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综合分析和会商,预计2007年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玉米螟仍将严重或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呈严重流行态势,小麦吸浆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粘虫、棉铃虫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趋势,蝗虫、草地螟仍将中等发生,全年重大病虫发生面积60亿亩次,需要防治面积70亿亩次以上。
  一、杂食性害虫
  (一)飞蝗。东亚飞蝗。夏蝗在黄河滩区、环渤海湾沿海和湖库区、华南蝗区大部中等发生,其他蝗区偏轻发生,环渤海湾沿海蝗区高密度点片面积将比2006年有所增加。主要发生区域在河北唐山、沧州、保定,山东东营、菏泽、滨州,天津大港,河南焦作、新乡、郑州、开封,陕西渭南,海南乐东、东方、儋州,广西来宾等市(县、区)。发生面积为1440万亩,与2006年基本持平。亚洲飞蝗在新疆大部蝗区中等发生,其中北疆阿勒泰、塔城和伊犁局部偏重发生。农区发生面积约160万亩,略低于2006年。西藏飞蝗在四川甘孜、阿坝,西藏阿里、日喀则、昌都等地区中等发生,金沙江、雅砻江、独木齐列河流域局部区域有大发生的可能,发生面积350万亩以上。
  (二)土蝗。在内蒙古、河北和山西北部、新疆天山北部和东部、黑龙江中西部、吉林和辽宁西部等北方农牧交错区农区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7000万亩次,发生程度和范围与2005年、2006年相近。
  (三)粘虫。发生为害继续呈上升趋势,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局部有暴发危害的可能。预计一代发生面积及程度与2006年持平,发生面积约1500万亩;二代和三代为害重于2006年,发生面积分别为4500万亩和1500万亩。
  (四)草地螟。一代幼虫在河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偏南地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新疆阿勒泰等地中等发生,山西北部、东北三省西部偏轻发生,不排除局部出现成虫大量迁入,幼虫集中为害的可能。发生面积约1000万亩。
  二、小麦病虫害
  小麦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病害与虫害并重。
  (一)小麦病害。小麦条锈病在四川川北、川中和攀西地区,贵州西部和北部,重庆西部和东北部,云南大部,甘肃陇南、天水、平凉及中部晚熟麦区,陕南和关中西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鄂北和鄂西,豫南,新疆阿克苏和伊犁等地呈偏重流行态势,发生面积5500万亩以上。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重于2006年,四川、贵州、云南、江苏南部和淮北、河北中南部、陕西关中灌区、甘肃南部等麦区偏重发生,黄淮、西北、华北和长江流域其他大部麦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1亿亩。小麦赤霉病在湖北江汉平原、鄂东和沿江区域,安徽淮河流域及以南,江苏南部和沿江麦区偏重发生,四川、重庆、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新疆北部中等发生,湖北、安徽和河南的北部、山东西部、河北中南部等麦区有潜在流行的威胁。预计全国流行面积达7000万亩。小麦纹枯病在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苏大部等麦区偏重发生,其他麦区中等或以下发生。发生面积约1.2亿亩。全蚀病、黑穗病、病毒病在部分地区呈上升为害趋势。
  (二)小麦虫害。小麦吸浆虫在河南、河北、山西、天津等麦区偏重发生,安徽、山东、陕西中等发生,北京、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偏轻发生。全国发生面积约4000万亩。穗期蚜虫在黄淮海及北方大部麦区偏重及以上程度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亿亩以上。麦蜘蛛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北中南部、河南西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淮北、湖北北部等麦区中等发生,其他麦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9000万亩。一代粘虫、麦茎蜂和地下害虫在局部地区会造成一定为害。
  三、水稻病虫害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二化螟等迁飞性、流行性、钻蛀性病虫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程度与2006年相近,发生面积13亿亩,其中虫害9.8亿亩次,病害3.2亿亩次。
  (一)水稻病害。稻瘟病在西南、长江中游和北方部分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8100万亩次;纹枯病在华南、江南、长江流域及江淮稻区呈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2.4亿亩。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下游粳稻区继续重发,华北和东北稻区发生区域将继续扩大,预计发生面积2800万亩。稻曲病在部分单季中晚稻种植区,有偏重发生的可能。
  (二)水稻虫害。稻飞虱在华南、江南、长江流域、西南等稻区仍呈大发生态势,发生面积3.8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长江中下游、江南大部、华南中北部、西南中东部稻区大发生,发生面积约2.8亿亩次。一代二化螟在长江中下游、江南、江淮以及华南北部、西南中北部稻区大发生,东北稻区大部明显上升,三、四代在长江中游、江南中西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6亿亩次,三化螟在华南大部、长江中游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900万亩次。
  四、玉米病虫害
  (一)玉米螟。在黑龙江中南部、吉林西部、辽宁的中西部、内蒙古中东部及新疆北部等春玉米主产区偏重发生,华北、黄淮、西南等夏玉米种植区大部中等发生,其他地区偏轻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亿亩以上。
  (二)玉米大小斑病。在东北、华北、西南玉米产区呈中等发生,发生面积8000万亩以上。
  地下害虫、苗期病虫、穗期蚜虫、褐斑病在黄淮地区,锈病在云贵和黄淮中南部地区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
  五、棉花病虫害
  棉花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约4.5亿亩次,其中虫害3.7亿亩次,病害0.8亿亩。
  (一)棉花病害。枯萎病在黄河流域连年种植区偏重发生,长江流域棉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2000万亩。苗期病害在全国大部棉区中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重于长江流域棉区,发生面积2200万亩。铃期病害在全国大部棉区偏轻至中等程度发生,发生面积1800万亩。
  (二)棉花害虫。棉铃虫二代在黄河流域大部棉区和新疆棉区偏重发生,其中鲁西北部和南疆部分地区有大发生的可能,其他棉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000万亩;三代在黄河流域东北部、长江中游局部棉区偏重发生,全国其他大部棉区中等程度发生,发生面积3500万亩;四代在长江流域棉区偏重发生,其他大部棉区中等或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300万亩。苗期棉蚜在黄河流域和新疆棉区大部偏重发生。伏期棉蚜新疆棉区偏重发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500万亩次。棉花叶螨在黄河流域北部棉区、长江流域和新疆棉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800万亩次。棉盲蝽在黄河流域西部、北部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偏重发生,其他棉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000万亩次。
  六、油菜病虫害
  油菜菌核病在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偏重发生,西南大部中等发生,陕西、青海、宁夏、甘肃等北方油菜产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5000万亩。油菜蚜虫在西南大部和北方油菜区偏重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等程度发生,发生面积3800万亩。
  七、蔬菜病虫害
  全国蔬菜主要病虫害总体呈中等程度发生。露地蔬菜虫害重于病害,主要发生种类为小菜蛾、菜青虫、菜蚜、甜菜夜蛾、霜霉病、疫病;设施蔬菜病害重于虫害,主要发生种类为霜霉病、灰霉病、疫病、白粉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粉虱。其中,粉虱、小菜蛾和白粉病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分别为6000万亩次、3500万亩次和3000万亩次;黄瓜霜霉病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600万亩次;菜蚜、菜青虫、甜菜夜蛾、灰霉病、疫病、瓜类枯萎病等中等发生,预计菜蚜发生6000万亩次,菜青虫发生4000万亩次,甜菜夜蛾、灰霉病发生2500万亩次,疫病、瓜类枯萎病发生约1500万亩次;白菜软腐病等其他病虫多为偏轻程度发生,发生面积约1000万亩次。
  八、果树病虫害
  苹果病虫发生面积9500万亩次。其中苹果螨类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400万亩次;早期落叶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150万亩次;腐烂病在陕西、辽宁果区偏重发生,其他苹果产区中等程度发生,发生面积980万亩次;轮纹病在辽宁偏重发生,其他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50万亩次;金纹细蛾和桃小食心虫偏轻或中等发生,发生面积 800多万亩次。柑橘主要病虫发生面积近1亿亩次。其中螨类偏重程度发生,发生面积3550万亩次;介壳虫中等程度发生,发生1550万亩次;锈壁虱中等程度发生,发生面积800万亩次;炭疽病和疮痂病偏轻程度发生,发生面积550万~700万亩次。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骏马,需要“四化同步”方能奔驰。作为基础支撑的后腿,农业现代化却是四条腿中远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那条短腿。强农兴农,人才是根本。如何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给出两个关键词:加强、加快。  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要求,也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网络教程得到广泛应用, 但取得的学习成果却并不理想。追究根源,在于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网络教学仅限于将教材视频化、课件图形化,并没有摆脱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缺乏学生的主动学习环节设计,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网络的广泛互动性。  如何才能摆脱在线教学困境,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国外在在线教学方面积累了
一、池墙部分的地下水处理    在建造沼气池发现浸水或冬春建池时无浸水,而估计夏秋季节有较大浸水的地方,在开始砌池前,可在池墙基的外侧,围着沼气池开条宽8~10厘米、深5~10厘米的围边沟,并向低洼处开一直沟,一端与围边沟接通。沟内填碎瓦或碎石,上面再平铺一层碎瓦或石块(以防泥土淤积,影响沟内水流畅通)。然后安砌池墙,例如,用片石、条石建池,可在安砌的同时,用薄的小石块或碎瓦贴在池墙的外面,砌一层
走群众路线、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江苏省泰兴市农广校自2009年下半年起,调整办学思路,将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逐步调整为“半农半读”涉农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即面向农村,招收50岁以下农村从业人员,以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农机手、科技示范户等为主要参学对象。截止到目前,共开设44个教学班,招生2336人,办学规模连续4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在岭南农业大县广西博白县的乡村教室、田间地头,经常看到一位为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的女教师忙碌的身影。她就是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张老师”的张立肸。  张立肸1983年毕业分配到博白县龙潭镇农技站,从1984年起,至今在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博白分校工作。现任博白分校副校长、博白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30多年来,她一步一个脚印,走遍了全县28个乡镇,深入200多个行政村,把知识、青春和汗水洒在
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自2004年开始承担阳光工程培训工作以来,累计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29083人,多次受到省厅及市政府的表彰,并被团省委、劳动厅命名为河北省青年创业培训基地;被农业厅、劳动厅等六部门确定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阳光工程百家品牌培训基地。在2012年阳光工程培训中,共开班32个,培训学员1605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与省委开展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相结合。基层建设年
在东北稻田养殖的蟹,主要以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为主,因原产地于中国,且两只大螯上密生绒毛而得名。水稻和河蟹可以共生并且有很好的互补效益。首先水稻是多分蘖植物,植株繁茂,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和栖息场所。而河蟹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摄食水稻杂草,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其次,水田的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同时,水稻施用的肥料促进了水草、水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为河蟹
要想会种地,种好地,必须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现在农村除了参军和外出打工的,剩下的大多是老龄农民或是文化程度很低的人群,种粮大户也是“种田老把式”,年龄都不小了,先进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先进生产的投入品,对技能和标准都有较高要求,所以要加大对这些人的技能培训。在每个农业县,把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好,搞实用培训。鼓励农业企业、科研部门建设“
甘薯脱毒后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病虫害较少等特点,是一种高产稳产的粮、经兼备作物,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淮北地区脱毒甘薯实用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品种选择  一定选择脱毒种薯,根据用途选择不同的品种,如高干、高抗、高淀粉型品种有徐薯18、皖薯1号;高产优质食用型品种有北京553;兼用型品种有丰产一号等。  二、甘薯的育苗技术  1. 甘薯出苗的生理特点  甘薯薯块有较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民科技素质直接关系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承担农民教育培训主要任务的农广校,在新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顺应形势,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点思路。  一、围绕“三农”工作抓培训  农广校是一所面向“三农”的特殊成人教育机构,与其他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存在根本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