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分析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具体情境的描述,或通过对某一情境的描述、录像回放,引导学生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该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更深入、高效,丰富了知识概念的呈现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吻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技术课程,有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学生对于理论、概念理解的快慢、准确、深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与客观世界类似的,便于感知、体验和问题求解的真实案例并加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模块五Eexcel电子表格》“筛选部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模拟真实情境可能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绑架事件,让学生用“筛选”的方法协助警察破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学习掌握了“筛选”的使用。教学过程如下:
调查选用的案例:有一个企业家的儿子被人绑架了,罪犯要求家属拿钱赎人。警方接到报案后,根据多方的取证、调查,警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范围(一个excel文件:“犯罪嫌疑人档案表.xls”)。并掌握了如下线索:根据敲诈电话,声音是男的;听口音,罪犯应该是东北一带的人;根据学校保安描述,接小孩放学的人身高在1.7米至1.9米之间;据另一位目击证人称,同伙叫他的名字好象有一个“峰”字;作案者年龄在30岁以上(含30岁)。要求:根据警方提供的线索,用excel对“犯罪嫌疑人档案表.xls”文件进行筛选,帮公安部门找出罪犯。
该题目在求解过程中,要用到excel的筛选功能:线索1包括了自动筛选的内容;线索2、3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或”“与”两种条件;线索5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大于或等于”筛选条件;线索4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始于”“包含”两种筛选条件。
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分析,待案例分析完毕已经深刻地理解了“筛选”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并顺利完成数据筛选。之后,再进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学生成绩数据分析,此时学生已经可以轻松、独立地完成数据分析,获得相应数据。课后,笔者做了一次有趣的小调查,并把调查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结果发现以概念讲解展开教学的1班的平均理解程度为76.2,而以案例分析展开教学的2班的平均理解程度为89.0;而从学生的课上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来看,2班的教学效果要比1班好得多。这说明案例分析教学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二、提高教学效率
1.在学习比率方面
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2%。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2.在注意比率方面
人们学习时,使用视觉媒体的注意力集中比率为83%,使用听觉媒体为58%,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媒体的注意比率高于听觉媒体。
3.在记忆比率方面
人们在学习同一份材料时,采用传统口授办法,让学生光听,三小时后能记住60%的知识;采用让学生看的办法,三小时后能记住70%的知识;采用视听结合的办法,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之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可见视听结合所取得的效果远远高于纯视觉或纯听觉。
由此可见,案例分析教学之所以能提高教学效率是因为《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可以广泛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传递形态,开发、设计、使用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呈现方式,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案例分析教学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行为动机、兴趣等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完成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案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学习者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技师学院)
一、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技术课程,有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学生对于理论、概念理解的快慢、准确、深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与客观世界类似的,便于感知、体验和问题求解的真实案例并加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模块五Eexcel电子表格》“筛选部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模拟真实情境可能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绑架事件,让学生用“筛选”的方法协助警察破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学习掌握了“筛选”的使用。教学过程如下:
调查选用的案例:有一个企业家的儿子被人绑架了,罪犯要求家属拿钱赎人。警方接到报案后,根据多方的取证、调查,警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范围(一个excel文件:“犯罪嫌疑人档案表.xls”)。并掌握了如下线索:根据敲诈电话,声音是男的;听口音,罪犯应该是东北一带的人;根据学校保安描述,接小孩放学的人身高在1.7米至1.9米之间;据另一位目击证人称,同伙叫他的名字好象有一个“峰”字;作案者年龄在30岁以上(含30岁)。要求:根据警方提供的线索,用excel对“犯罪嫌疑人档案表.xls”文件进行筛选,帮公安部门找出罪犯。
该题目在求解过程中,要用到excel的筛选功能:线索1包括了自动筛选的内容;线索2、3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或”“与”两种条件;线索5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大于或等于”筛选条件;线索4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始于”“包含”两种筛选条件。
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分析,待案例分析完毕已经深刻地理解了“筛选”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并顺利完成数据筛选。之后,再进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学生成绩数据分析,此时学生已经可以轻松、独立地完成数据分析,获得相应数据。课后,笔者做了一次有趣的小调查,并把调查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结果发现以概念讲解展开教学的1班的平均理解程度为76.2,而以案例分析展开教学的2班的平均理解程度为89.0;而从学生的课上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来看,2班的教学效果要比1班好得多。这说明案例分析教学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二、提高教学效率
1.在学习比率方面
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2%。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2.在注意比率方面
人们学习时,使用视觉媒体的注意力集中比率为83%,使用听觉媒体为58%,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媒体的注意比率高于听觉媒体。
3.在记忆比率方面
人们在学习同一份材料时,采用传统口授办法,让学生光听,三小时后能记住60%的知识;采用让学生看的办法,三小时后能记住70%的知识;采用视听结合的办法,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之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可见视听结合所取得的效果远远高于纯视觉或纯听觉。
由此可见,案例分析教学之所以能提高教学效率是因为《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可以广泛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传递形态,开发、设计、使用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呈现方式,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案例分析教学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行为动机、兴趣等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完成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案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学习者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