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e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和目标。培养拥有高质量职业能力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了新特征、新变化、新要求。该文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对如何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为如何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参考,有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根据最新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显然,我国现在已拥有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教育规律的必然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分别经历了精英式教育、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微观角度来看,大多数管理类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就选择直接就业。因而,无论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学生就业要求,如何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如何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
   一、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概念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内涵”与“外延”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不截然对立。内涵式发展强调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式发展强调量的规定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将更加聚焦核心能力的发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质量提升为发展目标,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追求优质的一种行动理念、过程,是以优质为根本目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特征[1]。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更看重过程平等、更看重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因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实现深层次教育公平的保障。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仅强调高质量,而且还要突出不同层次高校教育的特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和质量是处于“高”的程度或水平,是特色更强和质量更优的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巩固优势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教育贡献力。多元化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应坚持分层、分类高质量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所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财务等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学习力和创新意识、缜密的思考力、精准的执行力,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要求[2]。
   二、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管理類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难以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
   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经济结构需要转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高等教育培养理念也应该相应的调整。以往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并不完全适应新现代的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今社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能能力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能能力必须适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培养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现阶段高校制定的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培养体系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主要过多强调如何掌握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具体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在教学中缺乏对经济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难以掌握企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不能针对性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这使管理类本科学生难以真正将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有着不利影响,难以拥有有效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师资相对缺乏,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单一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在实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并未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情况。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
   (三)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更为欠缺
   管理类专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却难以跟上学生的增加量。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会受到限制。这不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大部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相应专业的实践经验。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缺乏实践能力并不利于构建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3]。    (四)教学过程中知识传输方式较为单一
   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较少使用基于“互联网 ”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兼顾传统的授课方法时,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目前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具备高质量的要求
   在目前“以就业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要求下,过分强调就业率指标,难以顾及人才培养质量、职业能力质量。在以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找份工作相对容易,对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质量要求并不高。高就业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就业质量较低的情况。同时,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难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在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现实脱钩现象严重,极易造成所培养的职业能力达不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预期[4]。
   三、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也应该转变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可以使管理类本科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基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用人需求,针对性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建立融合高质量职业素质、高质量职业知识、高质量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课程体系应符合专业知识、现代职业素养、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下,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管理类本科学生课程的特点与新时代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重点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胜任能力。例如,结合专业性质和未来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企业管理和财务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政策,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胜任能力。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发展能力。例如,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相应岗位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这些都是管理类本科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岗位,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5]。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创新能力。例如,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时应注重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进一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行业内拥有优秀的竞争力,更长远的发展能力。在制定培养课程体系时,还应注重强调实践能力锻炼、实践技能训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培养体系。
   (二)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从市场和企业中获取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紧密追踪管理类本科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形成高质量职业能力培养、就业与招生计划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要求,适时调整高校管理类专业种类、招生规模、培养方案、课程培养体系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从供给侧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机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符合行业、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
   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高等学校需要努力打造能切合实践发展方向、理论知识扎实、具备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理念且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职业能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可以鼓励教师一专多能,积极参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市场企业中锻炼,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一线人才给教师授课,开阔教师的实践视野。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校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更要努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与时俱进的职业能力[6]。
   (三)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相结合的一种合作系统工程。“产学研用”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关键。
   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切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产学研用”相结合体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传授课堂知识、获得前沿先进理论、锻炼市场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促使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的先机。
   (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国家、企业、个人而言,创新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应鼓励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师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构建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新的业务和知识不断地在各行各业出现。依靠自身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掌握最新知识、技能,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总结
   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应深入理解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容,深入了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角度、多层面提出促进和增强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应坚持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来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袁自煌.不断提升大学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7):22-24.
  [2]戴华江,樊华,易爱军,等.“互联网 ”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0):46-47.
  [3]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4]彭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与实现机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3-140.
  [5]王红雨.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及发展诉求研究:以企业类已就业学生的调查为中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74-82.
  [6]张国宝,汪琦,吕佩珊.职业胜任能力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6):94-101.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旅游管理专业高端留学生人才的培养出发,探讨了在教育改革开放和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与中国一流专业建设两者在互补互融时存在的两方面问题,特别是一流专业建设与“一带一路”留学生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开展“一带一路”旅游管理专业硕博项目教育实践的探讨,总结了多方面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效果,探索了将两者相互融合发展的路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保障
[摘 要] 自2016年以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日益突显,国家也高度重视“幼有所育”,重视托育机构的建设和托育服务的质量,制定了许多政策方针。可见,托育服务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设定的托育机构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在具体了解目前托育机构的基本情况、管理规范及疫情前后的运营状况的基础上,从场地设施、人员规模、备案管理等不同方面分析其
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大厦的基石,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透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固、运用是否到位和灵活.新课标指出,初中物理教学应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再只是一句空谈.因此,针对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概念课教学的实施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1 初中物理新概念教学的课前分析  概念课教学包括了概念本身、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一直存
近几年,考查杠杆的动态平衡问题的中考题比较多.杠杆的动态平衡通常涉及水平方向及其它方向的问题.如何解决杠杆的动态问题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杠杆的动态平衡问题可以依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式(F1L1=F2L2),并运用定值法(杠杆平衡时F1L1=F2L2=常数)来解决.
[摘 要] 研究发现,优秀的项目学习案例更加注重目标、待解决的问题、资源、推理论证和反思调整等批判性思维要素的应用。批判性思维导向的项目学习实践框架,主张将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融入以问题解决过程作为主要线索的项目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过程,将教学设计重心放到如何促进学生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上,把握学习目标设计、问题分解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指导方法/策略设计、项目学习评价设计、学生实践导学案设计等教学
[摘 要] 随着互联网 教育的不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逐渐被引入到高校课堂教学中。根据“交通工程学”的课程特点,分析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應用到“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实践中,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融合交叉。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兴趣,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也
初中物理课堂认识到了传统课堂的限制,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故事化、趣味化、生活化教学模式主张将学生放在教学的首要地位,强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认真的研究故事化、趣味化、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进行多样化初中物理教学研究,做好课堂的导入、讲课和课后的巩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故事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引入  初中物理讲述的物理知识大多是比较单调枯燥的,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新课改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现象,如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减负增效就会变成空话,因此深入探讨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势在必行,下面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效率、减负增效谈谈笔者的认识.  1 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的基础  备课的充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上课的自信程
一直以来努力于让自己的每一堂物理课都能成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本节课正是在和谐高效教学论的指导下,在经历了从备课到上课的二次改进后,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 课堂实录(教学过程精彩片段描述)  1.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精彩片断1  教师进行“覆斗实验”的演示:拿出一个玻璃漏斗,将下口用橡皮塞塞住,灌满水,覆上硬纸片,倒置,纸片和水不下落.学生惊讶不已.  师
[摘 要] 该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课程联系和毕业生去向的现状,应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STS教育理论,找出困扰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难点,指出现有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构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并就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连续四届学生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