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与“肥皂”参与的精神出轨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的《肥皂》除了对封建卫道士四铭的虚伪与龌龊进行批判外,隐藏在文本中的种种细节传达出了四铭精神出轨的完成。本文通过对《肥皂》这一经典的细读,从三个方面来揭示四铭是如何实现精神出轨的。
  关键词:《肥皂》 精神出轨 孝女 肥皂
  《肥皂》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文本。文本的表层含义是一个封建卫道士产生了有悖于封建伦理道德的“意淫”念头后被妻子发现的故事;但文本的深层含义其实是四铭太太对四铭丑恶行径的揭发也没有阻止四铭精神出轨的完成。本文中,笔者从四铭对女乞丐产生“意淫”的原因、精神出轨的对象到底是谁、四铭太太的反抗是否具有有效性这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入手,来探讨文本的深层含义——四铭精神出轨的实现。
  一、四铭精神出轨的原因
  (一)平淡的婚姻和混乱的家庭生活 首先,鲁迅十分隐秘地告诉了我们四铭夫妇的生活状态。开头写到当四铭太太听到“又缓又重的布鞋底声响,知道四铭进来了”。从太太对丈夫的脚步声都如此熟悉可以看出四铭和太太并不是新婚夫妇,而是老夫老妻。除此之外,开头有意点出“八岁的女儿秀儿”,抛开其他可能性,也可以看出这对夫妻结婚至少八年以上,是经历了“七年之痒”的老夫老妻。婚姻生活激情的退却也在鲁迅不经意的“并不去看他”一笔间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四铭的穿着也是耐人寻味的——“布马褂”“袍子”——典型的封建社会保守老旧的穿着。短短开头一段,鲁迅就刻画了旧式封建家庭一对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沉闷,缺乏激情与新鲜感,这之中也隐含着四铭太太的不再年轻。不仅如此,这个家庭的生活还是混乱的。饭桌上“碗筷声雨点似的响”,连吃饭中途也不得消停——“招儿带翻了饭碗了,菜汤流的小半桌。”混乱的家庭环境,缺乏教养的家庭成员,这就是四铭的生活状态。
  其次,四铭无端买回家的一块肥皂也暴露了四铭太太性格中不太讨喜的一面。她两次推开想要看肥皂和肥皂纸的女儿们,在展现了她对肥皂的珍惜和喜爱的同时,也暴露了她性格上的粗暴与自私。当丈夫喊儿子喊不应时,她觉得“不禁很有些抱歉了”,这和她没有得到肥皂时对丈夫的不理不睬大相径庭。同时她还“谴责”儿子,附和丈夫的种种说法。她的种种“反常”行为一方面反映出封建社会旧式家庭中妇女独立人格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四铭太太性格上自私粗暴的一面。一块来之不易的肥皂暴露了一个旧式家庭各个成员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而四铭的自私和霸道也在饭桌上表露无遗。“他自私而蛮横,当看到喜欢的菜心被学程吃掉后,他无聊而懊恼,又开始将白天查字典未克的事务摆上饭桌进行批判。”①在四铭一家中,妻子是自私蛮横的,丈夫也是自私霸道的。
  综合以上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平淡的婚姻生活、混乱的生存环境,再加上妻子性格的不讨喜和四铭自身的自私霸道,这些都成为滋生四铭精神出轨的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成为四铭对女乞丐产生“意淫”的温床。
  (二)女乞丐和光棍的双重刺激 “四铭在街上见到那位十八九岁的女乞丐,并不是马上产生肉欲邪念的。”②作为封建卫道士的四铭,出于自身所受教育和关注重点,他更加看重的是女乞丐“孝女”的身份。他也像大街上的其他路人一样是同情这位孤苦可怜的女乞丐的。但真正刺激四铭对女乞丐产生淫邪之欲的是光棍的话——“阿发,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只要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这句话使四铭脑海中出现了用肥皂洗干净了的女乞丐的形象——是干净的,年轻的。此时四铭关注的是女乞丐白花花的身体。四铭用自己脑海中的“肥皂”将女乞丐“咯支咯支”清洗了一遍,从而冲破了与女乞丐之间的各种阻隔,开启了自己精神出轨的道路。这一幅图景正如夏志清所说:“一方面象征四铭表面上所赞扬的破道学,另一方面则象征他受裸体想象的诱惑而作的贪淫的白日梦。”③
  四铭在长久的平淡生活中突然受到了光棍与女乞丐的双重刺激,开启了自己精神出轨的旅程。但四铭毕竟不是像大街上光棍一样的人,而是有一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他不可能鲁莽地对女乞丐做出什么举动,只好灵魂与肉体分离,将精神出轨的对象进行转移。
  二、精神出轨的对象转移
  四铭的出轨对象随着那块给妻子买的肥皂从女乞丐转向了自己的太太。女乞丐的身体是脏污的,需要用两块
  肥皂“咯支咯支”洗一洗,四铭太太的脖子上有“积年的老泥”,也需要用肥皂洗一洗。四铭给妻子买肥皂这一举动也换来了妻子的热烈回应,她从四铭进门时的“并不去看他”到丈夫喊儿子喊不应时“不禁很有些抱歉了,便尽力提高了喉咙”,妻子的热情说明了四铭买肥皂产生了效果。从这一点看,四铭对精神出轨对象的转移是成功的。
  但不论女乞丐还是四铭太太,她们有一个共性——都是“孝女”。女乞丐是“孝女”,她沿街乞讨把仅有的一点食物给自己的老祖母吃,这是“孝”的体现。四铭太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孝女”,她一直在“糊纸锭”,而且把“糊纸锭”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做。“纸锭”本是用来焚烧祭奠先人的,烧纸锭在封建社会就是尽孝的一种表现。鲁迅在强调四铭太太“糊纸锭”的同时,也暗示了其“孝女”的身份。四铭精神出轨的对象从女乞丐到四铭太太的转换过程中,内涵是丰富的。
  首先,“孝女”的形象是符合四铭的审美标准的。四铭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穿的是长袍马褂,作诗要符合伦理纲常,连去商店买块肥皂都要讲求中庸之道,买价格中等的。自然而然,“孝女”这种女性形象是符合四铭的审美要求的。其次,出轨对象的转换也可以看出四铭虚伪和矛盾的一面:不论是对女乞丐还是妻子,都讲求其“孝女”的身份,将自己的自私和淫欲拼命地隐藏在伦理道德之下。四铭贪恋女乞丐被肥皂清洗过的白花花的身体,但却用女乞丐“孝女”的身份做挡箭牌,企图用“孝女”的身份转移妻子的注意力,但最终还是被看破。四铭精神出轨对象的转移和用“孝女”身份来寻求心理安慰的做法更加体现出其精神出轨时纠结矛盾的心理。
  三、精神出轨的受阻与完成
  四铭精神出轨这一行为并不是顺利完成的,妻子对四铭的揭发和四铭内心的矛盾阻碍了其精神出轨的进程。
其他文献
摘 要:扬州大学古风教授新著创造性地提出“存活”概念,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存活状况,揭示了传统文论的“隐性传承”和“传统再生机制”。该书重新定义了“话语”概念,提出“中国话语权”和“话语四层面”论,对传统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论 存活 话语 隐性传承  中国的现代化是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冲突融合的历史过程,但无疑西方文明占据了主
池里小荷初长,荷叶随细雨微风翻转,鲜丽的石榴花红得更像火焰了。这是苏轼的词:“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池边少女不禁伸出玉手捧水玩,“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水花在荷叶上飞散四碎,一颗颗却又如珍珠般圆润晶亮。赏景弄泉,是少女也是苏轼初夏的喜悦。   唐朝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盛夏风景图,水、影、树、
一丛花儿在柳树下开得多美丽呀,仿佛天空繁星。顽皮的风推着,摇着,花儿怕羞,轻轻摆动腰肢。风觉得有趣,推着,摇着,也不肯罢休。花儿的腰肢摆动得有点儿累了。   花丛下有个女孩正在踢毽子,她穿着湖色的衫子,两个小胳膊露在外面,又细又软的头发披在肩上,时时被风吹得飘起来,每踢一下毽子,毽子上的铁片打在鞋帮上嗒嗒地响。女孩踢毽子时腰一扭一扭的,显得多么娇。   那时的女孩是多么快乐啊!从她的步子里你都可以
暑假的一天,我陪姥爷整理房间时,看到许多老照片。忽然看到一张照片里的自行车和现在我的山地车不一样。我好奇地喊来姥爷,问这是什么自行车啊?姥爷告诉我这叫28自行车,然后给我讲述了我们家自行车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自行车是每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上班下班、走亲访友、买菜逛街都少不了自行车,但那时的自行车也“一票难求”,一般平民百姓很难弄到自行车票。谁家要是有一辆自行车,那可是一件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首次接触地理学科,为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课堂,提升效果,教师可以应用地理漫画展开教学,地理漫画中生动的形象使学生积极地跟随教师引导进行学习。以漫画形式呈现地理知识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形象化的内容中掌握知识,打破学生的思维桎梏,增强其归纳总结能力。  关键词: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地理漫画;教学方式  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求知欲与好奇心的推动下不断
闷热的八月天,树上的蝉好像也被热的喘不过气来,“知了……知了”的叫着,一丝风也没有。这个夏天真的太难熬了。  我坐在书桌前,空调温度已打到23摄氏度,我的汗水还是如断线的珠子一样不断滴落在试卷上。那个鲜红的“X”如此刺眼,我在心中默念着,还有十七天,就是小升初的鬼门关了,这回我还能过关斩将,力压群雄吗?  夜已深了,墙上的时钟指向十一点。妈妈轻轻的走过来,将一杯牛奶放在我的桌上。看着我熬红的双眼,
摘 要:《浮士德》在中国的“经典化”经过三个时期,分别是萌芽时期、空白时期、和争鸣时期,分别对应着“政治化”与“浪漫化”、“反经典化”、“多样化”与“启蒙化”的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也涉及“经典”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浮士德》 经典化 时期 特征  一、引言  《浮士德》在歐洲的地位相当于《红楼梦》在中国的地位,甚至还有专门的“浮学”研究者。两者都称得上是“经典”。但《浮士德》在西方的“经
本文主要是对阿伯拉罕·派斯进行评述,探究其对于整个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从其著作方面入手,加强关于著作方面的科学解读,希望能够充分继承这位伟大物理学家的精神,对其贡献进一步探究,从而推动整个物理学的不断发展。
摘 要:《满江红》(怒发冲冠)与《满江红》(仙姥来时)虽同用满江红这一词牌,但在用韵、用典、情感和风格等方面多有不同。前者悲怆苍劲,将热血的家国之情流传千古;后者恢弘奇丽,以女衬男,同样道出家国情怀。两词同中存异,值得细品。  关键词:《满江红》 岳飞 姜夔 平韵 仄韵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岳飞的仄韵《满江红》(怒发冲冠)起首十一字已唱尽沉郁悲怆,如高崖落瀑,激荡千古。词中岳飞抒发对
摘 要:在奔跑的时代,李尚朝的诗歌展现了一种缓慢的特质,以其恬淡自然的诗风叙写着细碎时光里的平凡物事,并不断提炼出诗意,在其中也包孕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通过对李尚朝诗歌艺术特质的评介,以期对当下诗坛提供借鉴。  关键词:李尚朝 诗歌 时光 慢摇  一、时代的回望与理想的追求  在奔跑的时代,个人被裹挟着一同向前,根本来不及停驻和思考。此外还有商业化的冲击,对此诗人们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一些诗人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