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骨膜成骨细胞培养及初步观察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19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青年男性股骨骨膜为材料,采用植块组织培养技术,在DMEM/F12加15%灭活小牛血清培养基中,建立了人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追踪观察了成骨细胞在体外培养50天中的形态变化,并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技术,对培养20天的原代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酶细胞化学研究。结果显示:(1)成骨细胞为成纤维细胞型,细胞贴壁生;(2)培养4天,细胞开始生长呈梭形,胞核为椭圆形,有2~3个核仁;10天后细胞融合成片生长,细胞间分界变得模糊不清;20天后,部分细胞聚集成灶,胞体转变为立方形;50天后的成骨细胞互相重叠生长,分泌的胶原纤维呈网状互相交织;(3)ALP染色后的电镜观察显示,细胞膜的ALP染色呈强阳性,而核膜、线粒体及内质网等细胞器及胞质的染色均为阴性。(4)胞体内富含线粒体和内质网。因此认为:成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仍具有旺盛的代谢能力,是体外成骨的前提。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人的骨代谢、生长调控和环境影响等提供了一个有益的体外实验模型。

其他文献
自1992年3月以来,作者采用国产改良型Hoffmann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54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4例。随访时间平均17个月,骨折完全愈合平均25周,膝和踝关节功能良好,钉道感染14.8%。认为这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比较了三种不同构型外固定器治疗方法后,推荐使用双面半针型,其明显优于其它构型。钉道感染和骨延迟愈合仍是外固定器治疗的两大并发症,对此可通过正视钉周围坏死组织的处理
作者采用SR-PGA、PLLA可吸收螺钉、固定棒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5例(Weber B型3例、C型2例)、跖骨基底骨折1例、肱骨髁上骨折1例、桡骨骨折1例、Barton骨折1例、外翻1例。10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疗效判断以局部功能判断和术后不同时期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结果优8例、良1例、可1例。全部病例骨折均固定至愈合无移位,无伤口感染。作者认为:SR-PGA、PLLA材料的
作者报告从1993年1月~1995年1月应用可吸收SR-PLLA螺丝钉及固定棒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1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骨折均临床愈合,无再移位,无伤口感染。作者认为:应用SR-PLLA内固定物治疗股骨头骨折,完全可以将骨折固定至愈合,对骨折愈合及术后功能无不良影响,它避免了金属内固定物留在关节内的后顾之忧,是位置较深的、关节较大的股骨头等松质骨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作者自1988~1993年采用改良Weber[1]方法,治疗14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右侧13例,左侧1例。初次脱位至手术日期平均1年3个月。术后平均随访2年8个月。13例获满意疗效,优良率为92.9%。作者详细介绍了手术步骤及要点,即包括肱骨结节下外旋截骨及肩胛下肌紧缩术。由于稳定肩关节骨性结构,从前方加强肩部软组织,因此,本法在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各种手术方法中,不失为一种理想方式。
目的:对骨与软组织肿瘤为鉴别其良、恶性质、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情况及是否能进行局部切除,而行DSA检查。对象:本组包括恶性肿瘤3例,转移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良性肿瘤1例。处理方法:行股动脉插管(左5例,右3例)做数字减影及术前将供养动脉栓塞。结果:5例恶性肿瘤显示大量增生血管在肿瘤区呈团块状表现,血管迂回不规则,有的可见肿瘤染色。而良性肿瘤则无大量血管增生,可资鉴别。经供养动脉栓塞后2~3日内手术
期刊
作者通过对股骨髁上后倾角截骨术(以下简称后倾角截骨术)术后11~15年358例376个膝的远期随诊观察及对膝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确认后倾角截骨术导致膝关节载荷传导紊乱是产生该手术远期并发症的原因。为此,对该手术提出如下商榷意见:(1)截骨前应使膝关节屈曲角度减至10°左右;(2)对于股骨下段向前弧度增大,腘绳肌肌力又在4级以上的患者,只做伸直截骨,二期行肌替代术;(3)对于连枷膝患者,如若做该
期刊
本研究通过制作光弹模型,直接显示拧入自身攻丝与非自身攻丝螺钉和拧入后的应力分布。并将结果与人体胫骨拧入螺钉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骨的形态学改变进行比较。光弹模型显示采用同一扭矩将螺钉固紧后,通过螺钉周围平行的等色应力线证实非自身攻丝螺钉的轴向拉力明显大于自身攻丝螺钉,而且应力分布均匀。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采用邻近两破坏孔的最大扭矩的75%于中央拧入自身攻丝螺钉后,骨组织均发生破裂或被破坏。采用同一扭矩
期刊