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
摘 要 从目前看,3月份的全国两会能否出炉大文化部的设计并将体育纳入其中,是关涉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大问题。笔者认为改革是需要思想和舆论准备的,而体育改革的思想舆论始终难以成为像其他行业改革那样的社会话题。因此,探讨中国体育发展之路是体育学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 体育改革 教育思想
近年来,不少人冀望体育改革能实现大文化范畴内发展体育的设计,从目前看,3月份的全国两会能否出炉大文化部的设计并将体育纳入其中,是关涉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传言的网络版本和部分学者个人的见解。笔者认为改革是需要思想和舆论准备的,而体育改革的思想舆论始终难以成为像其他行业改革那样的社会话题。3月份的改革方案即便将体育进入大文化系列,也不可能在不经过讨论、争鸣后直接嵌入,因此,探讨中国体育发展之路是体育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对比中域外的体育发展的情况
西班牙和巴西、阿根廷等国在奥运会的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上成绩优异,而总体上奥运会金牌数不多的现实,其实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发展体育的一种观念和逻辑。这种观念就是不和他国去争取所谓的全面胜利,而是在自己有历史传统、群众基础、人才储备、市场环境的项目上重点寻求突破。这种逻辑就是总体上的所谓优异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巨大,而且不容易彰显个性和突显特色,最终导致体育发展的效益和效率不高。
中国的竞技体育长期以来遵循的是奥运争光的理念。从1978年提出“侧重”抓提高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奥运战略”和1995年推行的“奥运争光计划”以来,始终在国内外推行一种实用主义的竞技体育发展理念。我们在奥运会上追逐金牌总数的强烈愿望及其实现和我们最近四届奥运会后总是说三大球成绩不理想形成了巨大反差。我们在进行奥运会备战和项目布局时没有三大球很重要这样的逻辑,我们总是根据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这样的逻辑来分配资源的。即便在我们的全运会上,官方也喜欢公布各代表团的金牌总数,并将其作为比较的依据。
二、中国的体育发展当然有自身的逻辑,其中也反映着发展方向和模式选择
在中国体育部门的主要领导者始终把夺取更多的金牌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和最主要的任务,多数官员也最擅长抓金牌,不懂得或不愿意抓群众体育。所谓的举国体制也主要是针对集中资源抓金牌来说的。当然,我们抓奥运会金牌是比较成功的,甚至连一些科学家都认为体育界抓金牌的能力值得学习,因为科技界抓诺贝尔奖是没有成效的。
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强的国家,人家的群众体育、学校体育都是比较出色的。不但是美国实现体育领域的全面领先,而且欧洲的多数竞技体育比较好的国家,也实现了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良性态势。所以,我们不但要学校美国,还要学习欧洲的多数国家。欧美国家发展体育的几个主要经验是:第一竞技体育重点项目选择依托群众基础、历史传统、地理和气候环境甚至人种特点;第二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发展体育,通过将体育融入各种社会目标的方式促进体育的发展;第三体育成为社会生活中积极、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总之,中国的竞技体育不能再搞全面撒网的战略,而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群众基础和市场环境的项目就该放弃;中国的体育应该建立各类部门和机构齐抓共管的格局,体育部门一家搞不好中国体育,要么体育部门和其他多数国家一样并入文化、旅游、教育、社会发展、青年、艺术等部门,要么体育部门摆脱封闭,主动对接其他组织的社会目标;中国不应该是网络游戏受到政府资金和政策大力扶持和网民追捧而体育场馆迟迟不能满足要求的格局,中国社会不该是按摩洗脚唱歌麻将占据主流而人人远离体育的风尚。
三、有些异军突起的项目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并成为我们思考中国发展战略转型的基点
冯姗姗在高尔夫领域取得了世界冠军的惊人成绩,这堪比网球中的李娜。高尔夫也是2016年奥运项目了,但高尔夫在中国依然贴着“贵族运动”的标签;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世界其他国家,但中国政府已经在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纠结的场面?
一方面中国具有特殊的国情,那就是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目前中国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有两个重要考虑,一是高尔夫球场已经成为贵族化项目的代名词,占用了过多的优质土地资源。二是该项目在中国的运营具有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取向,特别是盗采和浪费大量地下水和维护场地污染环境。另一个现象是:近年来电子竞技吸引了大批的青少年,而且青少年很关注中国电子竞技在世界大赛中的表现。很多人认为已经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的电子竞技是一种体育运动。笔者不认为电子竞技是体育运动,并不赞同鼓励青少年参与电子竞技,至少不该大力提倡。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对于Physical Activity的兴趣不低于电子竞技,中国体育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选择重点突破战略对已经尝试过全面提高战略的中国竞技体育战略转变大有必要,这是提升中国竞技体育效益的需要;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对口头提社会化但实质上并未社会化的中国体育机制创新转型十分重要,这是实现体育社会价值的需要;顺应国际潮流和特殊国情对始终与国际、国内社会需求保持若即若离态势的中国体育治理理念变革殊为迫切,这是保持体育发展活力的需要。
摘 要 从目前看,3月份的全国两会能否出炉大文化部的设计并将体育纳入其中,是关涉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大问题。笔者认为改革是需要思想和舆论准备的,而体育改革的思想舆论始终难以成为像其他行业改革那样的社会话题。因此,探讨中国体育发展之路是体育学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 体育改革 教育思想
近年来,不少人冀望体育改革能实现大文化范畴内发展体育的设计,从目前看,3月份的全国两会能否出炉大文化部的设计并将体育纳入其中,是关涉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传言的网络版本和部分学者个人的见解。笔者认为改革是需要思想和舆论准备的,而体育改革的思想舆论始终难以成为像其他行业改革那样的社会话题。3月份的改革方案即便将体育进入大文化系列,也不可能在不经过讨论、争鸣后直接嵌入,因此,探讨中国体育发展之路是体育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对比中域外的体育发展的情况
西班牙和巴西、阿根廷等国在奥运会的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上成绩优异,而总体上奥运会金牌数不多的现实,其实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发展体育的一种观念和逻辑。这种观念就是不和他国去争取所谓的全面胜利,而是在自己有历史传统、群众基础、人才储备、市场环境的项目上重点寻求突破。这种逻辑就是总体上的所谓优异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巨大,而且不容易彰显个性和突显特色,最终导致体育发展的效益和效率不高。
中国的竞技体育长期以来遵循的是奥运争光的理念。从1978年提出“侧重”抓提高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奥运战略”和1995年推行的“奥运争光计划”以来,始终在国内外推行一种实用主义的竞技体育发展理念。我们在奥运会上追逐金牌总数的强烈愿望及其实现和我们最近四届奥运会后总是说三大球成绩不理想形成了巨大反差。我们在进行奥运会备战和项目布局时没有三大球很重要这样的逻辑,我们总是根据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这样的逻辑来分配资源的。即便在我们的全运会上,官方也喜欢公布各代表团的金牌总数,并将其作为比较的依据。
二、中国的体育发展当然有自身的逻辑,其中也反映着发展方向和模式选择
在中国体育部门的主要领导者始终把夺取更多的金牌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和最主要的任务,多数官员也最擅长抓金牌,不懂得或不愿意抓群众体育。所谓的举国体制也主要是针对集中资源抓金牌来说的。当然,我们抓奥运会金牌是比较成功的,甚至连一些科学家都认为体育界抓金牌的能力值得学习,因为科技界抓诺贝尔奖是没有成效的。
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强的国家,人家的群众体育、学校体育都是比较出色的。不但是美国实现体育领域的全面领先,而且欧洲的多数竞技体育比较好的国家,也实现了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良性态势。所以,我们不但要学校美国,还要学习欧洲的多数国家。欧美国家发展体育的几个主要经验是:第一竞技体育重点项目选择依托群众基础、历史传统、地理和气候环境甚至人种特点;第二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发展体育,通过将体育融入各种社会目标的方式促进体育的发展;第三体育成为社会生活中积极、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总之,中国的竞技体育不能再搞全面撒网的战略,而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群众基础和市场环境的项目就该放弃;中国的体育应该建立各类部门和机构齐抓共管的格局,体育部门一家搞不好中国体育,要么体育部门和其他多数国家一样并入文化、旅游、教育、社会发展、青年、艺术等部门,要么体育部门摆脱封闭,主动对接其他组织的社会目标;中国不应该是网络游戏受到政府资金和政策大力扶持和网民追捧而体育场馆迟迟不能满足要求的格局,中国社会不该是按摩洗脚唱歌麻将占据主流而人人远离体育的风尚。
三、有些异军突起的项目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并成为我们思考中国发展战略转型的基点
冯姗姗在高尔夫领域取得了世界冠军的惊人成绩,这堪比网球中的李娜。高尔夫也是2016年奥运项目了,但高尔夫在中国依然贴着“贵族运动”的标签;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世界其他国家,但中国政府已经在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纠结的场面?
一方面中国具有特殊的国情,那就是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目前中国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有两个重要考虑,一是高尔夫球场已经成为贵族化项目的代名词,占用了过多的优质土地资源。二是该项目在中国的运营具有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取向,特别是盗采和浪费大量地下水和维护场地污染环境。另一个现象是:近年来电子竞技吸引了大批的青少年,而且青少年很关注中国电子竞技在世界大赛中的表现。很多人认为已经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的电子竞技是一种体育运动。笔者不认为电子竞技是体育运动,并不赞同鼓励青少年参与电子竞技,至少不该大力提倡。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对于Physical Activity的兴趣不低于电子竞技,中国体育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选择重点突破战略对已经尝试过全面提高战略的中国竞技体育战略转变大有必要,这是提升中国竞技体育效益的需要;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对口头提社会化但实质上并未社会化的中国体育机制创新转型十分重要,这是实现体育社会价值的需要;顺应国际潮流和特殊国情对始终与国际、国内社会需求保持若即若离态势的中国体育治理理念变革殊为迫切,这是保持体育发展活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