻与尘世保持距离,洁身自好。  把她俩放
《春秋》 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春秋》记录的是鲁国的一段历史,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结束,历12代君主,共244年,亦即是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古人重视春秋两季,因此,记载事情有时间季节上的侧重,于是“春秋”也就成为历史的代称。一般认为,《春秋》是当时周王朝的诸侯国之一鲁国的编年史,出自鲁国史官之手,后来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但孔子的修订可能并非寻常意义上的修订,可能有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