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小学生家长大多是80后,案例中小许的家长在80后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这个案例出发讨论与80后家长如何沟通、对话直至达到家校合作的共赢境界,便显得很有价值。
倪老师对80后家长的分析虽不能囊括全体情况,但基本反映了80后家长的现实困境:自觉或不自觉反思上一代父母曾经给予自己的教育压力,又在现实面前不知道该给自己孩子怎样的教育,一边希望孩子享受自由快乐的童年,一边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正是这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衬托出了倪老师对小许家长的些许无能为力。
有效的教育一定是基于对学生和家长,甚至包括社会现实的深入研究,我们先来尝试着对案例中的小许、小许家长再做一番探究。
倪老师的观点没错——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小许上课随意讲话,课堂作业马虎,字迹潦草,家庭作业经常不做。”我也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孩子,研究发现,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确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小许的表现,肯定与家长的纵容有关。小许爸爸的话,似乎是将自己“赖以骄傲”的成长经历作为了教育孩子的参照,但其真实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生活是怎样的,倪老师并没有去探求。为什么要提出这一点呢?首先,一个人真的会像小许爸爸说的那样“随随便便可以成功”吗?一个小学经常考试不及格,初中经常打架,仅仅高二努力了一把的学生,果真能轻轻松松考上一所好大学?“自传往往是对自己人生的修饰。”我相信小许爸爸小学有过偶尔不及格的经历,初中打过一两次小架,也能想象得出从高二起他没日没夜地“拼搏奋斗”。他只字不提自己的父母当年是怎样对待他的,有可能他现在还在内心深处反抗父母当年的“威逼利诱”。老师家访,要探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就要用智慧挖掘真相。其次,小许爸爸现在的工作情况我们没有从案例中得到任何信息,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他可能缺乏责任意识。小许表现出的问题,根本上不是习惯问题,而是责任问题,尤其是对自己负责。只要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合理的,是真正需要的,那么认认真真完成作业就是学生的基本责任。这一点小许爸爸没有认识到,如果也不能将其与家庭生活、工作等联系起来思考,他极可能自己就缺乏责任意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小许爸爸在工作中认真负责,那么老师就可以和他一起反思要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第三,由此及彼,我们要探求另一些真相,比如:小许在家的表现,小许上没上兴趣班等等。这些案例中也没有谈到,但了解这些是我们对小许、小许爸爸做出全面、准确判断所必需的。
正是看到案例中老师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研究孩子和家长,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家给80后家长贴的一些标签以及网络上流传的观点上,所以我觉得案例最后的“诗意”和“希望”显得苍白无力。前面我们谈了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孩子和家长,接下来我们也来探讨一下80后家长的一些特点——基于我对一些80后家长的观察和分析。
造成孩子像小许一样在学习上出现这些类似情况,其背后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却并不完全相似。有的如案例中小许家长那样“对小许没有什么要求”,孩子当然乐得轻松自由;有的对孩子的要求很多很严格,报了N个课外班,结果导致孩子只能应付学校课程;有的不知道怎么教育引导孩子,干脆借口自己工作忙,一边纠结一边逃避……那么,是不是说80后家长其实并没有多少共性,还是需要我们将个案研究工作做深做透,然后一个个对症下药,和家长取得共识,使教育走上“阳光大道”呢?个案研究工作做扎实,并对症下药,这是必须的,因为人的差异性必然带来家庭的差异性,面对个体的教育永远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同时,我们还是要看到,即便造成孩子出现类似情况的表面原因甚至教育观念并不完全相同,背后却有共性的东西在支配着80后家长的教育行为。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用真正的“同理心”与80后家长对话,实现教育的共赢。
支配80后家长教育行为的共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其一,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对上一代教育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一部分源自个体的自觉,更主要的源自社会上流行的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这促使他们积极否定自己被禁锢的童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能让孩子拥有与自己不一样的童年,只能被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声音裹挟,纵容孩子在学校学业上“马虎随意”。同时,他们也看到了综合素养对于立足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能“全面发展”,学习更多传统课程之外的东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其二,是他们接受的分科教育带来的片面性思维。《虎妈猫爸》中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极端家长形象,不仅仅是社会现实带来的压力扭曲了家长的认知和行为,还与80后家长普遍缺乏整体认知的思维方式有关。80后家长在分科教学的教育模式下“茁壮成长”,却突然被“自由快乐”“开放多元”的口号包围,缺乏整体认知能力和习惯的他们,无法看到孩子在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下顾此失彼的现实困境,或者看到了困境也手足无措。其三,大量对教师行为和形象的质疑声音使80后家长不再像上一代那样信任教师。他们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动机都会持警惕或怀疑态度,所以与老师对话时,会因为自己读了一些教育书籍而自以为是。这也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隔阂甚至矛盾,从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预期的影响。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很清楚面对80后家长,该如何与他们进行积极对话并结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共同体了。当然,不是将我们对他们的剖析直接摆到80后家长面前,而是因此能换位思考,用同理心来取得80后家长的信任,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上取得积极的共识。之所以特别强调同理心,那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懂得”自己,理解自己,能为自己着想。教师要具有同理心,就必须在两个关键词上下功夫:研究和真诚。要认真研究孩子和家长,了解家长的心思,懂得孩子的想法,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家庭教育背景;要真诚地与家长沟通,站在家长的角度一起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拥有幸福人生的保障。我想,无论是70后家长、80后家长,乃至不久会相遇的90后家长,只要我们教师自己具有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并且真正拥有同理心,实现家校合作的共赢就水到渠成了。
倪老师对80后家长的分析虽不能囊括全体情况,但基本反映了80后家长的现实困境:自觉或不自觉反思上一代父母曾经给予自己的教育压力,又在现实面前不知道该给自己孩子怎样的教育,一边希望孩子享受自由快乐的童年,一边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正是这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衬托出了倪老师对小许家长的些许无能为力。
有效的教育一定是基于对学生和家长,甚至包括社会现实的深入研究,我们先来尝试着对案例中的小许、小许家长再做一番探究。
倪老师的观点没错——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小许上课随意讲话,课堂作业马虎,字迹潦草,家庭作业经常不做。”我也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孩子,研究发现,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确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小许的表现,肯定与家长的纵容有关。小许爸爸的话,似乎是将自己“赖以骄傲”的成长经历作为了教育孩子的参照,但其真实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生活是怎样的,倪老师并没有去探求。为什么要提出这一点呢?首先,一个人真的会像小许爸爸说的那样“随随便便可以成功”吗?一个小学经常考试不及格,初中经常打架,仅仅高二努力了一把的学生,果真能轻轻松松考上一所好大学?“自传往往是对自己人生的修饰。”我相信小许爸爸小学有过偶尔不及格的经历,初中打过一两次小架,也能想象得出从高二起他没日没夜地“拼搏奋斗”。他只字不提自己的父母当年是怎样对待他的,有可能他现在还在内心深处反抗父母当年的“威逼利诱”。老师家访,要探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就要用智慧挖掘真相。其次,小许爸爸现在的工作情况我们没有从案例中得到任何信息,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他可能缺乏责任意识。小许表现出的问题,根本上不是习惯问题,而是责任问题,尤其是对自己负责。只要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合理的,是真正需要的,那么认认真真完成作业就是学生的基本责任。这一点小许爸爸没有认识到,如果也不能将其与家庭生活、工作等联系起来思考,他极可能自己就缺乏责任意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小许爸爸在工作中认真负责,那么老师就可以和他一起反思要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第三,由此及彼,我们要探求另一些真相,比如:小许在家的表现,小许上没上兴趣班等等。这些案例中也没有谈到,但了解这些是我们对小许、小许爸爸做出全面、准确判断所必需的。
正是看到案例中老师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研究孩子和家长,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家给80后家长贴的一些标签以及网络上流传的观点上,所以我觉得案例最后的“诗意”和“希望”显得苍白无力。前面我们谈了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孩子和家长,接下来我们也来探讨一下80后家长的一些特点——基于我对一些80后家长的观察和分析。
造成孩子像小许一样在学习上出现这些类似情况,其背后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却并不完全相似。有的如案例中小许家长那样“对小许没有什么要求”,孩子当然乐得轻松自由;有的对孩子的要求很多很严格,报了N个课外班,结果导致孩子只能应付学校课程;有的不知道怎么教育引导孩子,干脆借口自己工作忙,一边纠结一边逃避……那么,是不是说80后家长其实并没有多少共性,还是需要我们将个案研究工作做深做透,然后一个个对症下药,和家长取得共识,使教育走上“阳光大道”呢?个案研究工作做扎实,并对症下药,这是必须的,因为人的差异性必然带来家庭的差异性,面对个体的教育永远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同时,我们还是要看到,即便造成孩子出现类似情况的表面原因甚至教育观念并不完全相同,背后却有共性的东西在支配着80后家长的教育行为。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用真正的“同理心”与80后家长对话,实现教育的共赢。
支配80后家长教育行为的共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其一,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对上一代教育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一部分源自个体的自觉,更主要的源自社会上流行的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这促使他们积极否定自己被禁锢的童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能让孩子拥有与自己不一样的童年,只能被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声音裹挟,纵容孩子在学校学业上“马虎随意”。同时,他们也看到了综合素养对于立足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能“全面发展”,学习更多传统课程之外的东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其二,是他们接受的分科教育带来的片面性思维。《虎妈猫爸》中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极端家长形象,不仅仅是社会现实带来的压力扭曲了家长的认知和行为,还与80后家长普遍缺乏整体认知的思维方式有关。80后家长在分科教学的教育模式下“茁壮成长”,却突然被“自由快乐”“开放多元”的口号包围,缺乏整体认知能力和习惯的他们,无法看到孩子在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下顾此失彼的现实困境,或者看到了困境也手足无措。其三,大量对教师行为和形象的质疑声音使80后家长不再像上一代那样信任教师。他们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动机都会持警惕或怀疑态度,所以与老师对话时,会因为自己读了一些教育书籍而自以为是。这也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隔阂甚至矛盾,从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预期的影响。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很清楚面对80后家长,该如何与他们进行积极对话并结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共同体了。当然,不是将我们对他们的剖析直接摆到80后家长面前,而是因此能换位思考,用同理心来取得80后家长的信任,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上取得积极的共识。之所以特别强调同理心,那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懂得”自己,理解自己,能为自己着想。教师要具有同理心,就必须在两个关键词上下功夫:研究和真诚。要认真研究孩子和家长,了解家长的心思,懂得孩子的想法,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家庭教育背景;要真诚地与家长沟通,站在家长的角度一起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拥有幸福人生的保障。我想,无论是70后家长、80后家长,乃至不久会相遇的90后家长,只要我们教师自己具有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并且真正拥有同理心,实现家校合作的共赢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