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道德智慧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_z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论及孟子关于道德本源、人性善恶观、义利观、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建设中国精神文明和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性;仁义;义利;道德
  孟子完善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蕴涵丰富,集中在《孟子》一书中。宋以降,孟子被儒者冠之以“亚圣”尊号,他和孔子的思想融为一体被称为“孔孟之道”,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主流意识形态。
  一、“性善说”和道德本源说
  在孟子伦理思想体系中,“性善论”不仅是“仁、义、礼、智”的道德根源,又是仁政说、义利观和道德修养的理论依据。孟子有关“人性论”思想的阐释大致有四个层面的涵义。
  其一,孟子认为人的“性”和动物的“性”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人之“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这就是人所持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心理,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二,“人性四心”是先天的。孟子《告子》篇云:“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就是说,人的道德心理是先天固有的。其三,人性是道德的本源,并由此而给人性以善的价值规定。孟子认为,人能够自觉地认知自身固有的所谓道德萌芽,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社会化后便形成了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如此,上天赐于的人性便成为善的源泉。其四,人性可失。从人性是善端这一前提出发“人皆可以成为尧舜”,但是现实中不是如此。孟子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环境的浸染和主观不努力,从而造成其本性的丧失。
  一方面,孟子把道德观念之善看作是人主观内心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把道德观念之恶看作是后天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前者是“性相近”的发展,后者是“习相远”的变化,前者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先天道德论倾向,后者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对同一问题持如此相悖的观点,这在今天似乎是难以理解的。如果认真分析孟子的思想脉络,就会感到顺理成章,孟子所谓“善端”只是指一种可能性,而要使其实现出来,有待后天的努力。
  二、仁义说
  在孟子看来,无论国君还是庶人,都应该践仁行义。《离娄》篇云:“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仁义是人立身处世之根本,它对调整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仁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尽心》篇说:“仁也者,人也。”《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意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便不能不有仁的道德,而仁的道德也只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产生。可见,孟子已经初步触及到道德关系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的思想。《离娄》篇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仁义礼智乐都归结到仁义上,为仁义服务,而仁义的内容就是事亲、从兄,也即孝悌。这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只要在家孝悌,在外就绝不会犯上作乱。所谓移孝为忠,移佯为敬,其旨盖在于此。因此,孟子反复强调仁乃人之安宅,义乃人之正路。居安宅,由正路,乃可为善人,否则必沦为恶人。
  三、义利观问题
  义利问题即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思想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孟子认为利和义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包含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利是义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人假如没有一定数量的物质财富,便没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是很难形成稳定道德观念的;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就容易犯乱胡为。所以,在孟子看来,利是义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以义制利。孟子生活的年代充满了利益纷争,当时完全没有道德的约束,一切事物均以利字当头。针对当时社会尤其是统治者私欲之壑难填,“以攻伐为贤”的现象,孟子提出任何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都必须接受道德规范的制约,人们不能背义取利、不能以利害义,而要以义取利,以义制利。
  第三,舍小义而取大利。孟子坚持以义制利的原则,但是他并不一味地拘泥于这一原则,而是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权衡二者的利弊得失,舍小义而取大利,而不至因义害利,体现了孟子在义利关系上的权变思想。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就是《离娄》篇里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在这里,孟子舍去了小义而取大利,更深刻阐明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义害利的道理。
  四、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重视道德修养是孟子伦理思想的显著特点,孟子非常强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至于修养的方法,他一方面强调个人的主观内省,另一方面也不忽视外部的道德灌输。人不是生来就存在什么完美的道德,而必须“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乐取于人以为善”,不断积累善德,才能成为圣人君子。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孟子主张“反求诸己”,另一方法是清心寡欲。孟子认为欲望不多,善心纵使有所失,也不会多,欲望多,善心纵使有所存,也是极少的了。孟子不仅重视道德的自我修养,而且也强调外部的道德灌输,懂得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在物质生活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人不受教育,就近于禽兽,《滕文公》篇云:“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关于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如时雨化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懂得,道德教育非一时所能奏效,而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受教育者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如果一曝十寒,将很难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孟子.中华书局,1962.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
  [3]蔡陈聪.孟荀人性论渊源、互补及其历史影响——兼论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M].伦理学刊,2004(2):57.
  [4]丁原明.先秦人学思想的成熟——孟子“心性学”管窥[J].伦理学刊,2007(3):36.
  [5]车文博.中外心理學比较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7.
  [6]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8:136.
  [7]靳义亭.中国古代先贤智慧导读(下)[M].西安出版社,2010:217.
  [8]朱熹,徐德明.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08.
其他文献
江苏省是我国最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自2003年以来,稻纵卷叶螟在江苏省再次大面积爆发为害,对我省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稻纵卷叶螟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
摘 要:“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本文将结合陶行知先生“爱”的教育思想,从用爱感化学生、用爱鼓励学生、用爱唤醒学生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进行爱的教育。  关键词:爱满天下;感化;鼓励;唤醒  教师对学生诚挚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它可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不仅如此,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也会唤起他们爱的回报。只有老师在“爱”的氛围中教
目的:对应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儿童肠息肉的临床次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伴有腹痛便血症状的患儿106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行经腹彩色多普
目的:探讨中医联合微波理疗促进痔疮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肛肠科手术治疗痔疮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微波理疗,观察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效果.方法: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黄河绝恋》主要讲述了八路军为护送美国飞行员欧文到根据地,一路上与日本鬼子不断斗争的故事。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它所表达的主题与倾向都体现了民族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但在构建崇高感的方式上,与一般的同题材作品相比,它有着自身的特点。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