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武汉大学惠州研究院的建设管理为例,详细探索了筹建武大湛江研究院建设的方法,以祈为日后高校外驻地方科研院所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科研院所;建设;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外驻地方科研院所,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地方产业、为属地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以985重点高校外驻地方科研院所,即武汉大学惠州研究院的建设管理为例,详细探索了筹建的武大湛江研究院建设的方法,以祈为日后高校外驻地方科研院所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武大惠州研究院、湛江研究院在传承武大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上,把“外向型国际化”定位为办院特色,着力打造“研究生教育”与“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举的“教学型、研究型”高校外驻院所。
一、国际研究生教育宏观背景
(一)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日本的自动化机械制造技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因而理工研究生吃香、高新科技不断刷新,因而不断淘汰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的手工产业工人。在印度,软件产业也不断更新换代,但高等教育的并没有与之协同创新、没有引领发展,人才的掣肘显而易见。再看德国,其应用技术人才在国际市场中很抢手,这一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的高等教育。同为欧美大国的美国则更胜一筹,除了科学、技术层面领先全球外,更上升、凝练于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体系方面领先于世界,这得益于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美国适龄青年的人口规模不大,但拥有4000多所世界闻名的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70-80%。
(二)今天的中国,虽然位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学习日本、德国、尤其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
二、中国研究生教育政策
(一)在中国,研究生教育仍属于精英教育。之所以国家没放开而大规模发展,除了当前高等教育刚达到大众化程度而没有达到普及化程度因素外,研究生教育自身的矛盾问题也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完善管理,比如: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等。
(二)作为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并举的研究生精英教育的发展,教研【2013】1号文《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3号文《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刘延东(2013年7月10日)《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等都作出了战略部署、政策规范。根据党和国家这些纲领性文件、重要的讲话,目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机遇是:
1.在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更加突出发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笔者曾横向调研了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
2.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先进大学(如985、211高校),通过协同创新的“2011计划”等途径,使2011年达到的55万研究生培养数量在2017年提高到60万甚至更多数量的新规模。在2012——2017年这个重要战略期内,研究生从联考统考到学硕专硕、从保录保研到推免遴选、从公费与分配到统一缴费与自主择业、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研究生主力军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中的研究生生力军,我们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得到智慧启迪、积极有为。
3.思考“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及人才质量、思想文化等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因素,我们研究生教育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武汉大学办学思想及大学治理状态
(一)武汉大学在2014年首次进入《中国高校排行榜》前5强,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治理体系、师生治学体系等办学体系、评估体系不容置疑。
(二)根据高等教育学(包括附加增值体系)、教育经济学(算例)、人力资源管理学(ROI方法、熵值法)的相关原理,就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研究的情况来看,在中国民众心目中,非重点院校的竞争力显得十分微弱。整个高等教育的坐标体系中,无论华中、华南还是全国,武大及广东省的外驻机构,服务广东的优势特色显而易见、发展后劲充足。
(三)就产业经济来看,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份额空间(含出国留学、中外合作教育)已达万亿,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大力发展教育、造就人才、攻克科研难题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发展的东中西部不平衡、考证与职业教育的恶性竞争、公办高等教育资金相对充足、民办高等教育的融资途径与品牌树立压力不少、学术科研的知识产权尤其是无形的隐性价值的保护乱象横行、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经济价值考量不易(笔者曾调研了有工作关系的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教育服务业),这些博弈论中的矛盾悖论,客观上,也为武大及外驻机构提供了大学生存与科研价值实现一致性的土壤、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辩证统一的发展空间。
(四)以筹建中的武大湛江研究院为例,湛江户籍人口760多万,民风淳朴,重教崇文,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市内产业分布不合理,产业链与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外资运用空间巨大,渔业海洋业较发达。人员流动频繁,人口素质和人才红利相对贫乏,GDP一直在广东省内非珠三角排名的中下游。
综上所述,在全国的高等教育布署中,参考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根据高等教育自身内涵逻辑规律,结合高等教育行业产业化规律、甚至高等教育市场经济商业化的经济规律,我们不难发觉:武汉大学及其外驻教学与科研院所的作用举足轻重。
四、湛江高校生态
(一)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得“蓝色海洋经济”风气之先的广东,其现代产业体系带有鲜明的外向型、国际化特点,如:对外贸易发达,在李克强、张高丽、汪洋等同志的讲话、文章中均有体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教育,我们应该适应“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具有教书育人、咨政育人、学术科研、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功能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也应该负起责任。
(二)现实困境是:广东高校的外向型特点不明显、国际化程度不高,与广东的经济发展不适应;其人才专业质量、人才专长特色与广东社会进步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素有“广州湾”之称、“面向大海的出海口”之称的湛江,其高校拥有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寥寥。这些是制约湛江发展的瓶颈因素,也是武汉大学湛江研究院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是武大湛江研究院面临的问题、努力解决的方向。
五、武汉大学湛江研究院建设发展战略
A.适应全国、广东、湛江外向型经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起点、高水平首先发展、重点建设面向湛江公务员、规模以上企业员工或小微企业主招生的硕博士研究生教育及从事湛江迫切需要的政府与社会管理课题的学术科研,使之不断匹配、适应武大湛江研究院的发展,为湛江的民生就业、创业创新、城市与县域发展提供培才引智服务、文理科研服务。
B.积极引进武大、广州、惠州等珠三角的人才智力、科研项目;整理夯实、挖掘运用湛江本土高校教育中的涉外型、前沿性资源,如:国内投资与消费、外贸经济、就业创业、管理服务面向海外、走出国门,发挥教学科研智慧洼地的聚集效应、人才高地的辐射作用。
C.在办学条件、营运管理、学术科研中,紧跟国际步伐,引领湛江发展。
D.尝试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帮助有省级研发中心、技术鉴定中心、科研基础的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转换运用。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武大湛江研究院在武大惠州研究院营运管理的示范下,筹备建设的方法,可以为高校外驻地方科研院所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院所;建设;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外驻地方科研院所,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地方产业、为属地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以985重点高校外驻地方科研院所,即武汉大学惠州研究院的建设管理为例,详细探索了筹建的武大湛江研究院建设的方法,以祈为日后高校外驻地方科研院所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武大惠州研究院、湛江研究院在传承武大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上,把“外向型国际化”定位为办院特色,着力打造“研究生教育”与“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举的“教学型、研究型”高校外驻院所。
一、国际研究生教育宏观背景
(一)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日本的自动化机械制造技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因而理工研究生吃香、高新科技不断刷新,因而不断淘汰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的手工产业工人。在印度,软件产业也不断更新换代,但高等教育的并没有与之协同创新、没有引领发展,人才的掣肘显而易见。再看德国,其应用技术人才在国际市场中很抢手,这一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的高等教育。同为欧美大国的美国则更胜一筹,除了科学、技术层面领先全球外,更上升、凝练于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体系方面领先于世界,这得益于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美国适龄青年的人口规模不大,但拥有4000多所世界闻名的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70-80%。
(二)今天的中国,虽然位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学习日本、德国、尤其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
二、中国研究生教育政策
(一)在中国,研究生教育仍属于精英教育。之所以国家没放开而大规模发展,除了当前高等教育刚达到大众化程度而没有达到普及化程度因素外,研究生教育自身的矛盾问题也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完善管理,比如: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等。
(二)作为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并举的研究生精英教育的发展,教研【2013】1号文《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3号文《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刘延东(2013年7月10日)《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等都作出了战略部署、政策规范。根据党和国家这些纲领性文件、重要的讲话,目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机遇是:
1.在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更加突出发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笔者曾横向调研了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
2.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先进大学(如985、211高校),通过协同创新的“2011计划”等途径,使2011年达到的55万研究生培养数量在2017年提高到60万甚至更多数量的新规模。在2012——2017年这个重要战略期内,研究生从联考统考到学硕专硕、从保录保研到推免遴选、从公费与分配到统一缴费与自主择业、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研究生主力军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中的研究生生力军,我们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得到智慧启迪、积极有为。
3.思考“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及人才质量、思想文化等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因素,我们研究生教育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武汉大学办学思想及大学治理状态
(一)武汉大学在2014年首次进入《中国高校排行榜》前5强,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治理体系、师生治学体系等办学体系、评估体系不容置疑。
(二)根据高等教育学(包括附加增值体系)、教育经济学(算例)、人力资源管理学(ROI方法、熵值法)的相关原理,就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研究的情况来看,在中国民众心目中,非重点院校的竞争力显得十分微弱。整个高等教育的坐标体系中,无论华中、华南还是全国,武大及广东省的外驻机构,服务广东的优势特色显而易见、发展后劲充足。
(三)就产业经济来看,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份额空间(含出国留学、中外合作教育)已达万亿,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大力发展教育、造就人才、攻克科研难题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发展的东中西部不平衡、考证与职业教育的恶性竞争、公办高等教育资金相对充足、民办高等教育的融资途径与品牌树立压力不少、学术科研的知识产权尤其是无形的隐性价值的保护乱象横行、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经济价值考量不易(笔者曾调研了有工作关系的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教育服务业),这些博弈论中的矛盾悖论,客观上,也为武大及外驻机构提供了大学生存与科研价值实现一致性的土壤、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辩证统一的发展空间。
(四)以筹建中的武大湛江研究院为例,湛江户籍人口760多万,民风淳朴,重教崇文,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市内产业分布不合理,产业链与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外资运用空间巨大,渔业海洋业较发达。人员流动频繁,人口素质和人才红利相对贫乏,GDP一直在广东省内非珠三角排名的中下游。
综上所述,在全国的高等教育布署中,参考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根据高等教育自身内涵逻辑规律,结合高等教育行业产业化规律、甚至高等教育市场经济商业化的经济规律,我们不难发觉:武汉大学及其外驻教学与科研院所的作用举足轻重。
四、湛江高校生态
(一)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得“蓝色海洋经济”风气之先的广东,其现代产业体系带有鲜明的外向型、国际化特点,如:对外贸易发达,在李克强、张高丽、汪洋等同志的讲话、文章中均有体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教育,我们应该适应“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具有教书育人、咨政育人、学术科研、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功能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也应该负起责任。
(二)现实困境是:广东高校的外向型特点不明显、国际化程度不高,与广东的经济发展不适应;其人才专业质量、人才专长特色与广东社会进步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素有“广州湾”之称、“面向大海的出海口”之称的湛江,其高校拥有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寥寥。这些是制约湛江发展的瓶颈因素,也是武汉大学湛江研究院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是武大湛江研究院面临的问题、努力解决的方向。
五、武汉大学湛江研究院建设发展战略
A.适应全国、广东、湛江外向型经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起点、高水平首先发展、重点建设面向湛江公务员、规模以上企业员工或小微企业主招生的硕博士研究生教育及从事湛江迫切需要的政府与社会管理课题的学术科研,使之不断匹配、适应武大湛江研究院的发展,为湛江的民生就业、创业创新、城市与县域发展提供培才引智服务、文理科研服务。
B.积极引进武大、广州、惠州等珠三角的人才智力、科研项目;整理夯实、挖掘运用湛江本土高校教育中的涉外型、前沿性资源,如:国内投资与消费、外贸经济、就业创业、管理服务面向海外、走出国门,发挥教学科研智慧洼地的聚集效应、人才高地的辐射作用。
C.在办学条件、营运管理、学术科研中,紧跟国际步伐,引领湛江发展。
D.尝试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帮助有省级研发中心、技术鉴定中心、科研基础的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转换运用。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武大湛江研究院在武大惠州研究院营运管理的示范下,筹备建设的方法,可以为高校外驻地方科研院所的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