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生是直接面对物象本身去进行描绘的活动。它的定义最早可以追述到五代时期腾昌祐的"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写生与创作的关系1搜集素材,丰富绘画内容。2激发感受,锻炼笔墨。3归纳分析理性加工。 最后得出结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画家必须深入生活,坚持写生。
关键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情感;笔墨;生活
写生是直接面对物象本身去进行描绘的活动。它的定义最早可以追述到五代时期腾昌祐的"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谢赫也曾经提出“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而将写生概念深化和引申的当属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是对自然的摹写,而“中得心源”是画家在摹写过程中所表达的内心情感和主观感受,而这也正是画家创作意识的体现。宋代范宽就曾经这样说过:“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可见,中国古代画家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也早已认识到师法自然的重要性了。
一、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一)搜集素材丰富内容
清朝石涛之“搜尽其峰打草稿”,阐明了写生的重要性。作为画家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自然千变万化,而这种千变万化对创作而言也给出了广阔的空间。画家需要通过寻找合适的载体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审美意味和理想追求。例如古人就提炼总结了很多中国画的规律,如树叶的画法就有个字、介字、圆形、针叶形、三角形、大小混点、等等。山石皴法也有披麻、斧劈、折带、雨点、卷云、牛毛、荷叶、拖泥带水皴、钉头鼠尾。但是这些并不是画家凭空想象而来,而是建立在画家深入实地细致地观察生活,通过写生提炼总结出的笔墨形式。
(二)激发感受锻炼笔墨
绘画表面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但深层次是表达情感,意向传递的一个过程。走出去实地写生,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激发自己对事物鲜活生动的感受。因为人对未知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之心,而这种新鲜感可以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从而对习以为常的绘画习惯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使得这种即兴的作品更充满了一种迷人的魅力。山水画大家陆俨少之所以创立了“墨块法”、“留白法”也是由于他在写生当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此外在写生过程中有了自然形象和内心要表达的感受,还需要笔墨功夫来表现。笔墨是支撑中国画的核心要素。既要用笔墨“应物象形”,又要能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笔墨趣味。在这过程中间,画家在锻炼笔墨的同时,思考自己的笔墨语言形式和绘画风格如何能与自己的艺术情感相结合,更深刻的去诠释客观物象,成为值得画家认真研究的课题。
(三)归纳分析理性加工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却高于生活。写生不是机械的模仿自然,而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行为。面对自然,需要画家对眼前所呈现的所有素材进行筛选和归纳。选取自己最感兴趣,最能表达自身感受的东西来表现,从而使画作更加整体统一,避免了杂乱无章,面面俱到,极大的锻炼了画家取舍归纳素材的能力。同时在写生过程当中,思考画作的经营位置、虚实浓淡,这对之后的创作加工也有很大帮助。例如西方著名油画家毕加索的系列作品《牛》就是在写生过程中不断思考,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演变而成的。
二、当下中国画创作
时下中国画创作为了快捷省事,更多的是采用照相机快速记录图像或者从网上找些照片,直接拿来使用。照相的方式虽然快捷,但是它仅能作为参考,并不能完全代替写生。因为这种方式只是浮光掠影的简单记录,无法体现出画家当下的思想感情。虽然凭借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可以弥补一部分缺憾,但是在画家本身缺乏对创作对象的深入了解和对其生存环境切身感受的情况下,很难创作出打动自己和观者的好作品。而从网上找照片创作的方式就更行不通了,这种直接的拿来主义简单粗暴,完全割裂了画家和自然生活的联系。结果就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空有其形却苍白无力,缺乏内涵,体现不出事物的生命精神。事实证明,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一定是饱含着画家的真情实感,而不单纯只是照搬照抄。在近代绘画史上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就是最好的例子。其画作里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堪称画家的血泪结晶。如果蒋先生不是因为对战争的苦难有痛至体肤的感受,绝不可能创作出如此震撼真实打动人心的作品来。
三、结语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脱离了生活,创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家门,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写生中锤炼笔墨,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国画归根到底是表现中国哲学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只有坚持写生,在自然中体会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才能真正表达出中国画的意象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2]王振德.中国画论通要[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关键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情感;笔墨;生活
写生是直接面对物象本身去进行描绘的活动。它的定义最早可以追述到五代时期腾昌祐的"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谢赫也曾经提出“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而将写生概念深化和引申的当属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是对自然的摹写,而“中得心源”是画家在摹写过程中所表达的内心情感和主观感受,而这也正是画家创作意识的体现。宋代范宽就曾经这样说过:“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可见,中国古代画家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也早已认识到师法自然的重要性了。
一、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一)搜集素材丰富内容
清朝石涛之“搜尽其峰打草稿”,阐明了写生的重要性。作为画家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自然千变万化,而这种千变万化对创作而言也给出了广阔的空间。画家需要通过寻找合适的载体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审美意味和理想追求。例如古人就提炼总结了很多中国画的规律,如树叶的画法就有个字、介字、圆形、针叶形、三角形、大小混点、等等。山石皴法也有披麻、斧劈、折带、雨点、卷云、牛毛、荷叶、拖泥带水皴、钉头鼠尾。但是这些并不是画家凭空想象而来,而是建立在画家深入实地细致地观察生活,通过写生提炼总结出的笔墨形式。
(二)激发感受锻炼笔墨
绘画表面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但深层次是表达情感,意向传递的一个过程。走出去实地写生,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激发自己对事物鲜活生动的感受。因为人对未知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之心,而这种新鲜感可以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从而对习以为常的绘画习惯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使得这种即兴的作品更充满了一种迷人的魅力。山水画大家陆俨少之所以创立了“墨块法”、“留白法”也是由于他在写生当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此外在写生过程中有了自然形象和内心要表达的感受,还需要笔墨功夫来表现。笔墨是支撑中国画的核心要素。既要用笔墨“应物象形”,又要能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笔墨趣味。在这过程中间,画家在锻炼笔墨的同时,思考自己的笔墨语言形式和绘画风格如何能与自己的艺术情感相结合,更深刻的去诠释客观物象,成为值得画家认真研究的课题。
(三)归纳分析理性加工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却高于生活。写生不是机械的模仿自然,而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行为。面对自然,需要画家对眼前所呈现的所有素材进行筛选和归纳。选取自己最感兴趣,最能表达自身感受的东西来表现,从而使画作更加整体统一,避免了杂乱无章,面面俱到,极大的锻炼了画家取舍归纳素材的能力。同时在写生过程当中,思考画作的经营位置、虚实浓淡,这对之后的创作加工也有很大帮助。例如西方著名油画家毕加索的系列作品《牛》就是在写生过程中不断思考,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演变而成的。
二、当下中国画创作
时下中国画创作为了快捷省事,更多的是采用照相机快速记录图像或者从网上找些照片,直接拿来使用。照相的方式虽然快捷,但是它仅能作为参考,并不能完全代替写生。因为这种方式只是浮光掠影的简单记录,无法体现出画家当下的思想感情。虽然凭借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可以弥补一部分缺憾,但是在画家本身缺乏对创作对象的深入了解和对其生存环境切身感受的情况下,很难创作出打动自己和观者的好作品。而从网上找照片创作的方式就更行不通了,这种直接的拿来主义简单粗暴,完全割裂了画家和自然生活的联系。结果就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空有其形却苍白无力,缺乏内涵,体现不出事物的生命精神。事实证明,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一定是饱含着画家的真情实感,而不单纯只是照搬照抄。在近代绘画史上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就是最好的例子。其画作里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堪称画家的血泪结晶。如果蒋先生不是因为对战争的苦难有痛至体肤的感受,绝不可能创作出如此震撼真实打动人心的作品来。
三、结语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脱离了生活,创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家门,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写生中锤炼笔墨,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国画归根到底是表现中国哲学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只有坚持写生,在自然中体会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才能真正表达出中国画的意象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2]王振德.中国画论通要[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