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校奖助学金发放实施办法的重要性入手,通过分析现有奖助学金发放实施办法的优缺点,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个新的奖助学金发放实施办法,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优化方法可行性进行论证。
关键词:高校;奖助学金评选方法;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B)-0000-00
一、高校奖助学金评选实施研究的重要性
1、国家层面
国家奖助学金是国家为了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缩小高校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国家对大学生的奖助工作自建国以来就从未间断过,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奖助学金资助的比例,扩大奖助学金的金额和名额,这也使高校奖助学金发放过程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助学金公平公正的评定原则和设立目的,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那么这一惠及数百万大学生的民心工程将很难落到实处。
2、学生层面
大学生对奖助学金发放高度关注。笔者通过对本校部分在校生进行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76.3%的同学对于奖助学金发放都是持“感兴趣,并且随时关注”的态度;对于自己班级的奖助学金发放情况,61.2%的同学是“了解”,但也有很多同学不清楚;对于各自班级奖助学金发放方法的公平性问题,51.2%的同学认为“较公平,但存在缺陷”。
大学生对于奖助学金发放有着较高的关注度,通过调查得到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大家对于现存的奖助学金发放实施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认同。因此,提出一套公平的奖助学金发放实施办法势在必行。
二、现有的奖助学金评选实施方法的分析
笔者以问卷调查及随机访谈的方法对本校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有效问卷及访谈结果归纳统计,总结了现存的奖助学金评选办法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班主任直接确定、全班投票决定、班级评议小组商定以及某班级创新提出的评议小组打分的方法。采用各方法的班级在数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除评议小组打分的方法外,采用最少的方法的是“班主任直接确定”,所占比例为13.8%;班级全班投票决定和班级评议小组商定所占比例相差较小,分别为46.5%和39.7%。
各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并不能真正保证奖助学金评选的公平性。下面将现有评选办法的优缺点汇总分析如下。
1、班主任直接确定。调查中发现,采用此方法的班级很多都存在按照成绩发放助学金的现象。奖助学金特别是助学金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如果按成绩进行发放,这就违背了国家设立奖助学金的初衷。此方法存在弊端的主要原因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不是真正了解,且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日常表现,所以就容易造成根据成绩评选班里助学金名单的现象。
2、全班投票决定。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较多班级采用全班投票的方法来评选班内奖助学金名单。此方法中的投票者是朝夕相处的同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投票者对参评者日常表现的了解,但却因此出现了“人情票”现象,甚至因此出现了奖助学金二次分配,这更是与国家的政策背道而驰;同时,采用全班投票就必须公开相关同学的家庭情况,也有些班级采用全班投票时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开演讲,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这样不仅不利于保护同学们的隐私,而且也导致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不想公开自己的家庭情况而放弃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
3、班级评议小组商定。班级评议小组商定的方法,是在班主任的参与下,从班级两委会及普通同学中选出占班级总人数一定比例的奇数个同学进行讨论和投票,进而确定班级奖助学金发放名单。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也减小了“人情票”出现的可能性。但是评议小组在评选时并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认定细则,只是单纯的进行内部讨论,所以在评定过程中存在因异议而无法达成共识的现象。
4、评议小组打分。评议小组打分的方法是在调查中发现的某班实行的一种新型的评定方法,此评定方法是通过选出班级代表组成评议小组,制定了一个打分细则进行得分,之后对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学习情况及综合素质测评得分按照5:3:2的比例算出总分后进行排名,按分数高低评选出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名单。此次方法相对于之前几种方法更具客观性和公平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有同学反映,贫困程度如何定义,各项分数所占的比例是不是不太合理,在打分细则中加入其它衡量标准如义工课时数等是不是会更加准确等。
三、高校奖助学金评选实施方法优化研究
1、评选方法优化总体思路
根据研究发现,现存的高校奖助学金评选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评选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是保证公平性。本文提出的评选方法优化方案是以评议小组打分方法为基础,通过细化贫困程度得分和调整各项得分的比例,得到一个更加公平的评选方法。最后,通过建立动态数据库,对困难学生进行量化管理,使优化方案形成为一个科学的评选体系。
2、具体的做法
(1)各项得分确定方法
a、困难程度得分确定:
根据贫困程度的不同情况,确定待评价对象的评价准则构成的一个模型。其中最高层为评价目标层,第二层为准则层,第三层为子准则层,对待不同的贫困程度可设置不同的等级,本图的情况可分为高、中、低三种状态(并赋予不同的分值,高可取10分,中取8分,低取6分)。
由不低于班级总人数1/5的偶数同学组成班级评议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其中评议小组成员组成要求班级两委会成员和普通同学均占总数的50%,参评同学原则上不允许参与评议小组。由评议小组对参评同学的消费情况、义工积极性、奖惩情况等日常表现进行打分,最高记10分。 c、学习成绩得分确定:
学习成绩得分按照公式“(个人平均绩点/4)*10=成绩得分”得出,最高记10分。
(2)量化层次比例分析
调查中发现的,某班级按照5:3:2(困难程度:学习成绩:综合表现)比例进行打分,总分中贫困程度所占的比重比较小,无法体现其真实经济情况。后期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定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即按照7:2:1(困难程度:日常表现:学习成绩)比例进行量化打分,此情况更能反映出学生的贫困程度。
通过走访调查,大家对困难程度、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得分的比例集中如下7:2:1 6:3:1 8:1:1 5:3:2 5:2:3 6:2:2。根据这些数据确定层次分析矩阵如下:
综上:7:2:1(困难程度:日常消费情况:学习成绩)是较合适的比例。
(3)动态数据库的建立
建立一个数据库,将全院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录入,实现对信息的系统管理,也可以在评选过程中打破班级界限,使评选更加公平。
3、优势所在
本文中提出的高校奖助学金评选实施方法优化方案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平时表现进行量化,通过数据评选,增加了客观因素,避免了人情票以及其他各种不公平因素,从而提高了评选的公平性。
四、结束语
奖助学金评选方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奖助学金发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情乃人之本,某些时候,如果感情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出现不公平现象。以感情因素为主导就会给一些人提供利益,这样就必然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在评选过程中只要能够避免“人情”因素的出现,就可以基本实现公平的目的。本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案以量化的形式打分,凭借客观数据评选,基本实现了评选过程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段志雁,魏景柱,杨金保.高校奖助学金发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7.
[2]夏金梅.高校奖助学金评定与发放优化途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2.
[3]陶蕊娜,张志健.对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评发的思考及对策[J].青年文学家,2009,22.
[4]吴爱军.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
关键词:高校;奖助学金评选方法;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B)-0000-00
一、高校奖助学金评选实施研究的重要性
1、国家层面
国家奖助学金是国家为了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缩小高校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国家对大学生的奖助工作自建国以来就从未间断过,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奖助学金资助的比例,扩大奖助学金的金额和名额,这也使高校奖助学金发放过程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助学金公平公正的评定原则和设立目的,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那么这一惠及数百万大学生的民心工程将很难落到实处。
2、学生层面
大学生对奖助学金发放高度关注。笔者通过对本校部分在校生进行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76.3%的同学对于奖助学金发放都是持“感兴趣,并且随时关注”的态度;对于自己班级的奖助学金发放情况,61.2%的同学是“了解”,但也有很多同学不清楚;对于各自班级奖助学金发放方法的公平性问题,51.2%的同学认为“较公平,但存在缺陷”。
大学生对于奖助学金发放有着较高的关注度,通过调查得到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大家对于现存的奖助学金发放实施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认同。因此,提出一套公平的奖助学金发放实施办法势在必行。
二、现有的奖助学金评选实施方法的分析
笔者以问卷调查及随机访谈的方法对本校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有效问卷及访谈结果归纳统计,总结了现存的奖助学金评选办法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班主任直接确定、全班投票决定、班级评议小组商定以及某班级创新提出的评议小组打分的方法。采用各方法的班级在数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除评议小组打分的方法外,采用最少的方法的是“班主任直接确定”,所占比例为13.8%;班级全班投票决定和班级评议小组商定所占比例相差较小,分别为46.5%和39.7%。
各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并不能真正保证奖助学金评选的公平性。下面将现有评选办法的优缺点汇总分析如下。
1、班主任直接确定。调查中发现,采用此方法的班级很多都存在按照成绩发放助学金的现象。奖助学金特别是助学金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如果按成绩进行发放,这就违背了国家设立奖助学金的初衷。此方法存在弊端的主要原因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不是真正了解,且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日常表现,所以就容易造成根据成绩评选班里助学金名单的现象。
2、全班投票决定。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较多班级采用全班投票的方法来评选班内奖助学金名单。此方法中的投票者是朝夕相处的同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投票者对参评者日常表现的了解,但却因此出现了“人情票”现象,甚至因此出现了奖助学金二次分配,这更是与国家的政策背道而驰;同时,采用全班投票就必须公开相关同学的家庭情况,也有些班级采用全班投票时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开演讲,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这样不仅不利于保护同学们的隐私,而且也导致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不想公开自己的家庭情况而放弃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
3、班级评议小组商定。班级评议小组商定的方法,是在班主任的参与下,从班级两委会及普通同学中选出占班级总人数一定比例的奇数个同学进行讨论和投票,进而确定班级奖助学金发放名单。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也减小了“人情票”出现的可能性。但是评议小组在评选时并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认定细则,只是单纯的进行内部讨论,所以在评定过程中存在因异议而无法达成共识的现象。
4、评议小组打分。评议小组打分的方法是在调查中发现的某班实行的一种新型的评定方法,此评定方法是通过选出班级代表组成评议小组,制定了一个打分细则进行得分,之后对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学习情况及综合素质测评得分按照5:3:2的比例算出总分后进行排名,按分数高低评选出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名单。此次方法相对于之前几种方法更具客观性和公平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有同学反映,贫困程度如何定义,各项分数所占的比例是不是不太合理,在打分细则中加入其它衡量标准如义工课时数等是不是会更加准确等。
三、高校奖助学金评选实施方法优化研究
1、评选方法优化总体思路
根据研究发现,现存的高校奖助学金评选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评选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是保证公平性。本文提出的评选方法优化方案是以评议小组打分方法为基础,通过细化贫困程度得分和调整各项得分的比例,得到一个更加公平的评选方法。最后,通过建立动态数据库,对困难学生进行量化管理,使优化方案形成为一个科学的评选体系。
2、具体的做法
(1)各项得分确定方法
a、困难程度得分确定:
根据贫困程度的不同情况,确定待评价对象的评价准则构成的一个模型。其中最高层为评价目标层,第二层为准则层,第三层为子准则层,对待不同的贫困程度可设置不同的等级,本图的情况可分为高、中、低三种状态(并赋予不同的分值,高可取10分,中取8分,低取6分)。
由不低于班级总人数1/5的偶数同学组成班级评议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其中评议小组成员组成要求班级两委会成员和普通同学均占总数的50%,参评同学原则上不允许参与评议小组。由评议小组对参评同学的消费情况、义工积极性、奖惩情况等日常表现进行打分,最高记10分。 c、学习成绩得分确定:
学习成绩得分按照公式“(个人平均绩点/4)*10=成绩得分”得出,最高记10分。
(2)量化层次比例分析
调查中发现的,某班级按照5:3:2(困难程度:学习成绩:综合表现)比例进行打分,总分中贫困程度所占的比重比较小,无法体现其真实经济情况。后期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定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即按照7:2:1(困难程度:日常表现:学习成绩)比例进行量化打分,此情况更能反映出学生的贫困程度。
通过走访调查,大家对困难程度、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得分的比例集中如下7:2:1 6:3:1 8:1:1 5:3:2 5:2:3 6:2:2。根据这些数据确定层次分析矩阵如下:
综上:7:2:1(困难程度:日常消费情况:学习成绩)是较合适的比例。
(3)动态数据库的建立
建立一个数据库,将全院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录入,实现对信息的系统管理,也可以在评选过程中打破班级界限,使评选更加公平。
3、优势所在
本文中提出的高校奖助学金评选实施方法优化方案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平时表现进行量化,通过数据评选,增加了客观因素,避免了人情票以及其他各种不公平因素,从而提高了评选的公平性。
四、结束语
奖助学金评选方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奖助学金发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情乃人之本,某些时候,如果感情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出现不公平现象。以感情因素为主导就会给一些人提供利益,这样就必然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在评选过程中只要能够避免“人情”因素的出现,就可以基本实现公平的目的。本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案以量化的形式打分,凭借客观数据评选,基本实现了评选过程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段志雁,魏景柱,杨金保.高校奖助学金发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7.
[2]夏金梅.高校奖助学金评定与发放优化途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2.
[3]陶蕊娜,张志健.对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评发的思考及对策[J].青年文学家,2009,22.
[4]吴爱军.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